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美桦
2018年04月08日09:42 来源:湖南日报
旅法勤工俭学中国女生在蒙达尼合影。第2排右1为蔡畅,第1排右4为蔡畅的母亲葛健豪。(资料照片)
人物简介
葛健豪(1865.8.17-1943.3.16),原名葛兰英,中国早期女权活动先驱,女子教育先驱,女革命家。她年已五旬仍求学长沙,并伴子女(蔡和森、蔡畅)赴法勤工俭学,被传为佳话。葛健豪积极支持子女从事革命,自己亦在白色恐怖下冒着生命危险投身革命活动,培养大量革命干部。儿子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儿媳向警予,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 ,妇女解放运动先驱;女儿蔡畅,妇女解放运动先驱,共和国第一任妇联主席;女婿李富春,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现了一个了不起的家庭。这个家庭中先后出现了蔡和森、向警予、蔡畅、李富春四位了不起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共有着一位伟大的母亲——葛健豪。
葛健豪(1865-1943),原名葛兰英,湖南双峰县荷叶人。她是中共早期领导人蔡和森的母亲,也是“女中豪杰”蔡畅的母亲,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中央委员向警予的婆婆。她卖陪嫁求学,创办女校,解放女权,年过半百偕子女远赴法国勤工俭学,被当时西方舆论界誉为20世纪“惊人的妇人”。她虽非中共党员,却立传于《中共党史人物传》,人们尊称她为“女中豪杰”“革命母亲”。1943年3月16日,葛健豪在双峰县永丰镇石板冲病逝。毛泽东在延安得知蔡母逝世,提笔写了“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的挽联遥祭“蔡伯母”。
湘军之后,用革命新思想教育子女
葛健豪出生时,当地有三大望族:清代名臣曾国藩家族、“鉴湖女侠”秋瑾婆家王氏家族和葛健豪娘家葛氏家族。他们彼此联姻,构成了双峰荷叶乡的上层家族。
葛健豪的父亲原是曾国藩湘军中一员参将,后做过盐运使、按察使,与曾国藩有姻亲关系。葛健豪五六岁在家馆读书习字,能背诵《四书》等经典,16岁奉父母之命出嫁永丰镇,与大户蔡寿嵩之子蔡蓉峰结婚,婚后育有6个子女。她经常教育子女要乐于助人,关心贫苦大众。在母亲的教育和影响下,蔡和森、蔡畅经常帮助他人插秧、割稻子,帮小伙伴割草、放牛,从小就和劳动人民建立了感情。
女革命家秋瑾的婆家所在地与葛健豪家桂林堂相隔不远。葛健豪听说秋瑾是能文能武的巾帼女杰,几次去拜望。从她那里,葛健豪接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思想。她经常给儿女们讲秋瑾的事情,说秋瑾了不起,称赞她创办女学唤醒妇女的觉悟。蔡和森和蔡畅从小就从母亲的嘴里听到“革命”这个使人鼓舞激昂的新鲜词儿,心里萌生了革命的嫩芽。1907年,秋瑾被害的噩耗传到荷叶乡间,葛健豪非常悲痛,她带着孩子悄悄地凭吊烈士英灵,经常鼓励蔡和森与蔡畅长大后要像秋瑾那样做人。
奇志可嘉,赴省城寻求济世良策
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对农村的封建势力、封建习俗等都没有太大的冲击,葛健豪所在的永丰镇仍是一潭死水。从秋瑾那里受到革命启迪的葛健豪认定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一方面积极支持自己的子女求学,另一方面觉得要济世救民,自己也应该有知识有学问才行。于是便出现了葛健豪三代人同进学堂的新鲜事。
