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家书:烽火岁月的浓浓家国情

冯晓蔚

2018年01月18日08:0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华魂》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请勿转载)

家书是家人亲友之间沟通信息、表达情感的工具,它除了叙述家庭琐事外,也记载了时代的社会风云、历史事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在烽火岁月书写的“家书”,除了在传递信息、寄寓亲情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外,又因特定的时代特色,展示了这一时期人们的精神风貌和心路历程。他们有的是写于阴森的牢房里,落笔在战火纷飞的战场,或疾书于告别生命的最后时刻,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出自内心地抒发着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而不惜英勇献身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随着一封封直指心灵的家书,去触摸一段段血与火的历史,感悟先辈们英勇无畏的家国情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抗日战争爆发80周年之际,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收集整理了各个时期英烈们的书信,重温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出的彪炳史册的贡献。

今日之死,则重于泰山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着两封催人泪下的书信:一封是丈夫写给妻子的遗书,一封是这位妻子写给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的遗嘱。写信人就是陈觉和赵云霄。

陈觉原名陈炳祥,1903年生,湖南醴陵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赵云霄又名赵凤培,1906年生,河北阜平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赵云霄随陈觉到湖南醴陵参加了秋收起义,不久他们被调回湖南省委机关,组建湘南特委。1928年4月,由于叛徒告密,他们分别被敌人逮捕。1928年10月14日,陈觉在长沙牺牲。

陈觉烈士牺牲前给爱妻的遗书中说:

“云霄我的爱妻:这是我给你的最后的信了,我即日便要处死了,你已有身,不可因我死而过于悲伤,他日无论生男或生女,我的父母会来抚养他的。我的作品以及我的衣物,你可以选择一些给他留作纪念。

你也迟早不免于死,我已请求父亲把我俩合葬。以前我们都不相信有鬼,现在则惟愿有鬼。‘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并蒂莲,夫妻恩爱永,世世缔良缘’。回忆我俩在苏联求学时,互相切磋,互相勉励,课余时间谈琐事,共话桑麻,假期中或滑冰或避暑,或旅行或游历,形影相随。及去年返国后,你路过家门而不入,与我一路南下,共同工作。你在事业上、学业上所给我的帮助,是比任何教师、任何同志都要大的,尤其是前年我病,本已病入膏肓,自度必为异国之鬼,而幸得你的殷勤看护,日夜不离,始得转危为安。那时若死,可说是轻于鸿毛,而今日之死,则重于泰山了。

……

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有何憾。”

1929年3月24日赵云霄给女儿留下了最后的遗嘱:“小宝宝,我很明白的告诉你,你的父母是个共产党员……我不能抚育你长大,希望你长大时好好读书,且要知道你的父母是怎样死的。……望你好好长大成人,且好好读书,才不辜负你父母的期望。”

26日,赵云霄给襁褓中的女儿喂了最后一次奶,然后镇定地走向刑场,牺牲时年仅23岁。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在中央档案馆馆藏中,有一封革命烈士刘伯坚写给其亲属的遗书。潇洒的笔迹中“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豪言壮语,今天看来依然感人至深,信中谆谆嘱告自己的孩子要继续他毕生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充分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催人泪下的家国情怀。

1935年3月4日,江西信丰县塘村山区发生了一场红白两军进行包围与突围的恶战。兵力上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部队,将头晚宿营于此的中共赣南省委、省军区2000余人重重包围。率队突围的红军将领刘伯坚——这位早年曾留学苏联、在冯玉祥西北军中享有“军中骄子”之誉的红军高级指挥员,最终在激烈的战斗中身中数弹,不幸负伤被捕。

在狱中,刘伯坚自知必死无疑,3月16日给亲属写下了遗书,内容如下:

“凤笙大嫂并转五六诸兄嫂:

本月初在唐村写寄给你们的信,绝命词及给虎、豹、熊诸幼儿的遗嘱,由大庾县邮局寄出,不知已否收到?

