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携手同行六十余载 爱国情怀矢志不渝

——纪念民建上海市委汪熙董幼娴伉俪

周汉民

2017年08月03日15:3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携手同行六十余载 爱国情怀矢志不渝

青年时期的汪熙和夫人董幼娴

青年时期的汪熙和夫人董幼娴

2011年1月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一届监事董幼娴过世。

近6年后的2016年12月,上海市政协原常委、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委员会原常委汪熙教授也离开了我们。

这对民建伉俪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他们的经历值得人们铭记、他们的品格值得人们敬佩、他们的贡献值得人们称颂……

生于乱世追求光明

董幼娴与汪熙是同龄人,出生于1920年。正如汪熙后来所总结的那样,他们是“生于乱世,长于日寇蹂躏、国家山河破碎之时”的一代人。

汪熙出生于安徽休宁,高中毕业后,他考入四川大学经济学系。也正是在大学期间,他认识了同校的董幼娴。

董幼娴出生于四川宜宾。九一八事变后,正在读初中的她与同学一起上街演出爱国话剧《棠棣之花》,被舅父痛骂并关起来,她决定离开这个家。高中毕业后,她考取了四川大学,并依靠在峨嵋县立中学教书的微薄薪金完成了学业。

大学毕业后,董幼娴不愿做国民党的税吏,而是进入了四川省银行经济研究处工作。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在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的爱国热潮中,受时任研究处处长施复亮的影响,董幼娴陆续阅读了不少进步书籍,开始参加民主运动,她参加了“星期五聚餐会”,聆听了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等中共领导人作的报告,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罗叔章。在罗叔章的影响下,董幼娴逐渐看清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

1945年夏季开始,董幼娴参与了酝酿成立民主建国会的活动。当年12月16日,民主建国会成立,董幼娴作为最年轻的监事,亲身经历了“沧白堂事件”和“校场口事件”,在现场勇敢地与国民党特务进行斗争和周旋,增长了斗争经验和才干。

赴美留学报效祖国

1944年12月,汪熙考取了赴美留学的资格。去美国后,他读的是经济,但对历史充满兴趣,一直选修历史学的课程,经济史学得很好,这为他之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基础。他先后就读于贝洛特学院、芝加哥大学。1947年9月,汪熙毕业于美国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当时,因国民党在重庆镇压民主运动,实行白色恐怖,罗叔章被迫离开重庆赴上海,施复亮被四川省银行劝离,董幼娴在省银行也无法立足,不得不于1946年随汪熙赴美国留学。

1947年,汪熙与董幼娴在美国结婚。婚后不久,董幼娴作为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发起人之一,心系饱受苦难的祖国,决心冲破黑暗,向着光明前行。

1948年,他们双双回到祖国。正如汪熙所说:“我们是自费考取美国大学的,但却抱着回国报效祖国的信念。当年我们如果留在美国,也能很好地‘混饭吃’,但祖国快要解放了,我们一定要回国做些事情。”

1950年,上海解放不久。董幼娴进入上海财经委员会工作。当时她的主要工作是了解上海财经和工商界的思想动态,向财经委的领导许涤新等同志汇报,再打印成文,直接报送周恩来总理和中共上海市委,为党制定工商政策提供素材。

解放伊始,工作条件很艰苦,董幼娴往往白天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晚上挑灯夜战,伏案写报告至深夜。1956年,董幼娴因熟悉工商界的情况,被调入民建上海市委会工作,积极参与组织民建会员和著名工商业者的家属学习工商政策,开展思想工作,稳定社会,安定人心。

汪熙回国后,先后在上海和成银行、民禾公司任职,其间兼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1950年,在董幼娴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民主建国会。1956年10月转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此后至“文革”前“十年磨一剑”,与留美回国、“文革”后担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的张仲礼先生牵头,集体整理编辑了资料书《英美烟草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共四辑)。

