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著名中共党史学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郑德荣

我们的好老师

郑德荣同志的学生 刘世华

2018年06月27日10:14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我们的好老师

送别老师的几天,我们三代学生聚在一起,老师是我们说不完的话题。

难忘第一次见老师

1996年,我报考老师博士的时候想找人引见,可找了几个人都不敢引见,一是因为老师名气大,是国内著名的党史专家,二是听说老师招生很挑剔。

实在没有办法,我到他家里毛遂自荐。老师知道了我的目的,详细询问我的学习工作经历后,又进一步问我教过什么课,看过哪些书,发过什么文章。之后明确告诉我,同意报考。

后来,我和老师谈起这段经历,说起外界传说他招生挑剔,老师很认真地告诉我,博士是国家的高层次人才,必须严格把关。国家这么困难,花钱培养一个博士不容易,一定要选各方面都优秀的人,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老师的话不仅让我骄傲,也让我看到他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那种自觉。

难忘老师上的第一课

上课前,我曾好奇地想过,老师的第一堂课会讲什么呢?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并没有直接讲专业知识,而是先和我们聊天,问我们怎么认识中共党史这个学科。当时我们怎么回答的,现在已经记不大清了,但是之后老师对我们说的几句话,却深深烙在我的心中。他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党史研究从事的是党的特殊事业。选择了党史专业,就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党史。”

后来,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时,都对老师的第一课记忆深刻,原来老师的第一课,在为我们解决“总开关”的问题,在帮助我们系好为人为学的第一粒扣子。

难忘第一次和老师申报课题

1998年,我第一次参与老师的课题申报,老师选了“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研究”这个题目。当时这是国家高度重视、学界广泛关注的前沿热点问题。选题时,课题组有成员认为这个题目不容易中标,劝老师换一个题目。老师认真地对我们说:“国家需要,才是我们的选择。不能什么好中就报什么,好不好中不重要,关键看课题对党和国家有没有现实价值。”

现在回想起来,老师带领我们申报课题,的确不仅在课题本身,而且还在于培养我们关注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引导我们把学术视野与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

难忘老师培养我们这一个个第一次,但更难忘老师给予我们爱和关怀的无数次……

老师,难忘您在我人生关键节点上的指引和帮助,我上任行政职务时,您告诫我别忘了教师的本分;我卸下行政职务时,您教我如何调整心态。

老师,难忘您在我们取得成绩时,那发自内心的满足和兴奋,一遍遍地向人述说和夸赞。

老师,我们最最难忘的是您在90岁时与我们约定:“再过五年,我95岁时,我们一起庆祝党的百年诞辰”。

老师,您虽然走了,但您把对党的忠诚、对信念的坚守、对事业的奉献、对学生的大爱情怀留给了我们!我们、我们的学生,会一代代传下去。

(责编:皮博、程宏毅)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