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热烈燃烧的火焰

——走进王杰生前所在部队感受“两不怕”精神的文化传承与力量

2018年01月11日08:27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热烈燃烧的火焰 - 解放军报 - 中国军网

  新战士在王杰铜像前宣誓。

  该旅“两不怕”传人牛磊在进行特战精兵训练。

  每天,战士们都要精心擦拭王杰雕像。赵  聪提供

  精神之火点燃战斗激情,血性豪气铸就钢筋铁骨。1月3日上午,在中央军委2018年开训动员大会上,习主席向全军发布训令。训令强调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就在此前不久,2017年12月13日,习主席还曾专程赴驻江苏徐州的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生前所在连视察,勉励大家要学习践行“两不怕”精神,加强战斗精神培育和战斗作风训练,传承好红色血脉,做新时代王杰式的好战士。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对学习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高度重视。习主席担任军委主席后不久就明确指出,军人要有血性,血性就是战斗精神,核心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军队重要会议上,在演习演训现场,在视察基层部队时,习主席先后多次强调,无论什么时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都不能丢。在党、国家、人民需要的时刻,军队就是要有这股劲、这种精神。

  从文化的视角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是我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伟大战斗精神。这种一往无前的血性豪气,既贯穿于强军文化的传承脉络,又是强军文化精神的生动表达。今天我们打造强军文化,就是要让“两不怕”这样的血性精神,更加深刻地融入官兵血脉,更加鲜明地标记在官兵的精神世界。——编 者

  “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永远跟着党……”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我们走进第71集团军某旅,耳边不时传来这首铿锵有力的歌曲《王杰的枪我们扛》。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生前所在部队。王杰用生命践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是这支部队永恒的精神标记,也是人民军队战斗精神的生动注脚。

  历史的回音,心灵的碰撞,精神的传承。在王杰生前所在部队采访的日子里,我们深深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不仅无法遮住一种伟大精神的光芒,而且还使一种文化的底蕴愈加深厚、文化育人的独特魅力彰显得更加生动明显。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已经深深烙刻在一代代官兵的灵魂深处。它就像一团热烈燃烧的火焰,让战士的胸膛里澎湃着献身强军事业的热血与豪情。

  英雄生命定格在23岁,“两不怕”精神永恒

  “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帮助民兵地雷班进行军事训练。当炸药包发生意外爆炸的危急关头,为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生命安全,他毅然扑向炸药包。那一扑,他的生命定格在匆匆的23岁,其精神却灿若星辰……”元旦刚过,当年王杰舍身相救的12人中的李彦青老人,来到了该旅新战士中间,给大家讲述王杰的先进事迹。

  王杰牺牲后,战友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他的日记本。入伍4年,他写下了352篇10多万字的日记。1965年5月1日,王杰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1965年11月9日,《解放军报》刊登了王杰的日记,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解放军原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向王杰学习,学习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

  从此,“两不怕”精神在全国全军叫响,成为人民军队的精神坐标。该旅一茬茬官兵更是把“两不怕”精神融入血脉,接力传承。

  时间可以冲淡很多记忆,唯有精神永不褪色。半个多世纪以来,王杰生前所在连每天晚点名都第一个呼点“王杰”,每周都安排一天作为“学习王杰日”,每月检讨学王杰得失……他们把弘扬优良传统、当好王杰传人作为必修课,让“两不怕”精神成为官兵呼吸之氧、生命之水。

  25年前,赵志军曾担任“王杰班”第十四任班长,带领全班人员完成任务出色,全班荣立集体二等功,个人荣立三等功。25年后,儿子赵宇长大成人,在父亲赵志军的鼓励下投笔从戎,接力传承“两不怕”精神。他工作努力、训练刻苦,新兵连时就多次荣登“龙虎榜”,最终如愿分到“王杰班”。

  父子两代兵,相隔25年,同在“王杰班”当兵。这是生命的薪火相传,更是精神的薪火相传。如今,该旅形成了“精神引领、气息熏陶、理论培育、荣誉激励、典型示范”的“五位一体”传承模式,崇尚英雄蔚然成风,“两不怕”精神源源不断地催生新的故事。

