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感悟别样的马克思

——读《爱与资本:马克思家事》

王鹏

2019年03月19日08:12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原标题:感悟别样的马克思

  路透社资深记者、编辑玛丽·加布里埃尔历经8年研究,写出了66万字的鸿篇巨制《爱与资本:马克思家事》,从书信这一独特的角度,解读和揭秘了马克思和他的家庭鲜为人知的故事。该书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国家书评奖、普利策新闻奖,受到西蒙·蒙蒂菲奥里等国际知名历史学家的好评和推崇。

  “家是一切人物的起点。”加布里埃尔在前言里道出写作本书的起因——让马克思从标签回归生活,从理论回归家庭。马克思改变了世界,但是,又是什么样的家庭塑造了马克思呢?她发现,无数关于马克思的著作中,没有一本聚焦于他的妻子燕妮和孩子们,以及对他们而言,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的恩格斯和琳蘅(与马克思一家共同生活了40年的女仆)。此前,虽然有关于燕妮等人的传记,“但没有一本完整地讲述她们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或者讲述她们的辛酸对马克思工作的影响,因此我想试一试。”为此,作者搜集了马克思一家人相互间以及他们与朋友们之间,在60多年里多达数千页的通信,还阅读了马克思一家更远一些的亲戚、朋友谈论他们的信件。通过一封封或情意绵绵、激情似火,或出人意料、悲喜交加,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信件,她“仿佛听到里面的人物正随着事件的展开在对话。我倾听他们每天的言语”。

  在书中,作者按照这些信件的时间先后顺序和同一时期不同信件,这一纵一横两个维度,生动地讲述了马克思和他的爱人、家人、战友之间传奇而丰富的故事。一桩桩感人至深的往事,一个个催人泪下的细节,像画面一样展现在我们面前:一家人牺牲了一切,为的是后来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而当时,这种思想仍主要存在于马克思的脑海里。可以说,正因为共同的信仰,以及对马克思的爱,马克思一家人才能患难与共、不离不弃,而这也是马克思之所以成为历史巨人的重要支撑力量。

  从这些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丈夫和妻子的故事:他们彼此深爱,即便经受失去四个孩子的痛苦,遭受贫困和疾病,被社会排斥,他们的爱依然热烈如火。正如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介绍词所写的那样,通过这些故事,揭示了马克思作为一个男人罕见而悲情的人性面,生动地描述了那个给予他勇气踏上伟大征程的女人。“燕妮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对马克思的爱,耐心地等待马克思完成他的杰作——《资本论》。”我们还看到了三个女儿的故事:她们崇拜父亲,即便自己失去了梦想,甚至失去了孩子,仍把父亲的伟大思想的前景当做信仰。马克思的大女儿小燕妮不仅成为马克思的私人秘书,而且兼任“第一国际”的秘书,并亲手抄写了“第一国际”成立宣言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文件。马克思逝世后,他的二女儿劳拉、小女儿爱琳娜与恩格斯一道完成了《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共同的革命事业,让这份父女之爱显得更加深沉。通过阅读这本书,相信读者会对马克思生命中的女人们多一份欣赏,“她们的勇气、力量和光辉已经被放置在阴影中太久了。没有她们,就不会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世界就不会是今天的模样。”

  此外,本书还通过对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发展的描述,发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矛盾的分析显然得到了应验”。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世界对资本主义制度绝对正确的信念开始动摇,“面对这样的混乱,马克思的著作显得极具预见性和说服力。在1851年资本主义刚刚发展时,他便已经预料到这样的结果。”我们知道,150多年前,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研究,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从而揭示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150多年来,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两次大的经济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至今还在持续。这两次大的经济危机,证实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发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也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总之,《爱与资本:马克思家事》一书集知识性和故事性于一体,无论是专业的马克思研究者、理论工作者,还是普通大众,都值得一读。(王鹏)

(责编:曹淼、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