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寻访“红船”

陈良

2018年09月07日07:57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寻访“红船”

  时维七月,天空湛明,阳光灼热。嘉兴南湖,微风荡漾,水波潋滟。在岸边搭乘小渡轮,几分钟便抵达湖心岛。这是一座人造小岛,方圆不过十余亩,但游人如织,熙来攘往。岛上,亭台阁榭,假山回廊,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拍照留影。然而,最引人注目的并非这些景点,而是停泊于小岛东岸、与烟雨楼相对的一艘游船——“红船”。
  “红船”,之所以称为“红船”,不仅因为其船体呈棕红色,而且它是红色的摇篮——中共一大纪念船。寻访“红船”之前,参观过南湖革命纪念馆,见识了“红船”模型。此时,走近停泊在湖面的“红船”,心里无比激动,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艘木制丝网船,是根据亲历者王会悟的回忆而仿制的,虽不是历史上的那艘船,但作为南湖革命纪念船,看上去厚实庄严。凝视“红船”,心潮澎湃,浮想联翩,许多人物和往事在脑海闪现,一幕幕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一
  1921年7月23日,荷兰人马林、俄国人尼克尔斯基和13名中国人进入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一处私宅,秘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13名代表,分别为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还有包惠僧(受陈独秀个人委派与会)。会议开到第七天,租界巡捕发现有些异常,准备采取行动。与会代表有所警觉,决定休会转移。
  李达的夫人王会悟建议,向嘉兴南湖转移。王会悟是嘉兴桐乡乌镇人,曾在嘉兴女子师范念过书,对嘉兴南湖非常熟悉。大家采纳了王会悟的建议,由她先回嘉兴打前站,代表们隔日从上海坐早班火车来到嘉兴。下了火车,王会悟带领大家直奔南湖,乘坐摆渡船到湖心岛,再由小拖梢船接上租借的游船。这是一艘单夹弄丝网船,长约16米,宽3米,船头宽平,内有前舱、中舱、房舱和后舱。
  代表们以游湖为名登上游艇,把船划到距烟雨楼东南方向200米左右僻静的水域停泊,上午11时一大嘉兴会议就在船舱里举行。王会悟坐在船头,负责放哨。会议首先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接着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党的全国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分管组织,李达分管宣传。下午6时左右,会议完成全部议程胜利闭幕。
  夕阳已西下,湖水泛金波。游船缓缓靠岸,代表悄悄下船,当夜分散离开嘉兴。中国历史,就在悄然无声的时刻掀开了新的篇章:一个伟大的政党从此活跃在中华大地上,虽然仅有50多名党员,但他们将革命的火种迅速播撒到全国,中国因此翻天覆地,旧貌换新颜。
  这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是一次年轻人的会议。15位与会者,最年长的何叔衡不过45岁,最年轻的刘仁静只有19岁,平均年龄28岁,正巧是毛泽东的年龄。他们或西装革履,或身着长袍,都是知识分子。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苦难深重。不少志士仁人,奋力救亡图存,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及其民众的厄运。
  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率先觉醒,他们要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并且意识到只有组建先进的政党,才能动员并组织群众,才能推动历史进步,才能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与民众翻身解放。他们创办《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致力于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发起组建共产党组织。
  没有开天辟地的胆略,没有敢为人先的勇气,是不可能成就伟大事业的。“红船”若有知觉,必定深感荣幸,因为它承载过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中华儿女,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二
  1964年4月5日,新中国领导人、一大代表董必武视察嘉兴南湖,登上一大纪念船,董老神思飞越,感慨万千,诗兴顿起,挥毫题写:“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如今,在靠近“红船”停泊的岸上,建有一座“访踪亭”,亭额“访踪亭”三字为杨尚昆墨迹,亭内树立董必武的诗碑。
  “烟雨迷蒙访旧踪”,这诗句令人回味无穷。与“红船”重逢,董老抚今追昔,百感交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中国革命的领导人之一,他亲历了很多重大事件,深知中国革命的胜利实在来之不易,是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想当年,8万余人的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仅剩下8000余人,真是九死一生。长征,实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指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在大敌追赶围堵的困难条件下,红军长征能够取得胜利,无疑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成就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还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秉承这种精神,从而取得最后的胜利。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只有简单的八个字,做起来并不容易。同样是从“红船”上走出来的一大代表,毛泽东成为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领袖,陈潭秋为革命牺牲,张国焘却叛变投敌,而周佛海、陈公博而沦为汉奸,充当日本人的走狗。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曾经读过董必武的《九十初度》,当时似懂非懂,并不解其深意。伫立“红船”前,重温董老这首诗,一时茅塞顿开,终于加深了对它的理解。
  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敝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这是一个九旬长者对世事人生的感悟与感慨,字里行间散发出坚定理想信念的光芒,给人以矢志不渝、奋发有为的力量。
  三
  1962年冬天,当焦裕禄调到河南兰考担任县委书记的时候,内涝、风沙、盐碱这“三害”正在全县肆虐,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面对恶魔般的自然灾害,焦裕禄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率领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与“三害”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后来他身患肝癌,忍着剧痛坚持工作,直到倒下不能站立。他临终前仍心系兰考,要求组织把自己埋在沙堆上,以便将来看到治好的沙丘。
  焦裕禄并不是从“红船”上走出来的,作为共产党的干部,他却传承了“红船精神”,坚持立党为公、忠诚为民,“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谷文昌、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廖俊波,他们像焦裕禄一样以忠实践行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红船”,作为“母亲船”,既孕育了共产党,也孕育出“红船精神”。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将“红船精神”提炼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的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种种成就,离不开“红船精神”的引领与支撑。
  光阴荏苒,物换星移。历史昭示,“水能载舟,亦可覆舟。”只有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承载“红船精神”的巨轮才会乘风破浪永不沉没。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宣示党中央的坚定政治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挥手一别不带走一片云彩,只有“红船”的影像深深映入脑海。近距离观瞻“红船”,只有短暂一瞬,却给我们带来强烈震撼与深刻感悟。这一次寻访,让我们更清晰地感知到共产党人的初心,更直观地知晓我们从哪里来,更清醒地明白我们往哪里走。“红船”,承载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梦想,只要我们将“红船精神”融入血脉、化为基因,我们必定克服任何困难,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

(责编:曹淼、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