弟不意现在尚留人间,被押在大庾粤军第一军军部,以后结果怎样,尚不可知,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

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把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我四川的家听说久已破产,又被抄没过,人口死亡殆尽,我已八年不通信了。为着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诸兄嫂明达当能了解,不致说弟这一生穷苦,是没有用处。”

最后一封信是写给他的爱人王叔振的,信是这样写的:“叔振同志: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见着,我直寄陕西凤笙及五六诸兄嫂。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的事业。我葬在大庾梅关附近。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革命的敬礼。

刘伯坚

三月二十日于大庾”

然而,刘伯坚并不知道,在他写这封信之前,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的妻子已先他一步在闽西游击区光荣牺牲了。

3月21日,刘伯坚壮烈牺牲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时年仅40岁。

“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共产党员、著名爱国抗日将领吉鸿昌临刑前以手指为笔,用血写下的一首气吞山河的就义诗。

吉鸿昌,抗日英雄、爱国将领,中共秘密党员。1933年在冯玉祥为总司令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任第二军军长,与日伪军英勇作战,曾一度将日军驱出察境并先后收复康保、多伦等失地。吉鸿昌积极抗日,与中共秘密联系的活动最终被国民党特务发现,

1934年11月9日,在天津法租界遭军统特务暗杀受伤,继而遭工部局逮捕。敌人的种种逼供与死亡威胁,只换来他的一句话“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在就义前,吉鸿昌给妻子、兄弟写下了最后的家书。他在信中对妻子说“不必过伤悲”,绝笔书字里行间无不饱含了他无惧死亡的慨然从容,对家庭的殷殷嘱托、对孩子未来的期盼、对贫穷子弟教育的惦念,平淡话语中更体现出一个真正男儿的血性豪情。

红霞吾妻鉴: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俞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家中继母已托二、三、四弟照应,教[孝]敬,你不必回家可也。

欣农、仰心、遐福、慈情诸先生鉴:吾先父所办学校校款,欣农、遐福均悉,并先父在日已交地方正绅办理。所虑者,吾死后恐吾弟等不明白之处,还要强行分产,诸君证明已有其父遗嘱,属吕潭地方学校,为教育地方贫穷子弟而设,款项皆由先父捐助,非先父之私产也,学校款,诸弟不必过问。

鸿昌手启

1934年11月24日11时

1934年11月24日,蒋介石下令杀害吉鸿昌于北平陆军监狱。吉鸿昌被害时年39岁。2009年,吉鸿昌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宁可战死沙场,决不做倭寇俘虏!”

余子武,1901年10月20日出生于广东省台山市获海吉都里(现属台山县三八镇岗美区)。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在国民党军第59师任师部上尉参谋。1931年余子武与程俊璧女士新式结婚。

1944年6月,日军疯狂进攻湖南,省会长沙市失守。余子武正在印度参加美国陆军部举办的高级将领集训班,被奉调回国,参与国民政府阻击日军西进的长衡会战,率领部队连夜出师。7月5日,时任151师副师长的余子武少将率部在狮子岭、五里牌一带与占领白鹤铺的日军发生激烈战斗,歼敌600余人。7月9日,他又奉命与第157师向围剿衡阳之敌进行攻击,在衡阳西站与敌展开激战,反复向围攻衡阳之敌冲杀,血战数昼夜,毙敌军联队长尔和少将以下数千人。7月22日清晨,位于衡阳市郊马鞍岭之七里山指挥所突然受到日军攻击。余子武临危不乱,跨上嘶鸣的战马,挥起指挥刀,率领精悍的特务连冲向敌阵,双方短兵相接。迎战中余子武的左手被流弹击中,血流不止。他用血手紧执指挥刀,目光威严,高声吼道:“弟兄们,宁可战死沙场,决不做倭寇俘虏!为了我中华大民族的尊严,为了千千万同胞不受铁蹄蹂躏,冲呀!”在与日军的肉搏中,他的背部连遭三创仍奋战不止,最终因子弹击中腹部,为国捐躯。

