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根据现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弄清事实,这是关键问题。”

“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

张树军

2018年05月29日08: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原标题:“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根据现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弄清事实,这是关键问题。” “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

  陈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发表讲话。(资料图片)

  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决策,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工作思想上强调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实行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础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陈云讲实事求是最先从评弹入手。1977年6月13日、15日、19日,陈云三次就评弹问题发表谈话,提出对文艺形式、文艺历史、文艺工作者工资政策等问题,要采取实事求是态度。继而,陈云将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从文艺界扩展到整个社会领域。同年8月13日,他在中共十一大上海代表团讨论会议上提出治党要注意两点:第一要对抬轿子、吹喇叭、逆风恶浪袭来时随风倒的人保持警惕。这样的人不是实事求是的人。第二要认真做到毛主席历来倡导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有助于防止不正之风横行。陈云这些谈话都体现一个主题思想:“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根据现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弄清事实,这是关键问题。”

  1977年9月28日,陈云在《人民日报》发表《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指出: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不是一个普通作风问题,而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问题。坚持毛泽东思想,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陈云的这篇文章,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对我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工作思想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后,党内逐步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考和处理问题的风气,过去那种教条式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不正常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扭转。如当时继续执行从外国进口成套设备改造企业的政策,从国外进口粮食让农民休养生息的政策,给职工调整工资的政策,就是在纠正教条式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过程中逐步提出和执行的。

  与此同时,陈云的文章还使得当时社会的思想理论内容丰富和活跃起来。报刊上陆续出现了一些倡导实事求是和提倡按劳分配原则的文章。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首先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了这篇文章,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展开。

  在真理标准的讨论中,陈云逐步将实事求是的思想纳入实践领域。1978年7月31日,他向李先念提出:国务院务虚会最好用几天时间专门听听反面意见,这就提出了在经济工作中实事求是的问题。同年8月和9月,他在谈到对待文艺工作和党的历史问题时,专门强调要用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9月11日,他在一封信中说:中组部、中宣部对上海文艺界30年代的问题,对创造社,对当时其他革命文艺团体,要做出实事求是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评价,作评价时必须把他们的功过是非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在全社会已经展开真理标准讨论的情况下,陈云率先垂范,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析和处理重要而又具体的问题,意义重大而深远。

  在工作重点上解决实际问题

  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提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思想解放后,这已成为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共识。尽快实现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合乎党心,顺乎民意。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其一是历史遗留问题。1978年11月12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作重要发言时,率先向党中央提出: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必须由中央解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循着这一思路,我们党彻底抛掉了历史包袱,真正做到了解放思想、开动机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和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创造了前提条件。站在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正因为解决了一大批悬而未决的遗留问题,才使得民心重新聚集在党的领导下。有了坚定的民心支持,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才得以成为现实,我们党才能面对实际,着手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

  其二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其最主要形式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面对着众多质疑,陈云经过实地调查之后,认为中国农村虽然经过了长期集体化过程,但农业生产力水平还是很低。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高农业产品的产量,最根本办法还是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怎样调动?实行包产到户就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对此,陈云提出:“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什么是当时的“实事”呢?陈云说:“九亿多人口,百分之八十在农村,革命胜利三十年了还有要饭的,需要改善生活。我们是在这种情况下搞四个现代化的。”1981年9月2日,陈云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表关于经济问题的讲话,指出:我们搞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它的意义不亚于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是一件大事。体制改革,农业先走了一步,工业财贸系统也势在必行。包产到户政策的实行,合乎亿万农民的意愿,因此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在中央内部,邓小平等领导同志也坚决支持这一政策。到20世纪80年代初,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快就在全国农村推开,中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为解决温饱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是支持创办特区。陈云以战略家的眼光,认识到中国要加快发展,就离不开世界,离不开吸收外资。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陈云坚决支持邓小平关于划一块地方办特区的意见。当习仲勋和邓小平谈话后,邓小平提出在广东深圳办特区的意见时,陈云十分赞成。他对办特区的方针政策、吸收外资的渠道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意见。他强调:“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用,是完全正确的,要坚持。”他提出的“发展劳务出口”、开展旅游创汇、对外开放要走出去等前瞻性意见,对于在改革开放之初开拓对外经贸渠道,提高创汇能力,引进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物资、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工作实践中坚持“摸着石头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是指在没有前人经验、没有现成的桥和船的情况下,要想过河就必须以身试水、摸索前进。在“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大胆试验、积极探索、摸清规律、稳步前进。

  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后,陈云先后多次从改革方法论的角度谈到“摸着石头过河”。1980年12月16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的讲话,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论述了改革开放应采取的原则和方法:“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1984年6月30日,陈云又批示道:“有经验的外国人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所有外国资本家都是如此。凡属危险项目,他们不搞,宁吃利息。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1988年5月12日,陈云在同浙江省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做工作,不能只想快。慢一点,稳一点,少走弯路,走弯路的损失比慢一点的损失多。有人批评说‘摸着石头过河’不对,但没有讲出道理来。‘九溪十八涧’,总要摸着石头过,总要下河去试一试。‘摸着石头过河’,这话没有错。”

  从陈云关于“摸着石头过河”的一系列论述来看,这一思想是在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和顶层设计前提下,尊重规律、大胆探索、稳步前进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关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其目的就是要求人们不仅要注重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还要继续摸着石头过河,通过不断摸索规律,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更加积极稳妥地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从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陈云在改革开放之初所作出的一系列论断和决策,以及在工作实践中所运用的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放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对我们如今开展各项工作,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树军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责编:曹淼、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