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咱可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

——“沂蒙母亲”王换于的故事

陈梦静 杜昱葆 胡慧

2018年05月25日08:15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原标题:“咱可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

  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因三面环水、仅一面出路,被称为“兵家绝地”。在抗日战争年代,这里成长出一位伟大的沂蒙女性王换于,她为民族解放和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沂蒙母亲”。

  王换于,1888年出生于沂南县岸堤镇圈里村,19岁嫁到马牧池乡东辛庄于家,1989年去世,享年101岁。抗战爆发时,由于性格直爽、办事干练,思想先进,被当地党组织培养成为抗日积极分子,担任党的情报联络员。1938年腊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选为村妇救会会长和艾山乡副乡长。

  “因当时重男轻女的思想,奶奶19岁嫁到于家也没有名字,结婚后两姓合在一起,称为于王氏。”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说,“奶奶加入党组织时,一个干部在询问了她的经历后说,你是于家用两斗谷子换来的媳妇,干脆就叫王换于吧。”

  1939年夏,日寇来沂蒙山“扫荡”,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首长徐向前、朱瑞搬到东辛庄村,并将“帅帐”安在王换于家。此后,八路军一一五师、山东纵队、省战工会(省政府前身)等机关先后住过王换于家,山东党政军的其他领导人罗荣桓、萧华、郭洪涛等也都曾住过她家。

  由于战乱磨难,部队干部的孩子都很消瘦,王换于跟徐向前建议:“这样下去不行,你们整天忙着打鬼子,哪有时间照顾他们,不如成立一个托儿所,这样既能很好地照料孩子,打起仗来也好掩护。”在党组织支持下,她挑起抚养、照顾抗战将士子女的重担。

  第一批转来27个孩子。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出生才3天,其中有徐向前的女儿小何(乳名),罗荣桓的女儿罗琳,陈沂、马楠夫妇的女儿陈小聪等。“那时候,大人们都吃不饱,也没有多少奶水喂孩子,许多孩子体质很差。”王换于的儿媳张淑贞回忆,“俺婆婆就挨村挨户地打听,谁家的孩子夭亡了,就动员女的不要回奶,把需要哺乳的孩子送给她抚养。”

  那时敌人常来“扫荡”,王换于家抚养的孩子多,又是领导人的子女,目标大。为保证安全,王换于和儿子秘密在南山和北岭挖了两个较大的山洞,遇到敌人来“扫荡”,就带着孩子藏在里面。1941至1942年间,敌人3次来“扫荡”,王换于都带着孩子躲进山洞,其中一次在洞里住了两个多月。

  对于战时托儿所里的每一个孩子,王换于都用生命来呵护。有一次,王换于去西辛庄看望寄养的革命后代,发现孩子瘦得不像样,她一阵心酸,就将孩子抱回了家。当时,张淑贞正在哺乳期,在抚养自己孩子的同时还要照顾这些孩子,奶水已不够吃。“婆婆当时对我说,‘这些孩子有些是烈士的后代,让咱的孩子在家吃粗的,把奶给孩子喝吧,咱的孩子没了,还可以再生,咱可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张淑贞回忆说。

  从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的三年时间里,战时托儿所的40多名孩子均健康成长。1943年后,又有革命将士的45名孩子由王换于抚养长大。而王换于自己的4个孙子,却均因营养不良、照顾不周先后夭亡。于爱梅介绍,“大哥当时已经8岁了,有一天他在雨天冒着炮火回家为藏在洞里托儿所的孩子拿衣服,受惊吓加上着凉,开始发烧,由于大人们忙,也顾不上管他,结果转成肺炎就夭折了。叔叔家也夭折了3个孩子,都是1岁多、几个月大的小孩……”于家连失亲骨肉,王换于和儿子儿媳们无不痛断肝肠。她们用自家巨大的牺牲,换来了革命后代的安然无恙。

  在抗日战争艰苦的岁月中,王换于和她的家人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并挽救了一大批八路军伤员。每当附近发生战斗,她和儿媳张淑贞就去收容掉队的干部战士,为他们化妆,送他们归队。1941年冬,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兼八路军第一纵队政委朱瑞的爱人陈若克被捕,日寇将陈若克连同她刚刚出生的女儿一起杀害。悲痛的王换于卖掉3亩半地和3棵楸树,搭灵棚办丧事,买下一大一小两口寿棺把陈若克母女厚葬在自家的菜园里。

  1947年,蔡畅在第一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国妇女作了王换于事迹的专题报告,王换于的名字从此名扬中外。2003年9月19日,在各级的支持下,“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在马牧池乡东辛庄建成,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岁月匆匆,沂蒙大地上的硝烟早已散去,王换于的儿媳张淑贞已是年过百岁的老人,孙女于爱梅拥军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战争岁月走到和平年代,“爱党爱军,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在这个家庭传承,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陈梦静 杜昱葆 胡慧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纪委监委)

(责编:曹淼、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