数日后,7名勇士连夜偷入阵地,夺回将军忠骸。

余子武壮烈殉国后,当时的《中央日报》、《中山日报》均以大量篇幅给予详尽的报道,褒称将军为“民族英雄”、“国家忠骨”。1946年美国的华文报纸《少年中国晨报》还以连载的形式刊出署名文章《余故师长子武将军事略》。

2007年,在美国定居的余子武将军的女儿余美华将父亲余子武家书等文物史料邮寄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其中一封是写给爱人程俊璧信的。信中写到:

璧:

我十七晚上(指1944年7月17日)回到师部处理一切,下午十二时到车站乘车。十八日上午三时开车,下午六时到达衡阳。在衡阳驻了数日,现开到西南方——祁阳城。

长沙已失守,我军到湖南后仍未遇敌。湖南已沦陷七八县,老百姓扶老携幼逃难者不计其数,真是可怜!周排长回来称你们于十八早搬东西落船,中午开船。想你们已到仁化并受许多苦楚矣!

曲江如未沦陷,可暂在仁化住定。如曲江沦敌,你等可搬到长江东仁化住定后,可时着培根等时步行至曲江取物,三日可以来回矣。

每月在军部后方领米未知能领足五百市斤否?念念。现在此逃难中,最要紧是食饭。其他要尽量省钱。亚彩不可留用,少个则减少个人食饭。

我身体平安请勿念。耑(专)此顺颂。

闺好。

波字顿首(钤朱印“余子武印”)六月廿七日

这封家书余子武将军家人辗转至1944年7月26日才收到,而在7月22日,余子武在保卫衡阳的战斗中已壮烈殉国。这封最后家书,叙述了他行军打仗时的所见所闻,饱含对家国百姓的爱,以及对家人的款款深情,73年后的今天读来,仍是真切感人。

中国一定能取得最后胜利

王麓水,江西省萍乡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红一军团第二师五团政委、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政委、鲁南区党委书记兼八路军鲁南军区政委、山东野战兵团第八师师长兼政委等职。

参加革命后,王麓水转战南北,再也没有回乡,直到1945年12月在解放滕县城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其间,王麓水只能用书信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王麓水牺牲后,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9封家书,其中8封写在抗战时期,1封写在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爆发两年多来,中国军民已取得累累硕果。王麓水在9月1日给他三哥的信中介绍了华北的抗战形势,特别介绍了八路军、游击队在抗击日军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将日军想绕道进占南昌沿浙赣路西犯由袁州、萍乡占长沙再断绝粤汉路的图谋告诉了三哥,并希望他转告家人和乡亲们,在敌人到来时做好应对。信中说:

……因敌之残暴,弟是所见所闻特别多奸、淫、抢、杀、烧毁房屋,所到之处均变为焦土之祸。

……应当把所有一切粮食和用具搬到深远的山谷中去,埋藏起来,应加紧去进行做好,如果敌来到,大小男女老少全跑一空,绝不留一个人在家不走(并且要把这些常识告诉附近各村庄人民)。同时还要注意到敌人飞机来轰炸,要学防空、防毒常识等等,还要注意严防汉奸破坏。

王麓水在经济上不能给家人提供支持,能够做到的只是提醒家人和乡亲们在敌人到来之前做到较好地保护自己、免遭残害,体现了他对家人和乡亲们的关爱之情。

他还在信中提醒三哥要有思想准备:

抗日战争是持久的,不是一天两天或一年两年就能够成功的,必须经过一个艰苦的长期的流血战争。但是中日战争,中国一定能取得最后胜利。

从信中不难看出,王麓水对抗战的艰巨性、长期性,有充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更有抗战必胜的信念。

1940年1月,王麓水收到三哥从广西的来信,得知家中大概情形,尤其是他母亲的健康好转、家庭较为团结,使他十分高兴。一直担心的事情和纠结的问题终于向好的方向发展和解决,压在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接着,王麓水就给三哥写了回信,表达了这种心情:

特别兴奋的是母亲的健康与家中之较前团结,这是弟素来关怀与远念的。你们一切均好,甚是愉快!

