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小车推出的胜利

2017年08月01日14:18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小车推出的胜利

解放区农民庆祝《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

淮海战役中的支前大军。

唐和恩和他的小竹竿(局部)。

1948年11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战略性进攻。

60万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人民解放军,面对80万装备先进、武器精良的国民党军,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歼敌55万余人,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奇迹之所以为奇迹,是因为数以千万的支前民工和解放区普通群众,坚定地站在60万人民解放军的身后,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毫无疑问,这是一次人民战争的伟大奇迹,正如毛泽东所言:“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毛岸英的诗兴

1947年初冬,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宣告破产,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已经开始了战略进攻。

这时,一个名叫杨永福的青年沿着黄河来到了山东省北部的阳信县。身材瘦高的他穿着一件肥大的灰布军装,跟普通的“土八路”没太大区别。一年之后,阳信的老百姓才知道,他的真实名字叫毛岸英,是毛泽东的长子。

毛岸英来到阳信县,是随中央土改工作团参加这里正在蓬勃展开的土改工作。

1946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延安讨论减租运动和解决土地问题时,毛泽东曾说:“国民党不能解决土地问题,所以民不聊生,这方面正是我们的长处,现在有了解决的可能,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同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决定把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7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全国土地会议,9月大会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布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此后,各解放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土改运动。

阳信县所在的山东解放区,正是中国共产党实施新的土地政策最为重要的区域之一。毛岸英一来,就被下派到离阳信县城20多里的张家集村。他拿着一支铅笔,带着一个五颜六色的旧纸合订而成的笔记本,走东家,串西家,和村民们同吃同住。

从1947年冬天到1948年春天,亲眼见到村里摸底调查、分配田地、颁发土地证的轰轰烈烈,见到翻身农民刚刚得到土地就踊跃报名支援前线,毛岸英不由得诗兴大发:“东头步到西头,犹似走遍五洲;马列主义在手,细水变成洪流。”

细水确能汇成洪流,因为发生在阳信县张家集村的一切,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成千上万个村庄的缩影。

在东北哈尔滨靠山屯村,喜获土地的农民们给毛泽东写了这样一封信:“这回我们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也都抱团了……”

在山东解放区,从1946年初到1948年底,有2000多万翻身农民从地主、富农手中获得了近3000万亩土地。这2000多万翻身农民,最终都变成了淮海战役最坚强的后盾。

在河北省武安县十里店村,以国际观察员身份来到中国考察的国际友人柯鲁克夫妇经过一年的实地调查后,在《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一书里写道:1937年,这里的贫雇农平均土地财产只有0.93亩,到了1947年,他们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亩,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地主、雇农和长工都不存在了,村民们满怀热情地把精力和时间集中在了支援前线上。

曾任《纽约时报》总编辑的西默·托平,1948年时还是一个业余的战地记者,27岁的他随着国民党军队深入淮海战地,亲眼目睹了战区农民的生活状况。刚开始,这位美国人无论如何也不明白,为什么一路所见的老百姓都站在共产党一方,而且农民们表现得如此理直气壮。直到西默·托平被带到村子里的民兵指挥部,民兵们拍着胸膛告诉他:“农民现在成了土地的主人,地主老财们已经完蛋了!”他终于明白,这就是他早就耳闻的土地改革的威力。

一切为了前线

山东省莱阳县西陡山村的唐和恩是获得土地的农民之一。1948年深秋时节,淮海大地的大战一触即发之时,他刚刚迎来土改后的第一个大丰收。

一天,正忙着收庄稼的唐和恩,听说村里要组织民工给淮海战役前线运送军粮,二话没说,撂下手里的镰刀就直奔村委会请战。一开始,村支书没同意:“你去年才刚支援过南麻战役,这次就免了。”可唐和恩不乐意:“难道支前参战还论次数?”几番软磨硬泡,终于争得了再次上前线的机会。

唐和恩不是一个人。数千年来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土地,广大翻身农民早已把“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前线”,化作了共同一致的行动。

早在淮海战役发起之前,群众对解放军的支援就已全面展开。

“后方多生产,前方打胜仗”,念着这样的口号,留守后方的老百姓春种秋收,织布做鞋,日夜劳作,他们把收获的新粮、宰杀的猪肉、手打的草鞋,一担担、一双双送给战火中厮杀的解放军。因为他们在后方的繁忙,才有了济南战役时足足可以供应参战部队和支前民工两个月的1.6亿斤粮食,才有了新年之际白雪纷飞时前线战壕里鼓舞士气的白面肉包子,才有了战士们翻山越岭急行军时脚上密实的一双双军鞋。

年轻的壮小伙儿纷纷参军,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成了处处可见的感人场景。山东广饶县的周家村和商家村,几天之内竟各有一个连的青壮年报名参军,组成了著名的“周家连”和“商家连”。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打响,山东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的“沂蒙六姐妹”把亲人送上战场,又带领村民在后方踊跃支前。一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子,半月内做了5000多双军鞋,烙了15万斤煎饼。半个多世纪后,六姐妹之一的张玉梅谈起支前的缘由,只说了这样一句话:“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谁叫咱支(前),咱愿意支(前)!”

