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29日11:09 来源:人民政协报
1997年7月1日,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香港上空,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实现了先哲先贤、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之流血牺牲的梦想,洗雪了中华民族蒙受了156年的耻辱,开启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新纪元。
我了解的几个争论热点
关于宣誓语言的争论
1997年6月下旬,香港司法人员在练习宣誓时,有人说普通话,有人说广东话,有人说英语,很不整齐,效果很不好。有人向筹备办公室提出:“宣誓是很严肃的事情,这样乱哄哄的不好。”李树文问我的意见,我从香港法律、筹委会决定和宣誓人员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解释,没解决问题。有人提出:“不会讲中文的可以站在台上不出声。”这怎么行呢!“乱哄哄的”状况应该改进,但是“不出声”则违背了筹委会的决定,越过了底线。于是我起草一封电报,请王凤超副主任联署,直接请示中央。我们讲了8点理由,记忆如下:
1.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主要官员、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各级法院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员在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别行政区。”
2.全国人大香港特区筹委会第九次全体会议,规定了应在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及宣誓就职仪式”上进行宣誓的人员,并明确规定“宣誓人面向国旗、区旗,举起右手(手心向前),自念誓词”。
3.香港基本法第九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语文。”
4.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特别关注此事,希望能妥善处理。
5.进行宣誓的司法人员,大多不会说汉语,允许他们用英语宣誓是切合实际的安排。
6.宣誓人员对宣誓非常在意,一定要知道自己宣誓的内容。
7.宣誓人员正在按照筹委会的决定进行练习。
8.如果不许宣誓人员说英语,宣誓人员拒绝宣誓怎么办?
中央领导小组当即表态,时任副总理罗干打电话通知李树文副秘书长:“完全按照筹委会的决定办”,并嘱咐:“还是港澳办了解情况,要多听港澳办的意见。”最后,港澳办徐泽与有关人员商量,找到了妥善办法:司法人员一起上台宣誓,念两遍誓词,第一遍用中文,第二遍用英文。
吹小号也成了争论的焦点
宣誓方案规定,行政长官单独宣誓,其他人员按其所担任的职务分四批进行集体宣誓。程序是:宣誓人员从座位走上主席台,宣誓,走回座位。走上和走下主席台时都需要一些时间,宣誓的人数越多,走路的时间越长,这段时间会场显得有些沉闷。港澳办徐泽建议:“宣誓人员走上台和走下台的时候,请军乐团吹小号,调节气氛。”我们都赞成,军乐团也很配合,立即选定了号手和乐曲。但是,也有人反对,说:“不要学英国那一套。”中英共同主办的“香港交接仪式”,领导人入场时要吹小号,中英各有3位号手。我觉得,音乐无国界,世界名曲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过去我们党长期执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今天怎么就不行了呢?
