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王梦鸥的一封亲笔信

郑启五

2017年05月18日14:57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王梦鸥的一封亲笔信

抗日战争期间,厦门大学内迁至福建省龙岩市的长汀县,当时,王梦鸥在厦大任教授,笔者的父母亲郑道传、陈兆璋都是他的学生。新中国成立后,王梦鸥去了台湾,笔者的父母则先后留在厦大任教,师生失联近半个世纪,终于在1996年恢复联系。

笔者近日整理父母亲遗墨,发现了王梦鸥教授1996年2月10日的亲笔信原件,一封台湾政治大学资深教授封、戳、票、函四全,全文如下:

道传兆璋伉俪:

来诗温润不啻三读,尤以远蒙眷顾深,老怀感激无量。老境多病痛,视力锐减,以近於盲,握管叙心,有言难尽!

今有请者旧作《燕市风沙录》前本(正中书局出版),约在一九四四年,厦大数位同学曾用以演出,此间剧团有意重排,多处搜索,终无所得,不知厦大图书馆当有庋藏否?敬请就近一查,来函请寄台北市木栅一支邮局341信箱。

顺祝春禧

梦鸥时年九十1996.2.10

与恩师王梦鸥先生的联系在中断了41年后又接上了,让父亲极为兴奋,信中王梦鸥请父亲为他办一件急事:台北剧团拟重排王梦鸥当年在厦门大学创作的历史话剧《燕市风沙录》,但全台湾都找不到剧本。

抗战时期厦大学生演出的话剧在长汀影响极大,厦大1945届校友鲍光庆在《长汀时期的厦大剧社》回忆道:“在厦大我还演过由于伶编剧、王梦鸥导演的《杏花春雨江南》;由王梦鸥编剧导演的《燕市风沙录》(杨思文演主角文天祥);还和朱植梅合演过《放下你的鞭子》……”

在厦大学生排演的众多剧目中,意义最大的就是《燕市风沙录》。据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研究海峡两岸文学渊源的朱双一教授介绍,王梦鸥当时在很艰苦的条件下,为厦大学生写了三部话剧《红心草》《命运之花》和《燕市风沙录》,有时甚至是蹲在防空洞浑浊的空气中写成的。三部话剧全都是抗日题材的,可见王梦鸥的匠心、爱心与苦心,以及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

当时重庆国民政府的话剧评奖公告中写道:“1943年以后评奖改按年度进行,仍由教育部主持,聘请有关人员组成‘优良剧本审查奖励委员会’,从当年发表或演出过的剧本中遴选。该项评奖统共搞过两届,共有21部话剧获奖。1943年度(1~10月)获奖剧目为:老舍、赵清阁《桃李春风》,于伶《杏花春雨江南》,姚苏凤《之子于归》,沈浮《金玉满堂》,王梦鸥《燕市风沙录》,吴祖光《正气歌》,王进珊《日月争光》,郭沫若《南冠草》,陈铨《无情女》,陈白尘《大地黄金》,曹禺《蜕变》,王平陵《情盲》,李庆华《春到人间》,共13种,全是话剧。”获奖者中名家云集,王梦鸥先生创作的《燕市风沙录》跻身其间,可见这部作品的分量。也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半个多世纪后,台湾当地剧团才拟定重排《燕市风沙录》。

我的父亲是个盲人,因此他让我到厦大的图书馆寻找这部《燕市风沙录》。很幸运,笔者一下就在卡片柜查找到了《燕市风沙录》的书卡!但当笔者兴冲冲地下到书库,却怎么也找不到这本书,它前后卡片上的老书都在,偏偏就它没了踪影!

父亲满脸愁容,陷入了沉思,为此与母亲两人商谈了很久。父亲向来有情有义,这个决不言弃的盲人心里是亮堂的,尽管书海茫茫,寻找一本就如大海捞针,但他知道这根“针”可能存在的角落,便进而一摸再摸!父亲和母亲为寻找这部抗战时期出版的剧本《燕市风沙录》,不知写了多少封信、打了多少通电话,数周之后,一部复印得清整素净清晰无缺的《燕市风沙录》挂号寄到了我们家的信箱,寄件人是福建师范大学的徐君藩教授。父亲大喜过望,要我立即航空挂号转寄给王梦鸥先生。

在转寄之前,我浏览了一下剧本的内容,大致是讲文天祥被捕大义凛然,义士谋划营救未果,显然剧作者意在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激发国人抗日杀敌,为国尽忠。书中还有舞台布置设计的草图多幅,估计也是出自剧作者的手笔。

王梦鸥在收到《燕市风沙录》的剧本复印件后十分惊喜,立即亲笔分别给父亲郑道传和徐君藩教授写信致谢,徐君藩在收到王梦鸥的信件后很是感动,在1996年的7月24日写给父亲的信中附上王梦鸥亲笔信的复印件。

海峡两岸为一部尘封多年的抗日历史剧《燕市风沙录》的复出搜肠刮肚,成为了一段佳话,王梦鸥的这封书信也是这一历史流程的见证。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