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义薄云天,信比石坚。一个庄严的承诺,他坚守了六十年;一个悲壮的故事,他讲述了六十年;一座不朽的墓碑,他守护了六十年;一份神圣的责任,他恪守了六十年……

红色卫士李隆春

陈业冰 陈巨慧

2018年06月21日16:30    来源:大众日报

原标题:红色卫士李隆春

1927年8月21日,李隆春出生于莱芜茶业口镇吉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身为长子的他历经社会的灾难和家庭的苦难,早早成熟起来。十几岁时,他侍弄地里的庄稼活,就已经样样娴熟了……

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老区莱北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中。也正是因为这里有良好的抗日群众基础,泰山地委、专署、军分区才把莱北作为长期驻地(在周围十几个村之间流动驻扎)。在这样的环境里,15岁的李隆春加入了儿童团,并任吉山村儿童团团长。他带领儿童团员在村头站岗放哨,盘查行人路条,成为村里民兵连的得力助手。

10月17日,李隆春亲眼目睹了吉山战斗的惨烈场面,泰山军分区教导队汪洋政委等323名指战员壮烈牺牲。第二天,李隆春率领儿童团员们配合当地党组织、民兵、群众,一起含泪掩埋了烈士遗体。这次战斗使他亲身感受到,日本鬼子的残忍和我八路军指战员的英勇顽强。他默默地下定决心,自己要当一名八路军战士,做一位抗日的勇士。从此,他坚定了一生跟党走的信念。

1947年5月,李隆春光荣加入了党组织,以全新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他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动员青年参军。1947年,他跟随部队参加了莱芜战役;1948年,又参加了济南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安排在济南市工商局工作。他服从组织安排,工作出色,深得领导和同事们赞赏。他的心里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每年清明节都回乡到汪洋台扫墓,每次回家探亲也总是先到汪洋台转转、看看,和烈士们说说话,清理清理卫生,然后才回家。

1950年清明节,李隆春像往常一样回家祭扫烈士墓,正当他准备清理杂草的时候,一位老人蹒跚地走来,双手抱住墓碑,将脸紧紧贴在碑上,痛哭失声:“儿啊,爹看你来了!”李隆春连忙走上前,将老人扶起来。在交谈中得知,这位老人就是汪洋烈士的父亲。于是他向老人讲述了吉山战斗的经过和当地人民对烈士的敬仰。老人行行热泪滚滚而下:“我这次来本想把儿子的遗骨带回家,但是看到当地人民这么关心他,那我只把他的‘名字’带走吧。”说完,老人和了一团泥,在汪洋烈士的名字上用力按了几下,小心翼翼地放进兜里,蹒跚着离去。望着老人的背影,李隆春心潮起伏,暗下决定:“老人把儿子交给了我们,我们一定要守护好他。”

由于李隆春年年清明节都来扫墓,和时任茶业区区长并担任吉山战斗讲解员的张少增成了忘年交。1954年清明节回乡扫墓时,张区长对他说:“小李啊,你看我年龄渐大,又多病,说话很吃力,你亲历过战斗,曾在这里掩埋烈士,对这个历史事件很了解,再说你做过多年的宣传工作,以后烈士们的故事就由你来讲述吧!”李隆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返回济南后,李隆春心里一直没有忘记张区长的话,每每想起为国献身的烈士们,越发感觉自己的责任重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传承历史,为的是激励后人。想想壮烈牺牲的烈士们,自己的得失算得了什么。

1962年的一天,李隆春向领导递交了返乡报告。尽管领导反复劝说,再三挽留,可是他去意已决。辞去工作,背起行李,回到了家乡。还没来得及进家门,李隆春就来到了汪洋台。他又一次深情地凝望着庄严肃穆的纪念碑,自言自语地说:“我终于可以经常来看你们了。”

回到村里,李隆春担任了吉山村党支部书记。每天清晨天不亮,他就来到汪洋台,清扫一番后再回到村里安排工作。有烈士的激励和鞭策,他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兴修水利,绿化荒山上千亩。为了种树,他和村民李龙门步行40多里路到涝太林场采集树种,渴了喝泉水,饿了吃地瓜干。历尽千辛万苦,为的是给村里节约资金,发展生产。今天汪洋台上的松树,钟效培纪念碑周围的柏树,都是李隆春亲手栽植的。至今他还经常告诫身边的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啊!”

1970年5月,李隆春的五儿子得了脑膜炎,他陪儿子去博山工人医院救治。第二天,驻扎在博山四十亩的李伟军长,找到病房里,对李隆春说:“刚才去茶业请您来博山给部队作报告,去了才知道您来了工人医院,没想到您儿子的病这么严重,作报告的事以后再说吧。”李隆春说:“你们准备一次也不容易,我现在就去,儿子有医生照顾着。”在场的医护人员感动地说:“李书记,您就放心去吧,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医好你儿子的病。”

1980年清明节的前一天,李隆春在修水库时,不慎跌入水中,浑身湿了个透。由于天气冷,李隆春高烧40℃多,但他还是挺着身子给来自各地前来参观汪洋台的人们作了精彩的报告。

1988年,61岁的李隆春说服老伴把家搬到汪洋台,全身心地担任起了义务解说员、管理员,这一住就是十多年。除了清扫卫生,向烈士默哀,为前来瞻仰的人们义务讲解,他还抽时间搜集烈士的资料,把烈士的简历和事迹都烂熟于心。

几十年来,李隆春在守墓的同时,也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前来扫墓的烈士亲属。但也有少数烈士一直没有亲人前来吊唁。他心里想:“这部分烈士的家属们大概不知道自己的亲人牺牲在什么地方吧?”于是,他把这部分烈士的资料整理出来,交给政府帮助寻找亲人。2004年春天,济南市天桥区的姬光印找到李隆春说:“我从《大众日报》上看到您整理的资料中有一个叫肖继友的烈士,就是我的父亲。我父亲原名姬长儒,参加革命后改名肖继友,我来印证一下,父亲是否真的牺牲在这里?”李隆春领着他来到纪念碑前,把肖继友的名字指给他看,姬光印扶碑痛哭:“爹,我可找到你了!这些年,济南战役纪念馆、莱芜战役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都找遍了,就是没有找到,今天总算找到了!”

春去秋来,岁岁年年,李隆春一直守着长眠在茶业这片热土上的先烈们,从上世纪50年代起,李隆春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机关、学校等各行各业的人士讲述吉山战斗,就这样反反复复不厌其烦,不计报酬地义务讲解了近60年,教育了30多万人次。正是李隆春的这份坚守和诺言,2005年他获得了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奖章。

2016年5月5日,汪洋的儿子、侄子、孙子、侄孙等一行9人,来到茶业口镇汪洋台祭奠英烈,同时看望89岁的李隆春老人,感谢他60年来对烈士墓碑的守护和对吉山战斗故事的讲述。李隆春把精心培育了50多年的一棵山荆赠送给汪洋后人,此山荆是用汪洋烈士牺牲处的泥土培育的。老人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完成了期盼已久的心愿。5月9日,李隆春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与汪洋后人看望他相隔仅有4天。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