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不屈不挠中走向辉煌

——读《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危局和困境》

朱永刚

2018年09月18日08:06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原标题:在不屈不挠中走向辉煌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从上海石库门到北京天安门,从国运艰难到伟大复兴,在通往民族振兴的漫漫征途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弱小走向强大,无数次濒临绝境,又无数次力挽狂澜,无数次历经磨难,又无数次浴火重生。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感慨党百年辉煌和百年荣光的同时,更应当记取和反思党的百年苦难。“迎接党的十九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危局和困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以强烈的忧患意识阐释党的百年苦难历史,至少从三个角度为我们更好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何以饱受磨难而不屈不挠,何以遍尝艰辛而愈益成熟强大,以及如何居安思危提供了宝贵读本。

  历史阐释

  历史阐释是对过去和现时的认识,是对“已经发生”的和“正在进行”的演变的认识。当然,它并非对过去事实的简单复写或再现,其阐释和建构势必要体现阐释主体所处的现实环境及其价值判断。纵览《百炼成钢》一书,其主要着眼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应对和化解各种危局和困境,从而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历史。于党的百年历史进程中,选取重大困局、转折事件予以历史阐释,展现清晰的历史脉络和历史逻辑。

  举例言之,本书开篇即重点阐释1927年春夏,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当时弱小的中国共产党遭遇到了成立6年以来的残酷打击和生死考验。当时党员人数从大革命高潮时的近6万人急剧减少到1万多人,各地的工会和农民协会遭到查禁或解散,相当多的中间派人士在白色恐怖下同共产党拉开了距离。党内思想一度异常混乱,革命陷入低潮。很多人认为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在极端沉重的打击下,不可能再生存下去。但是,在如此生死关头,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像彭德怀、贺龙、徐特立等一大批有坚定意志和骨气的革命者就是在那种极端危难的时刻义无反顾投身到党的队伍中来。

  紧接着着重阐释三次“左”倾错误给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及党是如何从严重的“左”倾错误中走向成熟。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先后出现了“左”倾盲动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左”倾教条主义为主的三次“左”倾错误,三次“左”倾错误给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危害。特别是从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历时4年的“左”倾教条主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外衣,手持共产国际的“尚方宝剑”,给革命造成了重大损失。事实上,从遵义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到1935年3月中旬,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结束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和“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再到1945年4月20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结束,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王明路线是“左”倾路线对党的第三次统治,对其作出深刻总结和反思。应当说“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统治了4年时间,影响却长达14年之久。

  当然,上述两章所释仅仅是党成长道路上所遇磨难之开始,正是经历了大革命的挫败和“左”倾错误的严峻考验,党才真正从幼稚走向了成熟。然而,更猛烈的暴风雨还在后面。像“民族危亡关头”的抉择、“和”“战”之争、“进京赶考”的挑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奋起,以及党的十八大以后所进行的“新的伟大斗争”,历史的磨难一次次考验着负重前行的中国共产党人,也一次次赋予中国共产党以勃勃生机与活力。可以说,从第三章到最后一章著者对此进行了详尽阐释,一部党的苦难历史和奋斗历史清晰呈现在世人眼前。

  历史评价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对历史的认识和评价,有学者认为有两个维度:一是从浩繁的历史事实中梳理逻辑联系,揭示发展规律;二是依据特定的价值立场对历史事实作出道德评价或者价值批判。如果说评述《百炼成钢》的历史阐释视角体现的是第一种维度,那么历史评价视角对应的正是第二种认识维度。观览《百炼成钢》可以发现,著者在对党的百年历史上一次次磨难和危局进行逻辑梳理和系统阐释的基础上,作出了客观又深刻的历史评价,体现了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灵活运用与学术发挥。

  譬如,在评价“我们决不当李自成”,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时,著者指出,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在进京的胜利喜悦下,犯李自成式骄傲自满而痛失政权的历史错误。历经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已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即将夺取全国政权成为执政党。但是,对于即将到来的全面胜利,尤其是三大战役的迅速胜利,一部分党员和干部还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此背景下,作为革命领袖,在重大历史关头,毛泽东以非凡的洞察力预测到,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面对全党“进京赶考”的挑战和每个党员干部可能出现的骄傲情绪,毛泽东未雨绸缪满怀忧患且坚定地警醒全党,“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应当说史实阐释详尽,评价客观中肯,既实事求是,又饱含深情,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

  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有中华民族强烈的忧患意识,在生死存亡之际才能愈挫愈勇、力挽狂澜、绝处逢生,在面临危局和困境之时,才能不屈不挠、浴火重生。实际上,恰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95年来,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应当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追求梦想和幸福的道路上,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的车轮驶向1978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又一次处于重要的历史关口。当此重大历史转折之际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由此可见,十一届三中全会之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特殊意义。

  历史镜鉴

  无论是历史阐释对于浩繁复杂的历史事实的逻辑梳理或系统阐释,还是历史评价对于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的时代认识和现实把握,其共同旨趣皆在于历史价值,在于历史的镜鉴或者说历史启示。恰如有学者言,历史学家唯有对当下生活具有深刻的体验,才更能理解历史的真谛。“我们只有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才能理解过去。”换言之,我们应立足于现在去看待历史、书写历史和评价历史,否则,历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因而,阅读历史著作《百炼成钢》,应当思考它所蕴涵的当代启示是什么。

  其一,忧患意识。鉴往,可以昭来。阅读历史,不仅要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以走好现在和未来的路。《百炼成钢》在系统阐释百年来党所面临的一次次危局、困境时,通篇充满着中华民族那种“生于忧患”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禀赋,而且是共产党人在历经磨难、久经绝境过程中所生成的奋斗基因。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借此民族禀赋和奋斗基因而生生不息。新时代,中国愈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共产党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而共产党人还要进行“新的伟大斗争”,要“再奋斗两个十五年”,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说,新长征路上正在面对和即将面临的挑战和风险,都需要共产党人继续保有这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时刻做好伟大斗争的思想准备和实践准备。

  其二,自我革命。如果说《百炼成钢》在反思党百年危局和困境时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那么其本质上要回答的是中国共产党何以渡尽劫波,何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奥秘。事实上,正如金一南先生所言:“不论我们如何艰难,也永远不要忘记国际歌中的这一句: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一个不到60人的党组织,发展成为今天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从百年沉沦走向百年复兴,靠的既不是神明保佑,也不是摇尾乞怜,而是自我净化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自我革命精神。

  总之,回望党百年奋进的苦难历史,面对当今世所罕见的复杂形势,只要我们永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就依然会是任何危难都压不倒,也摧不垮的强大政党。(朱永刚)

(责编:曹淼、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