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琦
2018年04月06日11:22 来源:山西日报
太原往北百余公里,有一村庄,汾河从村西旖旎而过,村东紧临峭拔高山,山顶烽火台巍峨挺立。因村居山麓,这个小山村被人称为峰岭底村。1896年,高君宇就出生在这里。
高君宇的少年时代,耳闻目睹帝国主义列强和腐败的清政府给中国人民带来重重灾难,并亲身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巨大变革。高君宇的父亲是中国同盟会会员,高君宇在父亲的影响下,幼小的心灵里已经播下了反帝爱国的火种,接受了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
走出峰岭底,高君宇先后考入静乐县高等学堂、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在太原读书时,高君宇才16岁,在同学中年龄最小,但他勤学好问,成绩优异。当时,山西省立一中是新思潮的中心,高君宇在这里阅览了大量进步书籍报刊,并把诗句“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作为言志诗。
高君宇从山西省立一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接触到了李大钊、邓中夏等一批良师挚友。五四运动中,作为骨干分子的高君宇带领青年学生参加游行示威。1921年,高君宇受陈独秀委托,回山西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为团组织拟定了明确的宗旨:“唤醒劳工,服
务社会。”当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高君宇是中共最早的五十几个党员之一,并且在党的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党的三大后担任党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1924年5月,高君宇返回山西筹建党组织,召开了共产党太原小组成立会议。同年夏天,经中共北京区委批准,中共太原支部正式成立。
高君宇离开山西后,担任了孙中山先生的秘书。1925年,他随同孙中山抵达北京。高君宇本来就有肺病,经常咯血,经历了广州的紧张战斗、北上一路劳顿,病情愈加沉重,被迫住院治疗,后于同年3月病逝,年仅29岁。
高君宇坚定的革命斗志和彗星般传奇人生,令无数后来人追思缅怀。
峰岭底村,既是高君宇的出生地,也是他16岁前一直生活和学习的地方。1996年10月22日,高君宇故居纪念馆正式向游人开放,截至目前已接待参观者60余万人次,成为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每年3万余人次的游客量,不仅传播了红色文化,还带动了老百姓开办农家乐,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高君宇故居纪念馆馆长史锦明,20年痴心守护烈士故居,潜心研究高君宇的生平事迹,配合电视连续剧《生死之恋》及电视散文《回望高君宇》的拍摄后勤及资料收集,为连环画《高君宇的故事》写过解说词,协助文物、党史部门收集文物百余件,为参观者义务解说不计其数。史锦明说:“我祟拜革命前辈的奋斗精神,信仰共产主义。我愿将保护文物、弘扬先辈革命精神的工作永远坚持下去!”
作家王庆华先生用半生精力潜心研究高君宇史料,历时30多年,著书《情系高君宇》《高君宇传》。
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实验二团创作晋剧《高君宇与石评梅》,山西演艺集团打造音乐剧《火花》,各地巡演,好评不断。
去年5月4日,北京大学专门设立了高君宇奖,作为该校共青团系统最高荣誉,专门奖给对集体贡献最大的团员青年。
今日华夏大地,缅怀英烈、崇德向善,正在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