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刘隆昌每天伏在案板上,操着大剪裁剪不停

“红裁缝”刘隆昌

金国华 吉学军

2017年08月23日08:48    来源:山西日报

原标题:“红裁缝”刘隆昌

刘隆昌是闻喜县桐城镇仪张村人,1919年8月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1936年3月,有了4年裁缝学习经历的刘隆昌到新绛县裁缝店学裁缝,并于当年在侯马参加了刘志丹领导的工农红军。1937年9月的一天,刘隆昌接到团部通知,让他到警备5团团供给处去做缝衣工。刘隆昌心中十分不情愿,他想在这个作战连队当一名战士,上前线和敌人真枪真刀地拼,轰轰烈烈、痛痛快快,不愿意去做有些憋屈的缝纫活,细针慢线,有劲使不上。

首长看着他一脸不高兴的样子,笑了,会心地说:“隆昌啊,你的心情我理解,参加革命嘛,总想上战场,杀敌人,为革命多做贡献。这很好嘛,哪个革命战士不想为革命多作贡献?这正是你阶级觉悟高的表现。”

刘隆昌听到这里,喜上眉梢:“那你不把我留在作战连队里,让我上战场多杀几个敌人,还等啥哩?”

政治部领导话锋一转,“可咱们革命队伍是个大队伍、大家庭,有拿枪打仗的、有养马喂猪的、有搞文艺的、还有搞后勤生产的,样样都重要,哪样都不能少。就说这缝衣工吧,一样的重要,一样的光荣,咱部队战士总不能没有衣服穿吧?”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还有啥推托的?部队需要缝衣工,战士需要衣服穿,自己会干这个活,自己不去干让谁干?刘隆昌想通了这个理,痛快地答应了。

9月中旬,刘隆昌告别了三营八连的战友,到团供给处报到,从此,成了一名红色缝衣工。

警备5团供给处的军衣厂设在延长县曹家圪垛,在离村不远的西头的北山崖根下,打了一排排窑洞,这里便是制衣厂所在地。

制衣厂的工人加上管理人员有近百人,这里就是大家的家,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吃饭、一起生活。劳动是辛苦的,但又是愉快的,每个人都为部队赶制军衣而忙碌着。

这里虽然也有几台缝纫机,可太少了,从裁剪、缝纫、钉扣,基本上都是工人手工操作。不论男工女工,没人叫苦喊累,为了前线战士有衣穿,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大家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紧张的劳动中充满了欢声笑语。

刘隆昌因有过学做裁缝的功底,被分配在裁剪班裁剪军衣,按大、中、小三种号别,每天伏在案板上,操着大剪裁剪不停。

有时,任务紧迫,刘隆昌和他的工友们就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天不亮就上工,吃罢晚饭,又回到制衣的窑洞,点上马灯,借着不太亮的飘忽的灯光,剪的剪、缝的缝,干到半夜,直到领导多次催促,才不舍地离开“车间”,回自己的窑洞去睡觉。

链接:刘隆昌是闻喜县最早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延安时期曾在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刘少奇、邓小平、习仲勋、陈慕华等老一辈革命家身边工作、战斗和生活,他为朱德、彭德怀、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制作过军装,也是青少年最喜欢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辅导员。由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推荐、闻喜县党史办原主任杨海林主编、报告文学作家张引太与经济学副研究员王长远合著的党史丛书和爱国主义书籍《红军巧裁缝——刘隆昌传略》一书,已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于近日正式公开发行。全书共20余万字,25个章节,从刘隆昌出生到烽火岁月,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到甘肃工作,记述了刘隆昌的戎马一生和他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以及为社会主义建设所作的贡献。此书的出版为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习党史、接受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本好读物。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