6月26日,筹备办公室领导观看宣誓排练,我们悄悄地请军乐团来吹小号,根据走路时间的长短吹奏不同的曲目。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听了很兴奋,他说:“好啊!”结果有人说:“不行,总体效果不严肃。”不知是谁把这个争论反映到中央,罗干副总理从北京打电话到筹备办公室,指名要我接听电话,他问我对吹小号的看法,我回答:“我赞成吹小号,两个理由:第一,宣誓人员轮换的时间较长,会场气氛沉闷,吹小号可以活跃气氛;第二,会场上长时间没有正面声音,就有可能出现负面声音,一旦出现很难处理,弄不好会成为新闻热点。”罗干副总理说:“我听明白了,你们继续做好准备,我到深圳再做决定。”6月29日,罗干副总理打电话给李树文副秘书长,说:“中央同意吹小号。”
香港的区旗、区徽
根据《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附件一的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除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国徽外,还可以悬挂区旗和区徽。《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也做了同样的规定。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图案,从征集、评选、修改到定案,经历了3年多时间。1987年6月,成立区旗、区徽评选委员会,钱伟长教授任主任,成员有马临、雷洁琼、霍英东、毛钧年、吴作人、刘开渠、荣高棠。至1988年4月,总共征集到7147件图案,这些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但是,都不够理想。复选出六个图案,提请评委会表决,获得最多的票数仅有11票,绝大部分委员弃权。经过大家集思广益,提出了“动态紫荆花”的构思,并请韩秉华、文楼、何弢三位艺术家执笔加工,又经设计、修改、再设计、再修改,提出3个水平较高的图案,提请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全体会议投票表决,以2/3多数通过第二号图案。可见区旗、区徽来之不易。
区旗、区徽图案体现了“一国两制”特色。区旗为红色,代表祖国。动态紫荆花代表香港,寓意香港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在祖国的怀抱中兴旺发达;花蕊上的五颗星,象征香港同胞心中热爱祖国。红白两色寓意“一国两制”。区徽呈圆形,外圈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英文“香港”字样,中间的动态紫荆花图案的象征意义与区旗相同。
中国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的紫荆花旗,曾搭乘我国第17号卫星(东方红三号)遨游太空,1996年11月4日成功回收。在庆祝香港回归活动中,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赠送仪式,将遨游太空的两面旗帜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仪式活动的现场安排
保安工作万无一失
为确保万无一失,中央领导指示保安工作要“一心一意依靠港警”。香港警察听到很受鼓舞,他们说:“这样,我们的责任就更大了。”董建华看到几个情报,急得睡不着觉,找警务处处长许淇安来谈。许淇安立即动员警队:“我们一定要让董先生睡好觉。”香港警察吸取世界各国大型活动的保安经验,使出全身解数,把香港的保安工作提高到历史上从来没有的高度,对中央代表团的警卫规格超过了英国女皇。我亲眼看到,警员钻到地下排水管道去检查,潜水到会场周边的海底去检查。从6月25日起,凭证进入会场,认证不认人。
庆典证件的制作也很先进,4场活动只用一个证件,红绿蓝黄4种颜色各代表一场活动,还有个人身份信息,五六千人通过安检非常顺利,贵宾没有感到麻烦。
港警对示威团体的申请,敢于管治,据《文汇报》报道,负责交接仪式会场保安的警务处助理处长李明逵表示:“从6月30日到7月1日,警方接到6个示威申请,人数由数十人到一二百人不等,警方与他们联络过,并向他们解释示威的地点及时间,避免到时出现混乱。这些团体已向当局保证示威行动会和平地进行”。李明逵处长强调:“警方会尽量协助所有和平而又合法的示威活动,如有不和平及不守法的行为,警方一定会采取行动制止。”当时我去看过一个示威现场,警员把示威者围在指定地点,不许他们出圈,不许使用高音喇叭扰民。我们请教李明逵处长,如果会场有人闹事怎样处理?李明逵处长说:“按照香港法律,如果出现政治尴尬场面,先由主办单位请他们离开,如果他们不走,再由警方请走。我们的要员保护组会保证庆典安全。”