老母亲身体健康,家庭和睦,这是王麓水一直盼望的,这局面来之不易。为此王麓水深情地写道:

关于家中一切生活,只要兄能维持下去就够了,我们不必要如何高,这不是我们努力之果。弟只要能与世之幸,一定要为民族、为人民做一个完整的人,同时还要为父母及兄等对我的培植报恩。致于一个时期得不到弟之回信,不会有如何之不幸,只要在环境许可条件下,总常有信问候。

从王麓水的一封封家书中我们读到他的伟大胸怀,那就是: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他也一直在为自己的事业、理想,勇往直前。

1945年12月12日,王麓水在与国民党军作战中,不幸壮烈牺牲。

滕县城解放后,鲁南区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滕县城万人空巷参加追悼会,罗荣桓、陈毅等为他撰写挽联。

“收京破敌必在春夏之间”

解放战争期间,我人民解放军进行渡江战役,陈毅曾任渡江战役总前委常委、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三书记、华东军区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实现心仪已久的“破敌收京(指南京,下同)取沪”的目标,他参与第二、第三野战军飞越长江天堑,成为蒋家王朝22年独裁统治的掘墓人之一,为江南半壁河山的解放、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卓越功勋。

1948年年底,应中共中央的电示,陈毅和刘伯承由安徽萧县蔡凹驱车赶往河北西柏坡,出席次年1月5日至8日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并向中央军委当面汇报渡江作战的初步设想。会议的间隙,陈毅获悉曾任国民党沈阳兵工总厂中将厂长的嫡亲堂兄陈修和在沈阳解放时率部起义,异常兴奋。他为这位立志技术兴国的兄长,能与自己并肩建设即将诞生的新中国而“十分快慰”。欣喜之余,“文人习气”浓厚的陈毅,立即修书给远在沈阳的兄长,赞赏义举,畅叙亲情,憧憬未来……对于即将展开的渡江战役,他在信中写道:

弟任务是向东南经营苏浙皖,春间摒挡后即南渡。在徐淮战役(即淮海战役———引者注)中黄维、黄百韬、邱、李、孙诸兵团已覆没,此后大战也不多,两年内军事底定,即可顺利进入建设时期,吾弟兄亦可长聚也。望保重,并以坦率直爽的态度与人共事,在沈阳各同志均与弟熟习,必能获得助益。匆匆未尽所言,破敌收京取沪后当图一晤。……

此时,起义后的陈修和担任人民解放军沈阳兵工总厂第一任厂长,收到陈毅的信后,他更加努力地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全国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9年3月23日,陈毅由徐州转移到蚌埠后不久,即致信在济南工作的妻子张茜,告之自己的行踪:

茜:

别后风雪交加,夜半抵蚌埠。道路泥陷不能行车。步行十余里渡河到市委,酣然一睡,起已十时半,证明年近五旬,尚可作步兵。一过淮河完全南方风气。居民云四十天已下七次雨,路从来未干过,因念大军南进不无困难。曹孟德四越巢湖不成殆非偶然也。好在早有准备,我军挟各种优势,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收京破敌必在春夏之间。汝独行踽踽,又孤处济南,深以为念。三个小儿,不知到青州后如何?最好不离母亲,多耐心教育,不要把孤傲的性格传给他们。希望便中详告近情,千嘱。

