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谁言书生不掌兵 为报家国骋疆场

文人将领王海萍

2018年04月23日13:46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文人将领王海萍

王海萍

厦门5·25破狱斗争旧址。

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旧址(鼓浪屿虎巷8号)。

王海萍故居。 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热血澎湃,奔走府海街头,为北京五四运动呐喊;金戈铁马,放歌长江,扬威南昌城头;刀光剑影,枪林弹雨,跃马八闽大地;横眉冷对,昂首挺胸,一腔热血洒鹭岛……翻开《王海萍传》,鲜活的先烈形象跃然于字里行间。

最近,由中共海口市委党史研究室、海口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符中和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海口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王锡鹏合著的长篇党史人物传记《王海萍传》正式出版。

王海萍曾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东华大学,从儒雅书生到优秀的军队政治工作者,王海萍军事斗争才能有着成长、发展的过程。透过《王海萍传》,回溯时光,重现细节,我们寻找一个生动鲜活而形象丰满的领兵者王海萍。

热血少年护家园

走进海口长流镇堂善村,沿楼房间的巷道向北折去,不一会儿就来到一处民宅,静静独处一隅并无特别,只是大门上署着的“王海萍故居”几个红色大字,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王锡鹏介绍,辛亥革命后基层政权更迭,大小军阀拥军自雄,于是许多地方上盗贼峰起。王海萍少年之时就曾组织村中童子军守护家园。

过去当地习惯将海盗称为“海猫”,而将土匪盗贼称为“山猫”,王海萍幼年时常见“山猫”夜间来村中骚扰,王海萍最初的“军事”斗争经验,正是来自抵御“山猫”——他找到村中几个热血少年,成立护村童子军。

一开始,王海萍以为只要童子军夜里守护在村子四周,见到“山猫”时大声喝问便能吓走他们。有一晚童子军巡逻到西南村边巷路时,遇见四五个正要进村的“山猫”,于是童子军们高声恫吓,谁知“山猫”看清只是几个少年后不仅没有逃走,反而向他们扑过来。

童子军们只得赶紧往回跑,同时高声向村民救援。待到村民陆续赶到,“山猫”们已不见了踪影,村沿边几户人家的家禽还是被洗劫一空。

这次护村行动失败后,王海萍总结失败经验,改变策略,不再是采取高声恫吓的方式,而是上门发动村民准备好防御的武器,只要一听到警报便立即出动,打“山猫”一个措手不及。

隆冬时节的一天夜里,天空飘起寒雨。王海萍和童子军依然在村边值守,发现五六个“山猫”鬼鬼祟祟想潜入村中。

王海萍他们一面悄悄跟踪“山猫”,一面派人跑回村里报告。最后村民举着火把,敲着锣鼓跑出来,“山猫”险些被抓,吓得落荒而逃。经过这一次,“山猫”再也不敢打堂善村的主意。

北伐征程淬剑锋

广州市中山四路上,有一座宏伟的古建筑群,大门为花岗岩雕琢的棂星门,门上悬挂着 “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的横匾,院内红墙黄瓦、古树成荫。

1926年,王海萍从上海东华大学毕业,孤身南下广州,就是在农民运动讲习所中,他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也是在这里,他开始从学生向北伐军人转变。

在农讲所学习结业后,王海萍来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担任宣传股干事。北伐征战前夕,王海萍重点关注士兵从军的政治思想,并且提炼出了“三讲述”“三联系”“三启发”的动态宣传方法。

“三讲述”“三联系”“三启发”为:讲述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的国情,联系国家当前的危险处境,启发士兵的正义感;讲述封建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状态,联系民众生活于社会底层的悲惨遭遇,启发士兵奋发的情感;讲述参加北伐的作战目标,联系士兵的思想实际,启发参战队伍的高昂斗志。

北伐战争开始后,王海萍不仅要求宣传员亲上战场,他自己也与普通士兵一样走上战场,在枪林弹雨中作好军队的政治教育与思想宣导。

1926年8月,第四军已经推进到长江汀泗桥南岸。士兵们枕戈待旦,随时准备渡河突击行动,王海萍来到前沿部队,要求参与行动,态度坚决地表示:“我们下到作战连队宣传鼓动,岗位就在前线,不能讨价还价。宣传鼓动员就是战斗员,而且要冲锋在前,你放心!”

“王海萍随军夺取了汀泗桥,尔后又随军攻击咸宁,参与攻打贺胜桥的战役,最后攻克武昌城,饮马长江。”海口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符中介绍,在北伐的战火硝烟中,王海萍开始成长为优秀的军队政治工作者,并且在总结北伐诸多战役时,王海萍越发沿着“党的军队”的思路思索。

横刀跃马八闽地

今天的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金砂乡的上金村,过去被称为古木督村。村子依山傍水,村中有间不起眼的瓦房,在两侧村民盖起的两层楼房的对比下,更显得平平无奇,但它却有一个不平常的名字——崇德楼。

1928年7月,时任中共福建省临委特派员的王海萍在这间民房居住了10余天,完成了闽西特委的组建和暴动队伍的组织。王海萍自任闽西暴动委员会总指挥,并把上杭、永定、龙岩的农民暴动武装9000多人整编为闽西红军第七军第十九师。

王海萍在闽西特委和闽西暴动委员会组建期间,特别强调了要剔除农民狭隘落后的意识,纠正暴动中提出的“杀尽城里人”“大杀、火烧、大抢”的过火做法,要求严肃纪律,不准损害平民百姓的利益。

当年8月6日,王海萍与傅柏翠率领工农武装攻打龙岩城,王海萍把暴动武装分为两路同时出击,一路绕道莲花山背,潜行到南门河边偷袭南门;一路经漕溪直下攻击南门。城内守敌坚守不出,两路起义武装无法突破凶猛的火力,两方相持不下。王海萍冒着炮火来到距城关不到半里的阵前观察敌情,发现城墙坚固,起义部队又没有重武器,为避免过大伤亡,王海萍只得下令撤退休整。

领导了闽西武装暴动后,王海萍作为福建省委领导,支持配合红四军的“七月分兵”行动,打破了国民党的三省“会剿”,而后又将暴动赤卫队、农民自卫队整编为红军。但王海萍指挥最出彩的一次武装行动,还应该是厦门破狱。

“当时厦门国民党军警林立,王海萍三探监狱,提出了‘智破思明监狱’的劫狱方案。”符中介绍,作为破狱行动的总指挥,王海萍作了细致的前期准备,包括调集各地骨干,购买武器,开设特训班等。

“厦门破狱成功救出40多名难友,王海萍领导与直接参与了这次斗争,是他革命人生不可磨灭的绚丽一章。”王锡鹏介绍说,王海萍作为海南走出去的英雄先烈,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值得去挖掘和传颂。(记者 梁君穷 通讯员 李佳静)

人物简介

王海萍,原名王朝鸾,字翔林。1904年出生于海南琼山县那流乡(今海口市长流镇)堂善村一个文人家庭,是海口地方党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王海萍是大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员,曾任中共闽西特委书记,历任福建省委农民部长、宣传部长、军委书记,福建省委代书记、书记、厦门中心市委书记等要职。他参加过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等重要革命活动,并配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攻克漳州,1932年7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28岁。王海萍的妻子梁惠贞是海口府城人,曾是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第一个中共党支部的支部委员,曾担任福建省委政治交通员等职务,1931年5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26岁,当时有8个月身孕。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中共海口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