嘉宾的邀请、确定、请柬及座位
出席香港交接及庆典的嘉宾是怎样产生的呢?邀请名单由中国政府、特区政府、英国政府、港英政府分别提出,交筹备办公室“名单请柬组”汇总,剔除重复的部分,整理出一份完整的名单,交“香港交接统筹处”发函征询本人意见。嘉宾回函及身份表、照片,交“名单请柬组”审定,再由“香港交接统筹处”发出请柬,制作证件,由各邀请部门分别送到嘉宾手里。这项工作的程序并不算太复杂,但5000人走两个回合,没有丝毫差错,就不简单了。承担这项工作的“名单请柬组”组长是港澳办的叶宣,“香港交接统筹处”负责人是林瑞麟。
请柬和证件都是嘉宾进入会场的凭证。请柬的内容包括庆典名称、时间、地点、座位图、座位号及着装要求。如有嘉宾忘带请柬,可凭证件入场,有工作人员引领嘉宾到座位。
最初起草的着装要求,两场活动不一样:第一场是“请着西服、制服或民族服装”;第二场是“请着礼服或正式服装”。男士“礼服”,即戴领带的西装,没有顾及到军人(或武官)可穿军装,而且从第一场活动结束至第二场活动开始只有78分钟。经过大家讨论,一致同意两场活动的着装要求应该一致,将第二场请柬改为“请着西服、制服或民族服装”。
回归庆典精彩纷呈
万丈光芒庆回归
香港回归前,我早就听说香港民间要搞一个“万丈光芒庆回归”晚会。可是,老也听不到有什么进展,便约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纪文凤女士和香港各界庆委会执委会主任邬维庸医生见面。刚谈及这个话题,他们就说:“取消了。”我大吃一惊,他们解释说:“因为气象预报当晚有大雨,有关部门决定取消。”他们见我大失所望的样子,便问:“你还希望搞?”我答:“当然。”他们又问:“我们能说港澳办支持吗?”我又答:“当然,港澳办支持。因为官方举办的活动受到场地的限制,最多只能邀请5000人参加,需要有一个众多香港市民能参加的活动,好亲身感受回归的欢乐。”说到这里就转了话题,似乎没有多说的必要了。
纪文凤曾为资深广告人,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接受了家庭的传统中国文化;毕业于香港大学,又接受了学校的西方殖民地式教育。她自诩为“学贯中西,荟萃华洋,一个脑袋载着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临近1997年,她毅然决然放弃了创业多年而且富有成就的广告业务,担负起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的重任,在回归路上我们相识相知,成了好朋友。我退休后,纪文凤多次邀请我到香港旅游,体验香港的变化。我不愿麻烦人家,没有应邀,欠下了一笔人情债。邬维庸是老朋友啦,他是香港著名的心血管内科医生,性格直率,全情投入起草香港基本法和筹备香港回归的各项工作,他说:“做完之后,我还做医生。因此,我只为做好目前这份工作,不为将来第二份工作铺路,否则会有损我的职责。”达到了“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境界。
他们二位回到香港以后就支撑起“万丈光芒庆回归”这场晚会。我再次听到有关信息时,花灯做好了,装上船了,船是在东莞租的,要从东莞开到香港,办出境手续遇到困难,希望我们帮助。我请港澳办同事侯鸿处理,侯鸿说:“手续是挺复杂的,内河航行是一个部门管,海洋航行又是一个部门管,还涉及海关。不过,各个部门都很配合,打几个电话就全解决了。”
1997年7月1日晚10时至11时,“万丈光芒庆回归”晚会在维多利亚港举行,约90万人在海港两岸观赏,数百万香港市民欣赏电视直播。这场集声光电技术为一体的晚会,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办,香港各界庆委会、香港广东社团庆委会协办,私人机构赞助。或许是回归的热忱感动了上苍,白天还在下雨,到晚上雨停了,成就了这场灿烂辉煌的晚会。
