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杨绛追求“慢”工夫

姜炳炎

2017年05月11日13:56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杨绛追求“慢”工夫

  1970年7月,杨绛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同事们,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改造。

  杨绛和同事叶廷芳等编在同一个“菜园班”劳动、同一个“学习班”开会。因为大家都是研究学问出身,繁重的劳动结束后,就拿出随身带的外文书籍进行翻译、学习。

  过了几天,叶廷芳等年轻人凑在一起聊天,聊起翻译问题,互相询问一天能译多少字,一般回答都是2000字左右。这时,杨绛只在旁边听也不说话。叶廷芳好奇地问:“您一天能翻译多少字?”杨绛可是社科院外国研究所的前辈,她的学识让叶廷芳等年轻人羡慕不已,大伙儿都期待着她3000~4000字的回答。

  杨绛认真地说:“我想平均起来每天也不过500字左右吧。”听后,叶廷芳和同事们纷纷表示不相信。

  杨绛补充说:“我翻译其实是很慢的,我首先要把每段话的原意弄清楚,然后把每个原文句子统统拆散,再按照我们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组织句子,把整段话的原意表达出来。”

  叶廷芳将杨绛这段话记在心里。多年后,了解到翻译《堂吉诃德》全过程,他才更深刻地理解了杨绛的“慢”工夫。

  1956年,杨绛接受翻译任务后,决心从西班牙文直译《堂吉诃德》,此前她根本不懂西班牙文。那年她已55岁,这样的年纪再开始学习一门外语困难可想而知。为翻译一本书而下决心学会一门语言,实属罕见。

  看到不少人疑惑的表情,杨绛解释说:“我这个人特别认真,既然把任务接下来,我自己便摸索着学,无师自通。每天读呀、背呀,到底也搞不清学的是西班牙语还是东班牙语。”诙谐幽默的言语中透出的是轻松。

  22年后的1978年3月,《堂吉诃德》终于出版。1984年,73岁高龄的杨绛又将《堂吉诃德》这部70万字的巨著重新校订了一遍。

  叶廷芳赞叹不已:杨绛的“慢”工夫,就是决不拿时间换产量,她追求“神似”而彻底摒弃“形似”。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