  精神之火锻造钢筋铁骨

  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是在炮火硝烟的战场,还是在抢险救灾一线;无论是面临生死考验,还是面临得失选择,该旅官兵以“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战斗血性,用青春、热血和生命把“两不怕”精神旗帜高高擎起,每一份胜利的捷报都闪耀着血性的光芒。

  1979年,“王杰班”副班长曲广兴在边境作战中,作为尖兵班班长,担负攻打某高地战斗的向敌纵深穿插开辟通路任务。战斗中,曲广兴带领尖兵班边排雷边破障搜索前进,不幸臀部中弹受伤,但他坚持带领尖兵班飞峡谷、攀悬崖、排地雷、破陷阱、打据点,开辟出一条通路,为大部队胜利前进扫清了障碍。战斗结束,曲广兴被火线提干,荣立二等战功。

  比拼面前争第一、苦累面前不皱眉、生死面前豁得出,这是一代代王杰传人的“特质”。2014年8月,“坦克两项-2014”国际邀请赛在俄罗斯阿拉比诺训练基地举行。该旅34岁的老兵林德华是我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在中国队排名落后的情况下,林德华夺得了关键性的650米障碍赛第一名,帮助中国队成功逆转,晋级决赛。赛后,林德华被俄罗斯国防部授予“最佳单车奖”和“国际合作战斗友谊奖”。回想起国际赛场上的艰难险阻,林德华感言,自己是王杰生前部队的兵,“两不怕”精神在内心上给了自己强大支撑。

  “为了党,我不怕进刀山入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我也甘心情愿。”王杰当年气壮山河的血性胆气如今依然流淌在后来者的胸膛里。一次实弹射击训练,一枚100毫米迫击炮弹意外钻进岩石缝,只露出一点尾翼,随时可能发生爆炸。接到排险命令后,党员班长阳志一把抢过防护服说:“我兵龄最长、经验最丰富,我去最合适!”阳志穿上厚厚的防护服,顶着烈日,趴在岩石上,用凿子一丝丝凿,用手一点点抠。1个多小时后,险情终于成功排除。

  军人生来为战胜,“两不怕”精神绽放新的光彩

  一代军人有一代军人的风采,一代军人有一代军人的担当。40多年前,数学家华罗庚在参观王杰生前所在连时,勉励官兵“立志做一个现代化的王杰”。“现代化的王杰”,正是一茬茬官兵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矢志精武强能的生动缩影。

  去年4月,四级军士长孟军鹏从驾驶班班长换岗到自行高炮连担任雷达技师。第一次保养信息化程度高的指挥雷达车时,看着车上密密麻麻的各种电子按钮,孟军鹏大脑一片空白,连雷达的开关都找不到。站在信息化的风口浪尖,孟军鹏有一种被巨浪吞噬的危机感。他开始了艰难的“转型”之路:报名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拜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的战士为师,加班加点苦练雷达信息系统的操作……孟军鹏终于熟练掌握了雷达操作流程,还在上级组织的雷达专业比武考核中取得名次。“身子进入了新体制,脑子不能停留在旧时代。”孟军鹏感慨,面对改革转型的信息化浪潮,“转型”不及时必将被淘汰!

  连队由工兵连转型为装步连后,为加快形成战斗力,党支部每名支委主攻一个专业,连队每名干部负责一辆战车,训练效益明显提高。去年年终考核,连队在旅里新转型的4个装步连中排名第一。

  “军人生来为战胜,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去年4月,部队调整改革到位后,该旅积极弘扬“两不怕”精神,第一时间规范战备秩序,立足晴天雨天、昼间夜间、全装轻装、集中分散“八种状态”严抓实战演练。旅领导带头叫响“不想打仗别穿军装,怕苦怕死别来部队”口号,大力推进高强度的战斗体能训练、带战术背景的实弹实爆实投训练、昼夜连续实施的对抗演练。

  去年12月13日,习主席视察王杰生前所在连时指出,军队是要打仗的,打仗就要有打仗的样子,就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两不怕”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王杰班”现任班长王大毛告诉记者:“我们一定牢记习主席嘱托,在实战化训练的舞台上,真正践行‘两不怕’精神,争做新时代王杰式好战士。”

(记者代烽 特约记者戴强 通讯员凡春龙)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走出连队,门前广场上矗立着王杰半身铜像,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八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

(责编:万鹏、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