晚会的内容包括五组:第一组是“东方之珠”,在谭盾谱写并指挥的1997交响曲《天、地、人》,大提琴家马友友的演奏,以及在烟花、喷泉、激光的衬托下,这颗高达10层楼的明珠在海港中心放射光芒,颜色变幻,美丽深邃,令人耳目一新。第二组是“花船巡游”,31艘霓虹花船在海上巡游35分钟,船上花灯有五层楼高,灯饰充满中国传统艺术色彩,例如,一帆风顺、飞龙腾达、双狮迎新、荣华富贵、瑞牛呈祥、孔雀开屏等等。第三组是“万人同心卡拉OK”,合唱“东方之珠”“狮子山下”“英雄树”“明天会更好”等耳熟能详的歌曲。第四组是“回归之桥”,用激光和探照灯与海港两岸的城市灯饰巧妙结合,令漆黑的海面流光溢彩,活现了这个大都会的蓬勃活力。同时,用水柱和灯光连成一座若隐若现的桥,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第五组是“烟花汇演”,万千烟花飞向天空,五彩缤纷,绚丽多姿,象征全民同庆。
这个晚会创造了多项香港之最,甚至世界之最。
万鸽北飞庆回归
国务院港澳办与有关部门联手,广泛征集“香港回归祖国标志图案”,经专家评选委员会审议定案。1996年9月4日,根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和罗干的批示,制定了《香港回归祖国标志图案的使用原则》。主要是,图案只可用于正式庆祝活动,不得用作商品广告,不得收费,也不得用于筹集资金。
有一天,筹备办公室几位工作人员在深圳贝岭居吃工作餐,罗干副总理端着盘子也坐到我们这个桌子上来。罗副总理说:“现在有些庆祝活动搞商业化,听说是港澳办社会文化司批的,你们知道吗?”我回答:“我是社会文化司司长。内地使用回归标志的庆祝活动,是由国务院港澳办和国务院新闻办‘联合工作小组’审批的,我是组长,田进是副组长,工作人员由两办在职人员兼任。各单位使用回归标志的申请报告,送到港澳办的我先批,再请田进核准;送到新闻办的由他先批,然后送给我会签。我们审批的项目,没有搞商业化的。但是,我们人手有限,只能对报上来的项目把把关,该办的批准,不该办的退回。至于那些不按规定办事的项目,我们就没有能力管理了。”正说到这儿,看见电视里放飞信鸽的画面,我指着电视说:“这个项目是我们审批的。”罗副总理说:“这个好!这个好!”
这个项目在众多庆祝活动中独出心裁,是由香港区域市政局和国家体委、中国信鸽协会联合举办的,叫“万鸽北飞庆回归”,超过一万只信鸽,同时在香港沙田放飞,向北飞回自己的家乡,象征香港回归祖国。万鸽展翅,翱翔天际,飞向北方,场面十分壮观,感觉非常温馨。这项活动的组织工作很难,人好办,运送鸽子是很复杂的事情。一万只信鸽来自广州、福建、上海、北京等十多个省市,乘火车或货运卡车
运到香港,它们在运输途中得到了细心照料,有水有粮、有活动空间,有通风设施,还有兽医陪伴。我们没做什么工作,只是给他们提供了办理出境手续的依据。据说,这些信鸽都飞回了自己的家乡,最远的飞回了北京。
香港各界庆委会
1996年10月22日,“香港各界庆祝回归委员会”(简称“庆委会”)首次举行执委会会议,公布主席团名单。主席团主席由两位全国政协副主席安子介和霍英东担任,主席团副主席有18位,主席团成员86人,阵容极其强大。执行委员会主任是邬维庸,副主任是范徐丽泰。下设10个专责小组,筹备各项庆祝活动。庆委会得到香港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筹得4000万港元,用于香港回归祖国的庆祝活动。
1996年11月5日,香港特区筹委会庆祝活动小组到香港,祝贺庆委会成立,并商讨香港回归庆祝活动的安排。
1997年7月9日,香港各界庆委会执行委员会主任邬维庸致函筹委会内地委员,通报香港回归庆祝活动情况,他说:“庆委会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多项庆祝回归活动,包括‘跑马地万众同心大汇演’‘龙的光辉——香港回归大汇演’‘七一欢腾庆回归’及‘九七回归音乐节’等共11天各类多元化的大型活动,深信广大市民均可齐享回归之欢乐,各项活动也得到传媒的广泛争相报道,经庆委会协调,各界举办之庆回归活动多达200余项,我们为此深感欣慰。”邬维庸还说:“我们并诚意希望在庆委会完成这个历史性任务的最后阶段,继续得阁下之指导,已达至我们的口号‘同心同根,共谱新篇’。”
(作者为时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党组成员兼社会文化司司长、全国人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中央香港回归及庆祝活动筹备办公室联络组副组长。本文已收录于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辑、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紫荆花开映香江》一书,原文较长,本报发表时有删节。)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