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承故志,耀新华,吾辈必济”

刘翼

2018年07月17日08:18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原标题:“承故志,耀新华,吾辈必济”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家书,或是父母关怀,或是手足问候,或是恋人恩爱,或是游子思亲。一封家书,便是一段历史。我近日所读的《红色家书》收集的,便是在中华民族过往那段峥嵘岁月里,越过壕沟,穿过硝烟,承载着那一代共产党人的坚守与信念,烙印在历史中的一封封家书。本书以反哺义、雎鸠情、手足亲、舐犊情收录了三十多个家庭、五十余封珍藏多年的家书和家书背后的故事。随着阅读的深入,鲜活的人物图景依次展开,让我对那充满热血和斗争的年代,也有了更多的解读:是朴实无华对家人的牵挂,是言辞恳切对子女的嘱咐,是斗志昂扬对革命的期盼,也是行笔对奉献的无悔。

  家书的作者们,是时代的见证者、亲历者,他们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是钢铁一般的勇士,而在亲人好友面前,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会对离别沮丧,更对未来抱有热忱,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洋洋洒洒地在纸上铺开,留下了那一段段历史的剪影,不灭的是一份份红色的深情。

  这红色,是定格于革命路上的鲜血。1950年2月2日,参加征粮剿匪小分队的李骝先,寄出了两封给父母与大哥的家书,他在信中为父亲写下了帮助父亲进步、成为民主人士的三则,从转换思想、生产实践、下一代的教育和亲戚相处等方面言辞恳切地提出建议。除了忠于党的事业外,他对弟妹们的学习、生活、成长,也十分关心。“注意四弟、五妹的教育、培养,使他们成为好孩子,都能参加的上民主少年先锋队,要他们多活泼、多学习……”而这样一位优秀又年轻的革命者,在剿匪行动中不幸遇害,他将他炽热的革命理想永远定格在了那个火红的年代,而他的鲜血却激励了更多的革命人,“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红色,是流传于祖祖辈辈间的信念。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正是这种信念,指引着老一辈革命家们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国为民毁家纾难。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干部张风玄在给女儿张新秋书信中写下对她未来的希冀:“你将来的前途只有一个,就是‘革命’。革命的人,对待一切都必须有一个革命的态度。”张风玄虽已离去,但他留下的40多年前写给女儿的家书,不断鞭策她成长。

  这红色,是高悬于吾辈心中的光芒。《淮南子·泰族训》中言:“民无廉耻,不可治也。”先哲认为治理国家首要任务是教民知耻向善,民有廉耻之心,国可治也。《礼记·大学》又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足可见,家风是个人的第一道标准,也会随之影响到社会风气。官员修身齐家,以廉为德,视之为贵,家廉则国本固。老一辈共产党人李真在给其弟李振岐的家书中特意嘱咐,“一个人来到人世间,应该有做人的道德准则和目标,他们不应该死无廉耻地破坏社会公德,一心为私,一心为钱。”他将信中廉洁光芒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更以优良的家风,传递给胞弟。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将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风尚,化育成自强不息、奋发进取、谦虚谨慎、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一代代共产党人传承的成果,是优良家风营造的社会力量,更不断鼓励着吾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尽其所能,传承先烈故志,不辜负时代,不辜负人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荣耀新中华!

  (刘翼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纪委监委)

(责编:曹淼、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