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读懂新思想中的历史思维

——读《民族复兴和中国共产党: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李清泉

2019年01月29日08:02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原标题:读懂新思想中的历史思维

  中国方正出版社

  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复兴和中国共产党: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为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一个重要读本。该书以八次讲座的形式,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历史观,分别解读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展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今天,又如何从今天走到明天,该书运用大历史观阐释新时代新思想,为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深刻理解贯穿其中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为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参考。

  我是谁:责任在肩 使命光荣

  该书第一讲,就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讲起,引人注目。这个命题本来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个问题,思考和研究的则是中国政治的本体问题,认为关注今天的中国,就要懂得昨天的中国怎么走过来的,今天的中国在何处,然后才能搞懂明天的中国往哪里走。因此,我们今天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也应该搞清楚“我是谁,从哪里来,现在何处,到哪里去”。在这四个问题中,首先要搞清楚“我是谁”。历史经验证明,只要把“我是谁”这个主体性问题搞清楚了,使命感就会油然而生,思想理论就会符合实际,贯彻落实就会有实效。

  该书认为,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个角度给我们作了回答,一个是从中华民族的角度,强调“我是中国人”“我们是中国人”;一个是从我们党的角度,强调“我是中国共产党人”“我们是中国共产党人”。因此,书中用一讲专门阐释“我是中国人”。今天的中国人,不管生活在哪里,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身上都有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都有着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念、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的文化基因既塑造了中国人,也塑造了中国制度,还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追求上面。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是“中国人”,因为牢记我们是“中国人”,就能够认识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就能够认识我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用一讲专门阐释“我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人”,首先是“共产党人”,更是“中国”的共产党人。共产党人,顾名思义,就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人。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共产主义是我们的远大理想,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钙”就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的共产党人,是指同中华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产党人。作为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就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从哪里来:源头活水 清晰可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该书认为,坚持历史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中国共产党历来就善于从整个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中来把握国情,研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哪里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中得来的。”

  书中专门有一讲对这“五个得来的”逐个进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和演进脉络,看到它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融会贯通。比如,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和国家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40年的伟大实践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历史,包括了“改革开放前近30年”和“改革开放后40年”这两段历史。这两个历史时期是相互联系的,又有重大区别,不能互相否定,前一时期艰辛探索,为后一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比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都是社会革命的范畴,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97年伟大社会革命中得来的。比如,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志士仁人为了救亡图存、奋发图强,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但都没有能够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是他们的精神激励了后人,留给了后人。中国共产党就是这一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指引下,领导人民开展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求我们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继续前进。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

  现在何处:方位准确 头脑清醒

  研究历史,是为了把握现在,开辟未来。现在是连接历史和未来的桥梁。能否准确把握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历来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那么,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是什么?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该书认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意味着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今天的中国出现了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综合国力有较大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另一方面中国人均GDP在世界上排名70位上下;一方面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成百倍增长,另一方面城乡差距依然很大;一方面中国已是制造业大国,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还处在世界中低端,等等,不一而足。这样,我们就能更好领会党的十九大在提出“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重大政治论断时,为什么还要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即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该书还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解决新时代的新矛盾时,在实践中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重点阐发,分析了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要解决的时代课题、包含的主要内容、具有的历史地位等,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更好地用它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到哪里去:目标明确 信心倍增

  应当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大历史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讲明“到哪里去”的问题。该书用四讲浓墨重彩地重点阐发“到哪里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该书认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际上是讲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已经干了什么、正在干什么,还要干什么,或者是讲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从哪里来”“现在何处”“到哪里去”的问题。“站起来”,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自豪地向世界宣布的: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富起来”,是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发自内心的赞颂。“强起来”,则是今天全国各族人民对国家命运和前途最热切的期盼。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以让国家和民族“强起来”为己任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制定了一个宏伟的行动纲领,提出了两大历史使命:一是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从2020年到2050年“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该书认为,未来前进的道路已经开辟、目标非常明确,前景鼓舞人心。

  该书认为,历史告诉我们,道路关乎党的命运、国家前途、民族希望、人民幸福。毛泽东同志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出发,带领全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夺取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带领全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从“我是谁”“从哪里来”“现在何处”“到哪里去”的大历史观出发,要求全党要搞清楚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过去走过的道路和现实的状况,坚定不移地朝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责编:曹淼、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