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重温淮海战役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实践

董向阳

2018年08月21日08:09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原标题: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奋勇支前(资料图片)

  淮海战役纪念馆里,有一根1.2米长的小竹竿,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竹竿来自特等支前功臣、543万支前民工的代表唐和恩。淮海战役期间,唐和恩带领小车队从他的家乡出发,随军跑遍了整个战场。每到一地,他就把地名刻在小竹竿上,共刻下了苏鲁皖三省88个地方的名称。这根看似不起眼的小竹竿,连同那奔走在千里淮海大地上的一辆辆小推车,背后所传递的正是民心的力量。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指出,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我们要好好守住人民的江山,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新时代,重温我们党在这一时期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伟大实践,对于我们在新征程上继续坚守奋斗初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就中华民族的光辉未来有着重要启示。

  “我们的方向,就是人民的方向”

  淮海战役支前区域涉及华东、中原、华北三大解放区所属的八个行政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苏、鲁、豫、皖、冀五省。战役期间共出动民工543万,担架20.6万副,大小车88.1万辆,筹集粮食9.6亿斤,这些粮食粗略估算可以供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吃5年以上。以当时的生活水平来看,让尚在贫困中的群众挤出口中的粮食供给部队,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还有那些随军转战的民工,要从习惯于田间地头劳作转为离开家乡、分别亲人甚至可能面临死亡,这不仅需要巨大的勇气,更需要重塑新的价值观。

  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中国共产党获得人民的拥护,首要的是我们党执行了符合历史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心声的正确路线和方针,充分体现人民意愿、代表人民利益。1954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十分明确地说:“我们的方向,就是人民的方向。”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过程中,他曾不止一次强调要关心群众切身利益,关心群众生活,才能动员群众、依靠群众进行革命战争。1934年,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也不做,能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呢?当然不能。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毛泽东同志当时所指出的这些问题几乎涵盖了人民群众从物质到精神、从生产到生活的所有需求。以山东解放区为例,截至1948年淮海战役前,已经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据不完全统计,鲁中南、胶东、渤海三个解放区就有500余万农民分得土地600余万亩。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政治上翻了身,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热情空前高涨,这为动员人民支援前线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和经济基础。时任华东野战军后勤部部长刘瑞龙曾这样说:“当人民把战争的最高目标和自身的最大利益联系起来的时候,认识到共产党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只有打败蒋介石,才能翻身得解放,过上好日子;支援前线是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进行战争和自己生死存亡有关的时候,就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战争中去。”

  为解决支前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我们党能为群众想的都想到了,该为群众做的都做到了。比如,在支前途中设立民站、转运站,解决民工行军途中食宿、医疗问题;完善民工优抚制度,解决民工负伤、牺牲和复员后的待遇问题;在后方大力开展代耕代种活动,解决民工出工后的土地耕种问题;成立托儿所,解决民工外出后照管孩子的问题;甚至为消除民工家属的心理担忧,发起了写信运动。民心的凝聚,正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积累起来。著名作家白桦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1948年初冬的一天,在进军淮海平原的路上,络绎不绝的小车和我军大队人马并行。我问一位推车的农民大嫂:“你们小车推的是什么?”“白面。”“你们家还有存粮吗?”“有,不在窖里。”“在哪儿?”“在地里。”“地里,什么庄稼?”“麦子。”我环顾白雪覆盖的中原大地,麦苗还没有出土呢?我情不自禁地哭了。我相信,我们的军队必胜。

  “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这是一种方针”

  “没有组织便没有力量”。早在1906年12月,列宁就明确指出:“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于组织。不组织群众,无产阶级就一事无成。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就无所不能。”1943年11月,毛泽东同志以《组织起来》为题作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这是一种方针”。我们党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也证明“组织使力量增强十倍”。淮海战役前夕,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九月会议),围绕“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建立并实行了党内报告制度,这极大地加强了我们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了党的政策和决议有效执行。

  从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动员来看,以村为例。当年动员群众支前,首先是建立村一级支前组织,有长工分队、短工分队、民兵分队、老人服务队、妇女服务队以及儿童团,将6岁至55岁的群众分别纳入对应的支前组织中。长工分队担负常备民工服务,短工分队担负后方临时军勤服务,民兵分队在保留原有组织基础上,根据个人条件分别加入长工分队和短工分队中;老人服务队担负向导、替部队找房子等工作;妇女服务队细分为承担磨面、缝洗、慰问等不同的任务小组;儿童团在老师指导下担负贴标语、呼口号等任务。正副村长兼任正副分队长。村里召开动员会议也是由党内到党外开展,先打通党员的思想,村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党小组会,根据上级部署和指示,用上党课、作报告、开会等形式进行动员。党内思想酝酿成熟后,转向党外召开宣传动员会,通过村政扩大会、群众大会、祝捷大会、乡村集会等,采取忆苦思甜的办法,使群众认识到贫苦的根源来自地主剥削,激发群众的阶级觉悟,提升群众思想认识,自觉投入战争的洪流。正如华东解放区1949年支前总结中所指出:“没有强有力的领导,落后分散的农村经济要想完成大规模战役的后勤保障,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讲话中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这就叫向人民负责。”

  从淮海战役期间所制定的支前政策看,都能做到科学严谨、公平合理、全面细致,既能解决问题,又体现人文关怀,易于群众接受。时任华东支前委员会委员张劲夫曾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经过调查,进行周密而科学的计算,制定出支前工作政策”。比如,中原解放区实行给价包运制,规定“搬运武器、弹药、机器及一切粮草物资等,概应依照规定的运费按工给价,或按件给资,禁止无价派差和只供伙食不给工资的义务运输制度”,并详细规定了用工的支付费用,转运伤员1人50里支付粮食30斤,如用担架,每个伤员加发10斤;运送军需物资每百斤百里,支付粮食人力挑运为32斤,驮载25斤,各种车辆为20斤;待运期间或因气候阻碍运输时,每人每日发给粮食3斤半,牲口每头每日草料骡9斤,驴7斤,牛6斤。可以说,针对每项支前工种都有具体而详细的支付标准。华东解放区在给价包运制的基础上,还制定了运输奖励办法,渤海区在运粮中采取定人定畜定运量的方法给予报酬,超额完成部分按比例予以奖励。

  干部、党员不但没有特殊的政策照顾,而且对其支前行为严格规范并公布于众。比如,民力负担政策中指出:“干部党员同样要负担战勤”,对于工作繁重的干部,要“经群众民主评议后,可免除战勤负担”,“干部、党员,应起模范带头,如有发现干部、党员中为包庇亲戚好友而使战勤负担分配不公,给予严格的批评与纠正”,干部中“非脱离生产者,其待遇与常备民工同”。有了这样的明确制度,对党员干部来说,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该做的应该怎么做,有了执行标准;对群众来说,干部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工作和职责是什么,有没有特殊的利益,公还是私,一目了然,自然也就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时任豫西军区支前司令部政委李一清曾总结:“在这个时期可以说,我们党自成立到现在,经过千锤百炼,党的威信、党内关系、党群关系、军民关系是最好的一个时期。尽管群众生活很苦,但是他们看到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党政干部和他们一样,同甘苦,共命运。因此,大家的革命意志是最坚强的,斗争情绪是高昂的。”

  回望70年前的硝烟,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不仅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深刻启示,也是今天我们每一位共产党人光照内心的历史明镜。伟大的历史,要由人民共同书写;伟大的时代,需要人民共同创造;伟大的梦想,要靠人民戮力同心共同完成,让我们遵循人民的方向,始终保持奋斗者的姿态,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董向阳)

(责编:曹淼、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