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英雄家书演绎动人故事

张环泽

2017年05月25日14:15    来源:大众日报

前不久,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以“烽火家书诵读会”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展示参战将士遗存的家书。台儿庄大战参战将领后代等担任“朗读者”,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讲解员共同诵读“烽火家书”,许多观众潸然泪下。透过一封封家书,人们能够看到中国军人浴血抗日的爱国精神和孝敬双亲、爱护妻儿的柔情。

邹绍孟关心儿子学业

1937年年底,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一军一二四师参谋长邹绍孟接到上级命令,第一二四师全体将士开赴山东抗日前线。于是,邹绍孟带着几千名川军从四川老家来到了台儿庄。三月初的台儿庄春寒料峭,战士们身上穿的仍然是出川前单薄的衣衫,脚上的草鞋早已在三千里路的徒步行军中破烂了。战士们的脚上全是一道道深深的血口,他们就这样一步一个血印,从四川走到了台儿庄。他们顾不上休整,急匆匆地赶到了滕县,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滕县保卫战。

1938年3月11日,邹绍孟忙完了一天的军务坐在桌前,看着桌子上那封老家寄来的信件,他思绪万千。4个月了,战事紧迫,他几乎顾不上给家里写上一封信。不知道父母是否安康?不知道妻儿生活如何?望着窗外的夜空,灯下提笔给大儿子汝宁写了一封家书:

“宁儿:

我的好儿子,你最近学习可好?爸爸,我在前线为你担忧着,你要记住邹家的祖训——勤奋读书,学有成就,做事要立志向上,竞争优胜。

爸爸我是一个军人,战场就在眼前,如果我不幸以身殉战,那是我作为军人的神圣天职。宁儿,我的好儿子,你要记住爸爸的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宁儿,作为中华的热血男儿,一定要担当起报效国家的大任。

牵挂着你的爷爷、奶奶和全家人,盼望着早日与你们团聚在一起。”

4月15日,当家书寄到四川老家时,邹绍孟已在滕县保卫战中以身殉国。17日,成都的报纸刊登了邹绍孟写给儿子的绝笔家书。

邹绍孟的孙子邹维告诉记者,如今这封家书的复制件已被装裱并悬挂在邹家的书房,用以激励家中后辈。

邹绍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邹汝宁,小儿子邹汝祥在他牺牲两个月后出生。邹维对记者说:“伯父谨记爷爷的教诲,刻苦学习,高中毕业后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后来任职绵阳中学校长,‘文革’时去世。”

黄人钦劝妻子改嫁他人

1937年10月2日,在六十军1082团的军营里,一场婚礼正在举行。新郎是上尉连长黄人钦,新娘是毕业于昆明女子中学的学生商幼兰。军营里,前来参加婚礼的亲友们纷纷送上祝福。

可是两人的婚礼刚刚过去三天,10月5日,六十军在昆明巫家坝举行誓师大会,挥师北上抗日。黄人钦没有丝毫犹豫,他要跟随六十军出滇抗战。当他告诉妻子和家人马上随军出征时,大家都惊呆了,亲友们劝他说:“你婚假未满,如果请假,长官会批准的。”

黄人钦慨然答道:“日军侵略中国,多少个家庭生灵涂炭,国将不国,何以为家?”他对妻子说:“幼兰,保家卫国,好男儿自当投身沙场!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只有牺牲我们自己的小家了。”

妻子眼含热泪,久久凝望着丈夫:“你报效祖国的心情,我懂。你上前线打鬼子,我支持。可是,你这一走,我们何时能再相见啊……”望着眼前新婚的妻子,黄人钦千般不舍,可是,作为军人,他要履行军人的职责啊!临行前,商幼兰掏出一块儿手帕放到黄人钦手中:“这是我亲手给你绣制的手帕,上面绣着你最喜欢的梅花,你带上它,想我的时候就看看。”

黄人钦接过手帕,紧紧地攥在手里,流下了热泪。

1938年4月23日拂晓,日军的炮弹就像暴雨一样向台儿庄凤凰桥一带阵地覆盖而来,顿时阵地上成了一片火海。日军在十多辆坦克的掩护下开始了进攻,战士们用集束手榴弹炸毁敌人坦克,轻重机枪密集开火射向敌人。面对拥向阵地前的日军,黄人钦率队奋勇冲杀,与敌人肉搏,在冲锋时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战友们整理黄人钦遗物时,在他的贴身衣袋里发现了那块儿绣着梅花的手帕,洁白的手帕已经被鲜血浸透,手帕里面是一页被染红了的信纸,这是他写给新婚妻子却还未来得及寄出的信。“幼兰爱妻:倭寇深入国土,民族危在旦夕。身为军人,义当报国,万一不幸,希汝另嫁,幸勿自误。”

黄人钦牺牲后,他所在的部队将他的血衣和遗书寄回了他的家乡。乡亲们在其祖坟地里,为他建了一座衣冠冢,以示悼念。

赵克牺牲时揣着给父母的信

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展柜中,陈列着一张珍贵的照片和一封还未寄出的信。

照片的主人叫赵克。他和三哥赵继昌同在1084团当连长。在1938年4月22日的战斗中,1084团与日军突然遭遇,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从上午到晚上,杀得敌人尸横遍野,鲜血浸透了黄土。当时部队的建制已经完全打乱,战场上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赵继昌只好在战场上一遍又一遍的呼喊着弟弟的名字,但是没有回应。

