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闽浙赣苏区时期的俱乐部

吴稚航

2018年06月21日08:08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闽浙赣苏区时期的俱乐部

  土地革命时期,闽浙赣苏区(1932年11月以前为赣东北苏区)普遍建立了俱乐部。

  俱乐部在苏区范围内的普遍建立,不单纯是为了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使广大群众通过参加俱乐部的各种活动,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信心去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扩大和建设苏区,巩固苏维埃政权。因此,俱乐部也是团结群众,鼓励群众,教育群众的文化机关。

  红色俱乐部如雨后春笋

  1931年1月4日《赣东北省委关于接受团中央的指示和决议的决议》及1931年9月中共赣东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关于宣传鼓动工作的决议案》中,在加紧文化教育工作的有关内容里,分别有“俱乐部工作在各区应该建立起来”,“在县委(驻)扎的地方和葛源区应建立青年俱乐部或农村俱乐部的模范俱乐部”,“对于俱乐部游艺会等工作中须加紧执行”等语。可以认为,至迟到1930年下半年或1931年初,闽浙赣苏区已有了俱乐部,但尚不普遍。

  1932年后,俱乐部日益增多。后来一度发展到省有省俱乐部,县、区、乡都有俱乐部,村俱乐部更是星罗棋布,红军部队、机关、学校、厂矿也有自己的俱乐部。

  赣东北党、政、军领导机关于1931年2月由弋阳县芳家墩迁至横峰县葛源后不久,便成立了省俱乐部,又称省红色公共俱乐部。弋(阳)横(峰)德(兴)贵(溪)上(饶)5县,每县都有俱乐部三四十所。

  省俱乐部时称红色公共俱乐部(见1932年5月17日团赣东北省委给团中央的报告),省俱乐部不仅要开展本级的各项活动,对各地俱乐部还负有工作指导和帮助之责。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苏区范围的不断扩大,进入全盛时期。到1933年,俱乐部已普遍建立起来,据1933年6月24日省苏维埃教育部召开的第二次县教育部长及直属区教育部长联席会议汇集的资料,横峰、上饶、葛源(直属区)、弋阳、贵溪、德兴、余江、乐平、开化、婺源、万年等县(区),共有乡俱乐部超过350所。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党和苏维埃政府为何如此高度重视建立和开展俱乐部的工作?从有关文献资料上不难找到答案。如:“俱乐部是群众的教育机关,是宣传部的主要工作。群众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党的政策路线的传达组织,部工作的推动与群众的动员,在俱乐部是能有效地进行”(《中共闽浙赣省委宣传部关于各县宣传部长联席会议的决议》,1932年2月6日);俱乐部是“最易于团结群众,鼓励群众,教育群众的文化机关”(《闽浙赣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关于文化工作决议案》1933年3月23日);俱乐部是“给群众阶级的政治教育,鼓励群众对革命战争的热情,传达解释苏维埃一切决议与中心工作”的最好的场所(《赣东北省文委会反封建迷信宣传大纲》);俱乐部是“广泛的群众组织”,“要在群众中做广泛的动员运动,发动青年群众热烈参加”(《团赣东北省委关于文化工作的决议》1932年9月17日)。

  党委的宣传部门、苏维埃政府的文化教育部门都对俱乐部工作切实加以领导,充分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并且将建立俱乐部的意义和作用让群众深刻地认识,从而积极参加俱乐部的活动。如教育部门就将俱乐部编入识字课本:“俱乐部里,有戏剧,有音乐,有体育,有拳术,有读报,有演说。可以增进文化,可以提高娱乐,群众们,快快组织俱乐部。”(《工农读本》第五十五课)

  俱乐部的宣传组负责写标语,出号外,发传单、办壁报,向群众传达和解释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方针政策、决议与法令以及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宣传革命发展的形势和革命战争的胜利,宣传苏区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以及重要的纪念日,如“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八”国际妇女节、“十月革命节”、“二七”纪念日等。俱乐部还经常与共青团、妇女会等相配合组织慰劳队,慰劳红军,特别是当红军打了胜仗的时候。

  普及科学文化

  苏维埃区域大部分位于农村,由于历史的原因,文盲相当多,“文盲的数字还占着全省人数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闽浙赣省苏维埃文化部关于识字班的工作》1933年6月17日),尤其是在妇女中文盲更多。

  扫除文盲,开展识字运动,不仅是文化教育机关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各地俱乐部为此都设有识字班和工农补习夜校,以乡为单位,每10个人中至少有1人经常到俱乐部去识字,实行“识字教学的互助”,除专门教员外,鼓励识字的人教会不识字的人。文化教育部门还定期下达突击计划,如1933年就要求在7、8两月内突击识完《工农读本》第一册共30课,并读懂其全部内容。《工农读本》出版之前,苏区已编印过适合成年人、儿童、青年和妇女用的简易识字课本。如《红色儿童读本》《革命常识》等。

  俱乐部的组织管理有管理委员会。俱乐部的活动有歌舞,有音乐(含打串堂),有戏剧(专演新戏,即文明戏),有识字,有读报,有夜校,有阅览,有展览,有民间体育(含武术),有游艺,有壁报,有演讲等等。

  苏维埃政府指出,封建迷信是反动统治阶级用来麻醉人民的精神工具,是建设和发展苏维埃文化教育事业的障碍,必须将“这一障碍物摧毁”(《反封建迷信宣传大纲》)。为贯彻执行这一政治任务,各地俱乐部都成立了反封建迷信工作小组,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不要求神拜佛,不要算命问卦,不要叫魂叫鬼,并用实例说明相信封建迷信之害。如某村有位妇女,儿子生了病,不去看病吃药,却去庙里拜菩萨求神问卜,结果儿子死了,这位妇女哭得要命,后悔不该相信迷信。

  通过宣传教育,相信封建迷信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青少年。而迷信职业者如“僧尼道士,算命瞎子等都成了过去的陈迹,现在都改业了”(《涂振农向中央的报告》1932年11月20日)。

  深受群众喜爱

  20世纪70年代末,笔者到横峰县霞坊村收集赣东北革命斗争史资料和横峰籍中共党史人物事迹时,健在的苏区老干部和光荣敬老院的老人们,谈起当年的霞坊俱乐部,无不欢欣鼓舞、滔滔不绝。他们清楚地记得,俱乐部设在村子里一幢较宽敞的房屋里,大门上方是“俱乐部”三个大字,大堂正中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画像,四周贴满了标语,如“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苏维埃万岁”“中国工农红军万岁”“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打倒代表豪绅地主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打倒帝国主义”“用我们的刺刀和枪炮开自己的路”等等。

  俱乐部里人们进进出出,晚上松明灯亮如白昼,歌声笑语,非常热闹。列宁室(也就是阅览室)的条桌上摆放着苏区出版的各种报刊和书本,还有画报。展览室陈列着红军和赤卫队的各种武器、旗帜以及从敌人那里缴获的战利品。宣传组负责写标语,出壁报,散传单,宣传品的内容围绕形势任务和中心工作,不断革新宣传方式,使群众喜闻乐见。歌咏组负责教唱歌舞。戏剧组经常排练和演出新戏(时称文明戏),演出形式多为街头剧、儿童剧。识字班负责扫除文盲。

  当年的《工农读本》中的一些课文,不少人仍记忆犹新,如第一课:“革命,革命,向前进,向前进!”一位老同志还记得俱乐部大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来来来,来团结,来革命”,下联是:“去去去,去努力,去进攻”。这一深有意味的对联,也许是当年苏区一位领导人所作。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政协文史委)

(责编:曹淼、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