仲启

三月廿三日

信中描述了3月17日陈毅在济南和张茜匆匆一别后,经济南、徐州移驻蚌埠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除表达对家人的殷殷关爱之情,更对渡江作战胜利表现出豁达乐观的态度,并由淮河南岸的多雨天气,引发了对曹操四渡巢湖不成的感叹,抒发“收京破敌必在春夏之间”的必胜信心,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迅速发展的革命形势的喜悦之情。这种“必胜信心”,建立在“早有准备”、“各种优势”和“临事而惧”之上。

4月初,渡江战役总前委移驻合肥瑶岗以后,陈毅和邓小平一起,通力指挥百万雄师解放了国民党的政治中心南京,胜利完成渡江战役的第一阶段任务;在丹阳,创造性地完成了渡江战役第二、第三阶段任务,并成功解放了经济中心上海等富饶的江南地区,相继实现了他“破敌收京取沪”的宏愿,进而为实施“向东南经营苏浙皖”的抱负奠定了基础。在黄浦江畔,陈毅和邓小平也实现了与亲人长相聚首的心愿,并留下了两家其乐融融的珍贵历史瞬间。

“看看我是不是块钢铁”

罗盛教,1931年4月22日出生在湖南省新化县圳上镇桐子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47年考入湖南省立第十三中学读高中。1949年11月,年仅18岁的罗盛教,抱着保家卫国的赤热之心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3月,罗盛教从军政干校毕业,分配到四十七军一四一师直属侦察连当文书,随即参加湘西剿匪。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1951年4月,罗盛教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战。在入朝前后,罗盛教在部队给父母写过4封信,前3封信是罗盛教入朝参战前写的。入朝参战后,也就在牺牲前一天晚上,他又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虽然这封信只收集到只言片语,但读起来依然感动:

“青春是美丽的,但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无奇,也可以放射出英雄的火光。我必须把我放在炉火里,看看我是不是块钢铁。”

1952年1月2日清晨,风雪弥漫着石田里,被厚厚的冰层封裹着的泥栎河耀眼刺目。中国人民志愿军某侦察队文书罗盛教来到河边,踏雪寻找两颗废弃的手榴弹,以便利用战斗间隙多练习一下投弹技巧。他忽然看到一个朝鲜少年掉到河里的冰水中去了,立刻跳下水去抢救。寒冬腊月,冰凌刺骨,罗盛教好不容易找到落水孩子崔莹,但是刚把他托出水面,冰塌了,孩子又掉进水里。

当时气温是零下20度,罗盛教的脸、脖子冻得发紫。他吃力地喘着粗气,又一次找到了崔莹,用尽全身气力把崔莹顶了上来。孩子得救了,可是罗盛教却献出了年仅21岁的生命。

朝鲜人民怀着沉痛和崇敬的心情,安葬了罗盛教烈士,并且为他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上面刻着金日成的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战士荣誉勋章。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授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称号。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追认他为“模范共青团员”。

1953年7月28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第二天,罗盛教的父亲罗迭开写了一封信给朝鲜人民军的家属,对朝鲜人民表示热烈的祝贺和慰问。原信如下:

朝鲜人民军的家属们:

我听到朝鲜停战协定签订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高兴。这是朝中人民反对侵略、保卫和平斗争的伟大胜利。在这场坚持了三年多的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里,你们跟我一样献出了自己的心爱的儿女;他们在反对侵略、保卫和平的最前线,表现了最坚决最勇敢的精神。正因为他们的英勇的斗争,才制止了侵略的凶焰,取得了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的胜利。

……

盛教到了朝鲜后,曾几次写信告诉我说:“不赶走美国侵略者,不使朝鲜获得自由和平誓不回家!”现在朝鲜停战协定已经签字,盛教生前的愿望已经初步达到,这是可以告慰于他的。

……

从这封情真意切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英雄父亲的善良和大义,正是这种善良和大义,从小培养和造就罗盛教,使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伟大的理想,并在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使自己的人生得到升华。 

来源:《中华魂》2018年1期

(责编:曹淼、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