老骥伏枥矢志不渝

“文革”期间,董幼娴和汪熙都受到很大冲击,历经磨难。虽身处逆境,但他们从未动摇过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和对国家的热爱。“文革”结束,拨乱反正,正值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之际,董幼娴和汪熙虽已近花甲之年,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古训鼓舞着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董幼娴回到工作岗位。1980年1月,董幼娴任民建上海市委副秘书长。1984年4月起任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在担任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期间,董幼娴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她积极拓展民建在高校的组织建设工作;她利用自己在台湾和海外有广泛社会联系的优势,向在台湾和海外的亲友宣传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各项成就,宣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她长期关心民建中央及民建上海市委妇女委员会的工作,曾担任民建中央妇委会副主任,民建上海市委妇委会主任、顾问等职务,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她高度重视民建志书的编纂工作,在她的领导下,《上海民建50年》、民建市委组织史资料等各类志书相继编纂成册,为后辈留下了宝贵资料。

董幼娴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期间,积极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责,每年都提出一些有分量的提案,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充分肯定。1997年7月,董幼娴同志离开民建市委领导岗位,受聘担任民建上海九届市委名誉副主委。

汪熙于1976年2月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工作。1982年至1987年在世界经济学系任教,先后开设中美关系史、中美经济关系、国际贸易等课程。1985年2月,参与创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并任副主任。汪熙致力于中国近代史、中美关系史、世界经济学、国际贸易研究、工商管理的研究、教学和实践,成果丰硕、著述等身、桃李满天下。1998年,他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授予在国际上“有学术成就和杰出贡献的杰出校友奖”,成为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校友。

汪熙曾任上海市政协第七届常委,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委第六、第七届常委。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汪熙对民建的会务工作也十分关心。作为复旦大学支部主任委员,他一方面积极开展支部工作,关心支部成员的生活工作情况,另一方面,他积极利用在复旦的资源,联系复旦教授为民建市委举办的讲座作报告。此外,他还担任了由民建上海市委和市工商联联合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上海工商学院的第二任院长。期间,他积极推动学院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邀请国外大学教授来学院讲课或选派毕业生前往进修,培养了一大批工商管理领域的实用人才,并配合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协调安排一批优秀领导干部到海外培训进修。

奉献: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几十年风风雨雨,几十年相濡以沫。步入晚年,董幼娴与汪熙的生活节奏慢了下来,但他们依然关心着国家大事,为国家、为社会努力贡献光和热。

董幼娴1999年6月离休后,一如既往地关注着民建市委工作。在民建成立55周年、60周年纪念活动中,她不顾年事已高,撰写文章,回顾民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壮大的历程,为后辈留下了宝贵的学习资料。

我自2007年出任民建市委主委后,十数次去拜访过董大姐和汪教授,无论是在家中静养,还是在医院治病,董大姐的乐观豁达、谦和亲切,都给我留下了永远不会磨灭的印象。每次交谈,都是我学习前辈先贤难得的机会,对我而言弥足珍贵、没齿难忘。记得2010年2月,我去看望董大姐,她虽已行动不便,但仍关心着时事和民建的会务工作,令我十分感动。不曾想,第二年,董大姐便撒手人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汪熙自1999年中风偏瘫后,右半身失去了行动能力,但他乐观豁达,从不抱怨。右手不能写字了,就用左手握起了电脑鼠标,不断表达着一名知识分子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关切。在半身不遂的17年里,他笔耕不辍,论文、著作和主编的刊物如下饺子般面世。17年里,他诲人不倦,始终关心着年轻学生和学者的成长,90多岁高龄还在带研究生,对学生的培养倾注了毕生心血,实在令人动容。我去他家拜访时,他总是以书相赠,一个半身不遂的知识分子,以其大义和执着,留给我们温暖而动人的力量,每念及此,无比感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董幼娴与汪熙伉俪,在不同的事业中,实践着相同的人生理念。一个为民建事业不懈奋斗,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献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一个是学者表率,用一生的治学实践,为我们树立了刻苦钻研、求真务实的师长风范和勇于探索、诲人不倦的学者榜样。他们为祖国建设无私奉献、奋斗终生的伟大精神,高尚的品格,感人的风范,将永远铭记在一代代民建人心中。

(作者为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市委主委)

(责编:姜萍萍、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