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张治国:“军人的韩荆州”

何立波

2018年07月09日08:14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张治国:“军人的韩荆州”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作口头政治报告时说:“工人的韩荆州是赵占魁,农人的韩荆州是吴满有,军人的韩荆州是张治国。”抗日战争时期,张治国是和赵占魁、吴满有并列的三面旗帜。那么,张治国是怎么由一个八路军普通班长而一跃变成“名人”的?

在大生产运动中,留守兵团警备第三旅各级干部身先士卒,涌现出了一些模范人物,张治国是他们中间最突出的代表。张治国所带的一班人均日开荒三亩,他自己创造日开荒四亩半的纪录。1943年春,张治国所在的七团开赴天池子执行挖甘草任务。他虚心向当地群众请教识别和挖甘草的方法,每天起早贪黑,苦干巧干,创造了全团个人日挖甘草108斤的最高记录,仅33天即挖甘草1580斤(其中包括一根长1.5米、粗20厘米的“甘草王”),超额完成986斤,其价值可解决3人一年的生活费用。1944年,张治国在定边黄沙窝里带领一排战士大种粮食和油料,一年生产的粮食九年也吃不完,张治国由此被评为警三旅“模范军人”。

1943年10月11日,《解放日报》刊发了“开展张治国运动的经验”的通讯,向各个根据地介绍了张治国的经验。1943年11月26日,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在延安召开,张治国参加了这次盛会,被授予边区“特等劳动英雄”称号。一个月后,即1943年12月26日,《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宣言》指出:“明年我们的部队也要加紧生产:从半自给走到全部自给。我们号召部队中每个指战员都要学习张治国、李位、胡青山、郝树才、武生华这些劳动英雄们的榜样,一面时刻准备消灭敌人,一面又不放过一点时间努力生产。”

在张治国的影响下,警三旅旅部警卫班年仅17岁的“解放”战士薛再清,晚上等同志们都熟睡后,悄悄扛着镢头跑到地里趁着月光开荒。指导员查铺发现他不在,还以为他开小差跑了,后来在地里找到他时,他已完成了一天的任务。八团二连战士郝树才,日开荒4.3亩,创边区个人日开荒最高记录,被评为边区甲等劳动英雄。1944年,张治国牢记毛主席和中央首长的教导,再接再厉,带领全班大干苦干,2个多月即开荒和翻耕1201亩,收获粮食创造了“耕一余九”(指该班一年开荒生产的粮食可供全班十年食用,当时上级规定为耕一余一)的最高记录,成为陕甘宁边区的一面旗帜。毛泽东在听取贺晋年关于警三旅开展大生产情况汇报后高兴地指出:“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

1944年4月11日,谭政代表留守兵团政治部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作了题为《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报告总结了过去一年来部队实践,指出:“在进行教育时,懂得采取启发诱导与检讨反省的方法;懂得宣传张治国的作风与门善德的作风;懂得组织张治国运动与门善德运动。这样,就使得我们的教育工作,从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平均主义、孤立主义的束缚中,从脱离实际的抽象概念中,解放出来。”

根据张治国的事迹,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宣传队排演了反映军队大生产运动的秧歌剧《张治国》,获得陕甘宁边区政府文艺奖。1944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宣传工作会议,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针对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发表了讲话,其中提到了边区的军队教育问题。为说明文化的力量,毛泽东给大家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秧歌叫《赵富贵》,还有一个秧歌叫《张治国》,听说在吴起镇演出后,警三旅有一个士兵把自己的手捆起来,跑到连长那里请求处罚。为什么要请求处罚?他说‘我想开小差,不但自己想开小差,还想组织别人开小差’,还讲出在他棉衣里缝了多少法币。他要求处罚,他自己讲出来了,当然也就不处罚了。”毛泽东说,这就是我们的文化的力量。

张治国的“名气”越来越大。毛泽东在党的七大谈到1942年整风时说:“当时很多文化人总是和工农兵搞不到一起,他们说边区没有韩荆州。我们说边区有韩荆州,是谁呢?就是吴满有、赵占魁、张治国。”

抗日战争胜利后,警三旅扩编为第十一师,张治国任该师第三十一团政委。1947年敌胡宗南部进犯陕北,张治国跟随部队参加了沙家店战役,1948年后参加解放宝鸡、平凉、兰州的战斗,并荣立一等功。新中国成立后,张治国自愿解甲归田,回乡务农,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整治土地、植树造林。

(作者为装甲兵学院军政基础系教授)

(责编:曹淼、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