赵继昌忘不了出征时母亲含泪拉着他兄弟二人的手说:“你们兄弟俩这次出征打鬼子,娘同意、支持!可一定都要活着回来。三儿啊,你是哥哥,可要照顾好弟弟啊。”赵继昌看着母亲殷切的泪光,点了点头说:“娘,你放心,我一定把弟弟带回来。”可如今弟弟不见了,如何向娘交代啊?赵继昌发疯般地在死人堆里找弟弟,他东一头西一头,扒拉来扒拉去,手都划破了,几次滑倒在血泥里,终于找到了弟弟的遗体。在弟弟衣袋里发现了一封没有寄出的信:“亲爱的双亲,现在我们已经加入台儿庄战场了,儿已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去和敌人肉搏。此后战场上的消息,请您老人家别担心。飞机不停地抛炸弹,大炮不住地咚咚响。不写了。敬祝福安。不肖儿师韩跪禀。”赵克又名赵师韩。

看完信后,赵继昌悲痛欲绝,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弟弟背回家!就是骨灰也让俺爹俺娘看一眼。他把木头架在一起,火化了弟弟的遗体,用干粮袋装好了弟弟的骨灰背在肩上,带着仇恨继续与日军战斗。他开枪击灭了探照灯,在夜色中冲出了敌人的封锁线,找到了自己的部队。在后来的战斗中赵继昌自己也负了重伤,但他都顽强地支撑着,因为他一定要把弟弟背回家。当他看见爹娘,手捧着骨灰,扑通跪在地上:“爹,娘,我和弟弟回来了。娘啊,弟弟战死沙场,没给您老人家丢脸!”

尹国华望妻节省捐钱抗日

1938年4月,日军在台儿庄溃败以后,恼羞成怒,迅速调集30余万兵力向徐州迂回,企图歼灭中国军队的主力。第六十军将士奉命开赴台儿庄前线增援。

4月22日清晨,尹国华所在部队与日军遭遇,发生了激烈的战斗。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尹国华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在他的带动鼓舞下,全营官兵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打退了日军多次进攻,从清晨一直战斗到傍晚,都没有后退一步。最终因敌众我寡,年仅30岁的尹国华及全营500多名官兵全部壮烈殉国。当丈夫牺牲的消息,传到妻子的耳中,她强忍着泪水,颤巍巍的从书橱里拿出几天前收到的家书。

“爱妻:到信阳后寄出三次信,都收到了吗?儿子已在呀呀学语了吧……两个女儿也开始上学了吗?这虽是她们的爱好,同时也是环境允许她们,不然,如在战区的孩子,逃亡之暇,哪能有机会上学呀。希望你能带着他们去拍一张照片寄来,想念你们的时候,我就拿出来看一看……你要勤俭持家,用一分钱要有一分钱的价值,同时,省下一分钱,捐助国家,也就是增进一分的抗战力量……而我,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很兴奋这一次能有机会去和敌人周旋,为了我们国家的存亡,我很愿意与日本鬼子拼命到底,即使不幸而战死,也算是我平生的夙愿了。”

尹国华全营英勇阵亡的消息传遍全国,受到各界人士的敬重。《云南日报》以通栏大字标题予以报道:“为国捐躯,尹营长精神不死;战死沙场,足了平生之愿;浩气长存,堪与日月增光。”

何信让儿说话先学会“抗日”两字

抗日烈士何信的儿子何平接受记者采访时,向记者讲述了父亲的抗日故事。

1938年3月,台儿庄战役打响。空军上尉副中队长何信奉命参加台儿庄保卫战。22日,出征前,他给母亲和妻子写下了一封家书。

“亲爱的母亲:你老人家安好,明天一早,我们就要出发飞到徐州参加战斗了!在那儿信回家是寄不通了。当然,很快就会南返的,但是一定会经过一场激烈的厮杀。我是抱着必胜的决心去的,很快就会平安归来。我要用子弹射向敌人的脑海和心窝中去!但如果我牺牲了,您也不要难过,因为儿是为国家而牺牲的!你应该感到高兴和自豪!”

“亲爱的云妹,想念你!我们的儿子球球已经八个月大了,要学着说话了,不要教他说爸爸、妈妈,一定让他先学会‘抗日’两个字!日寇一天不打倒,就没有国,也就没有家!云妹,别时容易见时难,母亲、儿子都交给你了,嫁给我真是苦了你了,此去如不能如期归来,你不要悲伤,不要难过,好男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骨也香。”

3月25日凌晨,何信率14架战机与17架日机交锋于临(沂)枣(庄)上空,击落日机6架。当回航至牧马集上空时,遭到埋伏在云层中日军18架驱逐机的截击。此时,何信所驾飞机油弹两缺。敌机发现何信的飞机是主机,纷纷围了上来,何信胸部连中三弹,血流如注。他没有选择跳伞逃生,而是拼上最后一点力气,驾机向日机迎头撞去,利用日机躲闪的机会,射出最后一排子弹,中弹敌机冒着黑烟坠向大地。何信继而操控伤机,就近撞上另一架敌机,与日机同归于尽。

何信牺牲时才25岁,台儿庄当地一名大财主捐出了自己的棺材收敛烈士的遗体,后来遗体运至武汉又换成了楠木棺材。运回故乡桂林安葬时,公祭三天三夜,万人空巷。

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授予何信“空军烈士”称号。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何平半岁时,父子曾见过一面。至今何平还珍藏着父亲当时穿的航空服,前后洞穿了6个孔。何平退休后创办了桂林“何信烈士纪念馆”,向人们讲述父亲的抗日爱国故事。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