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陈潭秋,你在一口乡音里

——瞻仰陈潭秋纪念馆的感悟

周新普

2019年03月22日08:18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陈潭秋,你在一口乡音里

  陈潭秋一八九六年元月四日诞生于湖北黄冈陈策楼村。祖父陈畴田是前清举人,以教书为生,父亲陈恭,辛勤劳作,薄治田产。母亲龚连馨,操持家务,家庭初称小康。陈潭秋兄弟八人,姐妹二人,他排行第七。因家大口阔,兄弟多人读书求学,生活负担加重,只得将田产变卖一空,濒于破产。
  陈潭秋纪念馆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镇,纪念馆是“陈潭秋故居公园”的一部分。纪念馆正门口,是一汪清水池塘。进门往左,是陈策楼,往右则是红色广场。广场的主体是用黄冈特有的红色砂石制作而成的大型浮雕,浮雕的主图案是党旗,党旗下面则是各个历史画面,展示了陈潭秋光辉战斗的一生。
  走进纪念馆,能看到:陈潭秋的家庭情况与青少年时代,1920年他和董必武、刘伯垂等7人,创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1921年7月他与董必武参加中共一大。他担任中共武汉地委、湖北地委主要负责人,发动与领导武汉的反帝爱国运动,组织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以及他出席中共五大、在共产国际工作、壮烈牺牲于天山脚下等情景。在纪念馆里,我一边缅怀,一边学习,被深深地感动,记忆最深刻的,要数“五个一”。
  回忆中共一大的第一篇纪念文章。1936年7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15周年,陈潭秋在莫斯科撰写了《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发表在1936年《共产国际》第七卷第4、5期合刊上。用一篇纪念文章来回忆中共一大,陈潭秋是第一人。学界普遍认为他的这篇回忆文章,记忆细腻,描述详尽,是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党史资料。并且由于他的回忆文章是在国际性刊物上发表的,所以其层次较高,影响力较大。
  一批学生与徒弟。陈潭秋的父亲教师出身,他子承父业,也成了教师,并教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生或徒弟,如张文秋、夏之栩、林祥谦、项英等。毛泽东的嫡孙毛新宇在《母亲邵华》一书中写道:“董必武教国文、历史。陈潭秋教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英语。这两位教师是驰名武汉的进步知识分子,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也是外婆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张文秋后来成为毛泽东的亲家。陈潭秋的学生夏之栩后来嫁给了赵世炎,学生袁震后来嫁给了吴晗,书写了她们人生的另一段传奇。
  一只耳朵与一个秘密。陈潭秋到苏区后,先任福建省委书记,后又转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粮食人民委员(部长)。现在珍藏苏区粮票的人都知道陈潭秋,因为粮票上面有陈潭秋的印章。在反“围剿”的斗争中,他筹足了军粮,保证了部队的正常供应。在坚持游击战中,他以战士之勇,持枪作战,火线负伤,只剩下一只左耳朵。1943年2月7日,陈潭秋被投入监狱,受尽各种酷刑“坐飞机”“坐坦克”“站火炭”“杠子夹”等,但是他始终坚贞不屈。9月27日,他和毛泽民、林基路被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于新疆。在个别书籍中,对此描述只用了4个字“秘密杀害”。所谓“秘密杀害”:一是敌人怕群众知道后“闹事”,选择在深夜将烈士杀害的;二是敌人怕烈士本人知道,强行蒙上头布后将烈士杀害的;三是敌人怕枪声惊动了群众,用绳子将烈士勒死的。因为敌人一直封锁消息,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代表们不知道陈潭秋已经牺牲了,依然选举他为中共中央委员,名列44位中央委员名单的第11位。“一只耳朵与一个秘密”,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撒热血,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要倍加珍惜。
  一首动人的歌。山河不会忘记你,大地不会忘记你,因为你曾在这里洒下一片深情。1993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为陈潭秋纪念馆题写了馆名。2009年9月,陈潭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陈潭秋纪念馆被湖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家乡的两位艺术家许晓武、胡耀武饱含深情地写下一首动人的歌《陈潭秋,你在一口乡音里》:“南湖的红船,铭记下了你的功绩;高唱的国歌,声声在把英灵慰藉……你是伟人曾经开天辟地,你是乡亲走不出塆下的惦记。老人在念叨你,孩子又问起你。陈策楼的陈潭秋,你在一口乡音里!”网上可以搜到这首歌,乐曲极其优美,非常好听!
  陈潭秋纪念馆距离我的老家不到4公里,小时候我无数次听说过陈潭秋的故事,因为“不懂事”,没进去看看;青少年时我无数次地阅读过家乡的乡土教材,无数次地看过陈策楼的“身影”,因为“升学考试紧张”,没有进去学习;长大以后,我无数次地从陈潭秋纪念馆旁边的火车站经过,因为“忙”,也没进去瞻仰。如今站在陈潭秋纪念馆的门口,看到翻新的陈策楼,翻新的故居,翻新的公园,我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两鬓如霜50多岁,才走进这红色的故居,首次瞻仰这红色的纪念馆,内心深处,不禁十分自责和惭愧。进而也就更加热爱和感谢党校,我是党校人,是党校使我有了党校人的神圣使命,是党校“引领”我走进这红色的故居纪念馆!
  走出纪念馆,信步登上陈策楼。放眼楼外,朝霞满天,生机勃勃。我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理解,对“雄关漫道真如铁”的诗意有了更新颖的感受,对党的历史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啊!

 

(责编:曹淼、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