在张玉梅和解放区的众多百姓心中,支前是自己的事情,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最后一把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一床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这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

刻着88个地名的竹竿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的序幕正式拉开。

好不容易争取到支前机会的唐和恩,被编入了莱东县陶漳区运输队,因为有过运粮经验,他被任命为运输队第四小队队长。

唐和恩带领第四小队,每人一辆小推车走向了前线。为探路方便,他随手带了一根一米多长的小竹竿。一路上,每走到一个地方,他就问清楚地名刻在竹竿上,想看看自己带领的运粮小分队共走了多少村子。没想到,等淮海战役结束回到家乡时,竹竿上足足刻下了山东、河南、江苏、安徽4省88个村镇的名字:莱阳县水沟头、院上、李家庄、马岚……把一个个地名连起来粗粗计算,唐和恩竟然凭着自己的双脚,推着独轮车,跋山涉水了4000多公里。

这根现存于淮海战役纪念馆的小竹竿,获评“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唐和恩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刻下来的不是几个地名,这是几百万民工在淮海战役中踊跃支前的缩影。”

是的,跟唐和恩一样义无反顾地投入淮海战役、在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战略决战中留下自己身影的,共有543万支前民工。

曾动员组织民工支援淮海战役的负责人刘瑞龙回忆,在严冬季节,支前民工有的来自胶东半岛,有的来自黄河两岸,有的来自江淮之滨,还有的从华北解放区来,他们长途跋涉,夜以继日地用扁担挑、小车推、大车拉、毛驴驮等方法,把粮弹运到前线。下雪的时候,路滑难行,拉大车的牛腿断了,民工就拉着大车继续走。千里迢迢地把粮食送到前线,可自己却舍不得多吃一粒粮食。他们冒着飞机轰炸、炮火杀伤的危险,坚决完成任务。

面对忙碌不停的支前民工,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词中深情地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担架队,几夜不曾睡。稳步轻行问伤病,同志带花最高贵,疼痛可减退?”

后来,提起淮海战役,陈毅还说过一句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的背后,是这样一组数据——

在整个淮海战役的过程中,以山东解放区为主,加上江苏、河南、安徽、河北四省,共出动了支前民工543万人,使用担架20多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担子30多万副,牲畜76万多头,船只8539艘。民工就是用这些最原始的运输工具,向前线运送了自己生产的粮食2.15亿公斤,弹药730万公斤,油盐77.8万公斤,猪肉43万公斤,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军用物资。

鲜为人知的是,543万,仅仅是指随部队行动和接送伤员的常备支前民工。如果算上在后方默默生产粮食、制作军衣军鞋的广大群众,这个人数至少应该有2000万。

1949年1月10日,历时65天的淮海战役,最终以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队55万余人的全面胜利而告终。此后,人民解放军一鼓作气,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国民党的统治彻底土崩瓦解。至此,60万胜过80万、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大炮的战争奇迹,被人民解放军及其背后数以千万的人民群众牢牢地镌刻在世界军事史上。

大连炮弹如何到淮海

关于淮海战役,除了众所周知的陈毅元帅名言,粟裕将军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华东战场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人民的小推车和大连人民的炮弹。

山东人民的小推车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大连人民的炮弹却鲜为人知。粟裕所说的炮弹,是1947年在大连成立的中共领导的大型军工企业建新公司生产的。这家军工厂生产的军火,除了供给辽沈战役外,绝大部分都经海路越过国民党的封锁,被送到了山东半岛前端的军火转运站——荣成县俚岛,再由山东支前大军用成千上万辆小推车送往华东前线。

俚岛,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规模不大,交通也不算便利,但恰恰是这些“弱点”让它成了国民党控制区的疏忽点。并且,俚岛是天然避风良港,颇受小商小贩青睐,繁华的商贸活动也是军火转运的绝佳掩护。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俚岛所属的荣成县是我党开辟的老解放区,广大群众支援前线的积极性很高。

当时,东北还处在国民党军的控制之下,而苏军驻守下的大连就像国统区的一个小小孤岛,成为东北地区通往外界的唯一出口。也正因此,大连的军火外运只有唯一的选择——走海路。

然而,在解放军尚无海上作战能力、国民党军控制黄海和渤海制海权的情况下,走海路也没那么容易。为了绕过国民党军的封锁,解放军运送军火的船只从大连出发后,只能先朝东驶入公海,然后掉头向西南方向的俚岛进发。这样,在开始运输时,可以让国民党误以为是驶往朝鲜半岛的商船,在驶向俚岛时,又会被当作朝鲜来的商船。

绕过海上封锁的军需物资到达山东半岛后,就在荣成县人民群众的严密组织下悄悄转移:俚岛港口较小,运送军火的大船无法靠到码头,当地群众就把货物从大船搬运到小船上,小船慢慢摆渡到岸边,再由陆路运输至前线。有时,来不及运输的物资,就暂时保存在俚岛仓库。据当地居民杨永尧老人回忆,俚岛村村民的房子几乎都当过解放军的临时仓库。

有了无数人民群众的掩护,国民党军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俚岛,这个当时人口不过千人的普通小渔港,竟然成了解放军无数军需物资的秘密中转站。

(记者 杨丽娟)

(责编:夏迪、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