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地下泉水”般的废名

2018年05月31日15:26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地下泉水”般的废名

废名

废名

“京派文学”的鼻祖

废名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废名1901年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城一个家境殷实之家。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3岁入学初级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开始接触新文学。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

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在北大读书期间,废名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语丝》,并于1925年10月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1927年,张作霖占据北京,解散北大,废名生气地退了学,卜居西山,到乡下教中学去了。后来,局势稍好,他又回来接着念书。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1946年,废名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此后,一直从事教学、研究和创作。

学生眼中的废名

汤一介先生生前回忆起自己在北大读书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第一个写到的就是废名。当时废名教大一国文。汤一介非常喜欢他的散文和诗,认为“即便是他的小说也写得很有散文和诗的味道”。汤一介清楚记得废名给他们讲鲁迅《狂人日记》的情景。“他一开始就说:‘我比鲁迅了解《狂人日记》更深刻。’这使我们这些学生大为吃惊。”废名介绍自己的小说《桥》中的名句,又是“那么洋洋自得”。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夏日太阳当顶,热不可耐,一个人长途跋涉走到附近的一棵大树下。当时,废名用了“日头争不入”来形容当时的情景。在课堂上,废名说:“你们看,我这句写得多么妙不可言啊!无人能超过!”

废名喜欢评论学生作文。有一次他在点评一位女学生的作文时说:“你们看,她文章的风格多么像我的呀!”在汤一介先生的记忆中,废名永远是那么的天真可爱。1952年,院系大调整,废名被分配到吉林大学去了,此后,汤一介再也没有见到过他。

同样,汤一介先生的夫人乐黛云教授对废名先生的讲课风格也是记忆犹新。她说:“他不大在意我们是在听还是不听,也不管我们听得懂听不懂。他常常兀自沉浸在自己的遐想中。上他的课,我总喜欢坐在第一排,盯着他那‘古奇’面容,想起他的‘邮筒’诗,想起他的‘有身外之海’,还常常想起周作人说的,他像一只‘螳螂’。于是,自己也失落在遐想之中。现在回想起来,这种类型的讲课和听课确实少有,它超乎知识的接受,也超乎于一般人说的道德的‘熏陶’,而是一种说不清楚的‘感应’和‘共鸣’。”

然而遗憾的是,听废名先生课的人越来越少了,他曾讲得十分精彩的“李义山的妇女观”也终于因为只有三个学生选修而被迫停开了。

“它像一股泉水,在地下流动着”

废名晚年沉醉于佛学研究之中。1967年10月7日,废名因患癌症病逝于长春。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被人称为“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以及后来的贾平凹等都产生过影响。

废名名气虽大,但因为作品晦涩难懂,所以读者也少。汪曾祺先生曾说:“废名……实在是一个真正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在当时的读者就不是很多,但是他的作品曾经对(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青年作家,至少是北京的青年作家,产生过颇深的影响。这种影响现在看不到了,但是它并未消失。它像一股泉水,在地下流动着。也许有一天,会汩汩地流到地面上来的。”(史飞翔)

(责编:张恬恬、姜萍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