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李伯钊与蓝衫剧团学校

何立波

2018年03月29日08:1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李伯钊与蓝衫剧团学校

1933年4月成立的中央苏区蓝衫剧团学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所艺术学校,也是我党第一所专业戏剧学校。

这所学校由著名红色戏剧家李伯钊创办,她白手起家办学,呕心沥血,培养了大量红色戏剧人才,推动了苏区戏剧运动的蓬勃发展,为苏区红色戏剧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伯钊办剧校虽然只有一年半的历史,但它标志着苏区艺术教育事业的发端,为党的宣传教育和文化事业留下许多宝贵经验和传统。

瑞金成立了一所剧团学校

李伯钊是中央苏区艺术教育事业的重要拓荒者。1926年冬,党组织派李伯钊去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期间,她参加一些文娱活动,为她后来从事文艺工作及在戏剧方面有所成就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1931年春,李伯钊奉命进入中央苏区工作。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部成立艺术局,李伯钊任局长。1933年3月初,为了推动全苏区的戏剧运动,少共中央局决定组建一个专门培训艺术人才的训练班,并由训练班学员组成一个剧团。4月,中央苏区成立了蓝衫剧团,李伯钊任团长。同时拟筹建蓝衫剧团学校,培养红军和地方的文艺骨干,李伯钊任校长。

1933年4月4日,蓝衫剧团学校在瑞金叶坪附近的一座古庙里正式成立了,从苏区和红军中抽调来了第一批40名学员。为了排出一台节目,庆祝蓝衫剧团学校开学,李伯钊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她面对面、手把手、一招一式、不厌其烦地教学员们做好每一个动作,边讲解、边示范,边教学、边实习,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排练出了第一台剧目——《战斗的夏天》,这是一出反映苏区正在进行的查田运动的话剧。

《红色中华》报以《创造工农大众艺术的开始》为题,报道了蓝衫剧团成立并演出成功的消息。李伯钊聘请红军学校的沈乙庚、王普青、石联星、刘月华、施英等为剧校专职教员,聘请沙可夫、胡底和钱壮飞等为兼职教员。

蓝衫剧团学校教学工作是比较正规的。李伯钊借鉴苏联的办学经验,结合苏区斗争的工作实际,提出了蓝衫剧团的办学思路:让学员掌握戏剧运动及革命文艺运动的基本常识,有组织地分配到各地的俱乐部、剧社、剧团去实习,组织研究会,培养学员创造性。学习时间4个月,实习时间还可适当增加。前一个月学习唱歌、舞蹈、活报、文字课和政治。后三个月学习俱乐部问题、戏剧理论等。开展课外教育,每天早晚练习唱歌、跳舞和军事操,参加群众工作及各种突击运动。

中央苏区的条件十分艰苦,李伯钊带领师生克服办学困难。没有教室,就在破庙里上课;没有排练场地,就在空坪上练习;没有道具,就自己制作;没有教材,老师自己编写;演出服装就自备一套蓝衫;所用的剧本,几乎都是李伯钊自己创作的红色题材,就像她的名字“李伯钊”和笔名“戈丽”一样,富有革命性和战斗性。

虽然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但在李伯钊的言传身教下,学员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李伯钊曾用“戈丽”的笔名在报刊上发表了文章,真实地记录了学生们感人的学习场景:只要上课铃声一响,大家争先恐后奔向教室,听课非常认真,上课没有一点嘈杂声,只要教员一声口令“排活报”,马上一片清脆生动的歌声。在明月当空的晚上,他们就利用月光在草场上练习白天学习的歌舞课程。在化妆室的镜子前,常常有学生呆呆地在那里出神,用尽智慧在练习面部表情。

在苏区巡回演出

李伯钊为办好蓝衫剧团学校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既是校长又是教师,既是导演又像大姐似的,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才能都献给了这批红色的艺术新苗。

1933年9月14日,蓝衫剧团学校第一届学员经过五个多月学习,顺利毕业。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各机关团体都派代表去祝贺。在毕业晚会上,师生表演了歌舞和话剧。当晚,蓝衫剧团学校毕业生汇报演出了话剧《胜利》和哑剧《武装保护秋收》。据9月24日《红色中华》报道,这次晚会的“每个节目中都展示出蓝衫团学生有了新的成就……表演技术也相当纯熟”。

蓝衫剧团学校虽然培训时间不长,但是教学效果却非常明显。第2期学员于1933年10月开学,这期学员有地方上招收的工农青年,还有从部队招收的红军战士,学校增设了一个红军班。