1913年,湘乡县立第一女校开始招生,葛健豪得到消息后,毅然卖掉了部分陪嫁首饰凑足所需费用,带着蔡和森、蔡畅,还有新丧丈夫的长女蔡庆熙及其女儿刘昂,一道去了湘乡县城。当她到县城第一女校报名时,老师见她是位裹足的妇女,年纪这么大(实龄48岁),不肯让她报名。她很气愤,便要儿子帮她写一张“状纸”到县衙去告状。县官看完呈文,例行公事地说:“叫什么名字呀?”葛健豪答:“我原叫葛兰英,现改名叫葛健豪,‘健’就是要做改造社会的健将,‘豪’就是要打倒封建豪强。”县官闻言一惊,又问:“为什么要读书?”她大声说:“要寻求救国道理,男女都要读书。”县官觉得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妇人,便在呈文上批上“奇志可嘉”四字,令学校破格录取。就这样,葛健豪免试进了湘乡县立第一女校,与儿子蔡和森(在另一学校)同读高小班。蔡畅就读初小班,长女蔡庆熙就读缝纫班。入学后,葛健豪和儿女们一样勤奋好学。年底,他们学费用完了才返回永丰镇。
1914年,葛健豪的丈夫要把10来岁的小女蔡畅以500银元卖给财主家作童养媳。葛健豪极力反对,蔡和森在长沙知道这件事后也极力反对,三人一致认为只有用“逃婚”的办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蔡和森把妹妹蔡畅接到长沙读书。1916年,葛健豪又带着蔡庆熙及外孙女刘昂到长沙读书。葛健豪入女子教员养习所学文化,蔡庆熙入长沙自治女校学缝纫和刺绣,刘昂入周南女校幼稚园。当时,蔡家祖孙三代5人进省城求学,传为佳话。
葛健豪到长沙后,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探求真理。尤其是儿子蔡和森与毛泽东等人结识后,葛健豪很快就成了这群有志青年革命活动的热情支持者和参与者。大家亲热地称她为“蔡伯母”。她的家成了谈论时政、交流思想的聚会场所。新民学会成立后,“蔡伯母”常当“旁听生”,领悟其中的道理,从中接受新思想。
携儿带女,赴法国勤工俭学
1919年,在“五四”运动推动下,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形成高潮。向警予、蔡畅等发起“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与新民学会组织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相互呼应。出国经费有困难,葛健豪便利用与曾国藩外孙聂云台是亲戚和同乡的关系,通过他向裕丰纱厂借银洋600元,解决了部分人的困难。不久,蔡和森动员自己的母亲也去,葛健豪遂与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等30多位学生,从上海启程赴法国留学。
葛健豪一行于1920年1月30日抵达法国。她与同去的6名女生入了蒙达尼女子公学。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四年,在她的传奇经历中更具传奇色彩。她这个裹过足的中国妇女像小学生一样刻苦攻读法文。虽然年纪大记忆差,但她凭着顽强的毅力,从一个个单词学起,每天她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终于能用法文对话和阅读法文报刊。她积极支持儿子蔡和森与向警予、女儿蔡畅与李富春自由结婚,认为这是“向封建婚姻制度宣战”。葛健豪与蔡畅、向警予白天学习,回家后刺绣到深夜。葛健豪刺绣工艺精湛,绣品深得法国妇女喜爱,一件可卖几十法郎至上百法郎,换来的钱还资助他人。她积极参加留法学生的革命活动,支持和帮助蔡和森等人在法国的建党活动。在向北洋政府驻法公使馆请愿斗争中,她与蔡畅、向警予等人走在400多名留法学生的最前列,冲进北洋政府驻法公使馆,迫使其作出让步。1922年,蔡和森与向警予先后回国参加中共中央领导工作。蔡畅1923年2月在法国生下了小孩,葛健豪既要做工、求学、参加革命活动,还要抚养外孙女,同年秋党派蔡畅、李富春夫妇二人去苏联学习,她才带着外孙女李特特辗转回国。
葛健豪积极投身湖南妇女解放运动。1924年6月9日,她参加湖南省女界联合会“恢复成立大会”,参与了女界联合会简章和宗旨的讨论、制定工作。1925年夏,她又在长沙颜子庙办起了一所平民女子职业学校。学校开办时为两个班,后来增至4个班。这所学校与共产党关系密切,实际上成了革命者的活动场所。葛健豪为党组织传递信件,担负党组织的接头任务,还让党内的许多同志在校内寄住。毕业学员中许多人成了革命者。“马日事变”后,学校的一些革命者身份暴露,学校因此遭破坏而停办。
英烈母亲,归桑梓心系革命
葛健豪归国后,先在长沙安家。大革命失败后,她辗转至武汉、上海,掩护她的孩子们干革命。1928年,她的二儿子蔡麓仙与三儿媳向警予先后为革命牺牲,蔡和森与蔡畅把老母亲送回到老家永丰镇。1931年蔡和森在广州壮烈牺牲,家人怕她伤心,一直瞒着未让她知道。
