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02日08:18 来源:学习时报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创举。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充分发挥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肩负重任启航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如何在经济领域贯彻落实对外开放政策,需要一个合适的试验田。党中央放眼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特别是从出口加工区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发,认为中国可以开辟一个试验田,与世界市场对接,吸引外资、技术,发展外向产业,学习境外管理经验,由此逐渐推进全国的改革开放。1979年中国创立了第一个出口加工区——蛇口工业区。这是党中央作出创办经济特区伟大决策的前奏。
在地方层面,广东、福建两省对于创办经济特区尤为积极。广东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如果拥有更多自主权,采取灵活的措施,实行特殊政策,定能加速当地经济发展,也能解决广东人口外逃香港的突出问题。因此,广东省向中央提出先走一步,把宝安县、珠海县升级为深圳市、珠海市,在深圳、珠海、汕头建立贸易合作区的构想。关键时刻,邓小平果断拍板,名字就叫特区,中央没有钱,可以给政策,让广东杀出一条血路来。由此,中央、地方达成建立特区的高度一致。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宣告了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的诞生。同年10月,国务院批复了福建省设立厦门经济特区的报告。1988年党中央决定设立海南经济特区,海南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中国经济特区的兴办,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对外开放迈出了关键一步。
中国经济特区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区,“特”在以下方面:中央给予经济特区较多的经济活动自主权;在税收、土地使用费、出入境管理方面,给予投资商特殊优惠和便利;经济特区的发展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邓小平把经济特区定位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开启了伟大航行。其中,深圳的发展最为迅猛。深圳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理念,创造了三天盖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产生了巨大的带动和激励作用。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经济特区的扬帆起航期。这个阶段,经济特区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面对这些发展中问题,邓小平坚持一分为二的态度。他既肯定建立经济特区的积极意义,又指出经济特区还是一个试验。对于经济特区这一新生事物,不允许犯错误是不行的。邓小平还提出,要大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坚决抵制一切消极腐朽思想的影响和侵蚀,使经济特区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航向前进。
冲破阻力创奇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上一度出现了经济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有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是多一分资本主义,引进外资就是引狼入室。对此,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特区姓“社”不姓“资”。他以深圳为例,认为深圳以公有制为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按照现行的法规政策,三资企业虽然赚了些钱,但国家拿税收,工人拿工资,我们还可以学到技术和管理,得到信息和打开市场。因此,邓小平说:“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在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为经济特区定性,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为经济特区进一步凯歌前进奠定了基础。
在视察深圳、珠海特区后,邓小平高度概括了深圳发展的经验。邓小平指出:“深圳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这种“敢闯敢试”的精神,不仅是经济特区发展前进的动力,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引领着全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不断推进。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特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发展要求,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一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特区生产总值大幅增长;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稳步提高;三是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境外旅游人数大幅度增长;四是城乡居民收入迅速提升,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五是示范作用加强,经济特区不仅为后来建立的沿海开放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其他形式的经济区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也为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1995年12月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曾说:“深圳的发展成就令人非常震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创造像深圳这样的奇迹。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创造如此奇迹。”
调整战略再发展
随着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原来在经济特区实行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在内地许多地方逐步推行,经济特区享有的政策优势逐渐弱化。当地的一些干部群众产生了疑惑,经济特区是否还要“特”下去,今后该如何发展?面对这一争论,党中央郑重表态,提出经济特区“三不变”方针:“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三不变”方针彰显了党中央支持经济特区存在和发展的坚强决心。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这为经济特区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经济特区可以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契机,实现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要求经济特区从以特殊优惠政策为主的开放机制,转变为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开放机制。面对新形势,党中央调整了经济特区发展的战略布局,对今后经济特区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总体来说,经济特区的发展要适应国内国际新形势,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体来说,经济特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发挥外资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三是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四是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的“排头兵”和重要辐射作用,增强服务全国的大局意识。经济特区应积极支持和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交流合作,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正是党中央一以贯之的正确决策,我国得以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得益于入世红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贸易大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正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经济特区乘势而为,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深圳将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总量从1979年的1.97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22438.39亿元,增长约11390倍。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13%,接近全球领先水平,平均每天就有51件发明专利,正向全球创新之都的阶段目标迈进。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