在李伯钊的倡导下,蓝衫剧团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艺术教育与现实斗争生活紧密联系,课堂教学与实习演出紧密结合。除经常排演活报剧、小话剧、歌舞节目进行汇报演出和参加社会上的宣传活动外,李伯钊还充分发挥善做宣传工作的特长,率领蓝衫剧团去苏区所属的博生、兴国、于都等地,作示范性巡回演出。

1933年7月,他们赴前线进行慰问演出,同年八一建军节,蓝衫剧团在一方面军的运动和游艺赛大会上,再次演出了《战斗的夏天》等作品。1934年1月,李伯钊组织剧校师生参加了“二苏大”的晚会演出,1934年3月配合春耕宣传进行巡回演出。一系列的宣传演出活动,在部队和地方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的《红色中华》报及时报道了他们的活动,以《蓝衫剧团出发大获成功》为题,说他们为创造工农大众的艺术,“充分利用活的宣传,来扩大我们的政治影响”,“已经把普罗戏剧的火星散到了各地”。

李伯钊不断组织剧校师生外出巡回演出,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学员。常常是白天深入各红军连队或苏区农村,一面参加战斗训练或生产劳动,一面搜集创作素材和民歌及故事,很快编成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节目在当地演出。在1934年的春耕巡回演出中,李伯钊带领中华苏维埃剧团在一个月内就新创作并演出了3部新戏和几个歌舞活报。他们不仅演给苏区军民看,还演给白军士兵看,在前沿阵地上直接向对面的敌军唱歌、说书和数快板。

受到广泛的关注支持

每次外出巡回演出,李伯钊既是组织者,又身兼编、导、演数职,还要亲自登台。与此同时,她还要检查了解各个分社和剧团的工作,为他们作业务指导,将自己的几个拿手节目,手把手地教给分社的同志。

他们的演出鼓舞了部队,锻炼了自己,还播下了艺术的种子。李伯钊带领同志们在红一军团演出后又转去别的部队,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还没看过瘾,遗憾地笑道:“怎么就放他们走了?派人把他们追回来吧!”后来得知他们已去了红三军团,才算作罢。

与李伯钊、刘月华共同被誉为苏区“三大赤色红星”之一的著名演员、导演石联星多年后在回忆李伯钊的时候仍然称赞有加:“1934年1月第二次全苏大会期间,中央领导同志都在沙洲坝新建的中央大礼堂开会。那时,剧校演出的师生也在那里。突然,敌机来了,来得很快,而且目标就是对着这个大礼堂。眼看敌机就在头上了,伯钊同志迅速指挥观众和大小演员们赶快进防空洞,她自己却最后进去。高尔基戏剧学校和工农剧社的演员未有伤亡,这与伯钊同志的机智勇敢分不开。”

李克农、钱壮飞、胡底被誉为隐蔽战线的“龙潭三杰”,他们对戏剧学校非常关心。除了参加演出讲课外,他们还千方百计地帮助提高教员的教学水平。钱壮飞与胡底到苏区后,两人都在中央保卫局工作。胡底的性格与钱壮飞完全不一样,可他们两人又是那样和谐。胡底性格活跃随和,与大人小孩都能玩儿到一起。他讲课很生动,学员教员都愿意听他的课。他不论在前方后方,总是千方百计地抽出时间来写剧本。长的、短的、多幕的、独幕的、讽刺的、幽默的、滑稽的,他都写。胡底还参加了《杀上庐山》《最后的晚餐》等剧的演出,干部与群众都喜欢看他的戏。

1934年2月,为避免与国民党特务组织“蓝衣社”名称相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部部长瞿秋白建议将“蓝衫剧团”改为“中央苏维埃剧团”,成为全国各个根据地中最大的专业表演团体,李伯钊仍任团长。

同时,根据瞿秋白的建议,“蓝衫剧团学校”更名为“高尔基戏剧学校”,仍由李伯钊任校长。瞿秋白给学校推荐高尔基的小说《母亲》和戏剧《下层》,他说:“那真正是表现劳动人民的小说和戏剧。”

学校校址设在瑞金叶坪的一个祠堂里,设备和校舍都十分简陋。没有教具,李伯钊就带领教职员工自己做。没有床位,学员就打地铺。有一次周恩来到学校视察,见到此情此景后诙谐地说:“伯钊同志,你们真是无产阶级的学校呢!”

蓝衫剧团学校在李伯钊的领导下,坚持边教学、边宣传演出,为丰富中央苏区军民的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所我党创办的第一个艺术院校,虽然办学时间短,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后来在延安创办的鲁迅艺术学院就借鉴了它的办学经验。

(作者系陆军装甲兵学院军政系人文室教授)

(责编:曹淼、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