葛健豪的生活十分艰苦。她在永丰镇老家没有经济来源,只好与丈夫带着长女及孙辈们租居别人的房子。1932年其丈夫蔡蓉峰去世,葛健豪便在距永丰镇10多华里的石板冲定居下来。为了生计,她种了几亩地,和女儿蔡庆熙、孙子蔡博、外孙女李特特一起过着清贫的生活。
1943年3月16日(农历2月21日),葛健豪在永丰石板冲与世长辞,享年78岁。临终前,她还一直不知道蔡和森已经为革命壮烈牺牲,问长女蔡庆熙:“和森、咸熙(蔡畅)有信回没有?”她要长女写信告诉他们:“母亲已看不到你们的事业的成功了。但革命一定会胜利的!”
采访手记
母仪之德 笃行大爱
迟美桦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葛健豪无疑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伟大母亲。可最初她也不过是中国无数普普通通的平常妇女中的一个,只是为了她的孩儿不要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才携儿女们东走西顾,开始了她不平凡的人生追求。难能可贵的是:她并没有单纯地把自己当成儿女的“保姆”或陪读,更不是纯粹的“牺牲者”。
她首先是个慈母,甘为子孙后代吃苦受累,无私奉献;她将自己也当成一个学生,一个知识的探索者,一个伟大理想的追求者。“遵一家教,从三代言,不出闺房半步,小奴家何苦束手就缚;学五车书,练两手技,闯荡江湖万里,新女性岂能宰割任人。”这是她当时题写的言志联。
行文至此,我想到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经典台词:“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身居草堂之下,心忧儿女前程,心系家国命运,投身革命洪流。母仪之德,笃行大爱。葛母健豪,值得今天我们每个做父母者学习和效法。
声音
她身上有一种气质
蔡母葛健豪的家教是卓有成效的,她舍小家为大家,教育自己的子女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是我们每个革命同志学习的榜样。
——毛泽东在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一次讲话摘要
我母亲在那时候,真是一个惊人的妇人。当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她年近50岁了,但她很受革命的影响。
——葛健豪小女儿蔡畅
外婆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女人。她16岁结婚,生了三儿三女,其中舅舅蔡和森、妈妈蔡畅都是中共第一代著名的革命家。我外公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外婆对他十分失望,一心只想将儿女培养成才。她50岁时卖掉了娘家陪送的嫁妆,凑足学费和儿女们一起走进省城学堂,之后又一起去法国留学,成了中国第一个赴欧留学的小脚老太太。
——葛健豪外孙女李特特
葛健豪作为一个小脚老太太,勇敢地走出山乡,走向长沙、上海,甚至远渡重洋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对于今天的年轻人,非常具有励志价值。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原副会长雷达
她是一个成长型的人物,就是凭着坚韧的精神一步步成长起来,她身上有一种气质,就是认定一条道路一直走下去绝不妥协。
——文艺报社总编辑梁鸿鹰
葛健豪教育自己的子女,不要跟着富豪子弟作威作福欺压穷苦百姓,而要扶贫济困助人为乐,要求他们在劳动中获得许多真知识,即“半耕半读,学以致用”。通过劳动锻炼,既培养了孩子们刚直不阿、淳朴无邪的思想美德,又培养了孩子们吃苦耐劳、遇事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双峰籍蔡和森研究者、《蔡和森传》作者罗绍志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