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杨秀峰与临城抗日高小

梁银安

2019年03月28日08:1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杨秀峰与临城抗日高小

  1937年冬,日军攻占河北临城不久,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的亲自领导下,共产党八路军先后在临城县西部山区的官都、郝庄、孟家庄等村建立了抗日政府,领导发动群众组织起来抗击侵略。

  为培养有政治文化素养的抗战人才,遵照杨秀峰的指示,于1938年冬在临城县西部山区根据地孟家庄村,成立了“临城县抗日高级小学”,简称“临城抗高”。“抗高”在全县范围招生基础上,还面向县外招收一些进步学生。这些学生有来自根据地的,也有敌占区的,还有部分抗日政府干部的子弟。师生的生活费用由抗日政府供给。由于日军严密封锁,“抗高”各方面的条件都十分艰苦。没有课本,老师就自己动手自编教材,搜集有关资料参照加以整理,由学生刻纸油印成册;没有钢笔铅笔,学生们就把细树枝用刀削尖,蘸墨水当笔用;没有纸张,就用旧书旧账本反面写字做作业。开设的课程有语文、算术、政治、地理、历史、自然、体育、音乐等,政治课中突出了抗日形势、任务、目标、政策、宣传,特别列出了抗战的基本军事知识。

  由于日伪军不断向根据地“扫荡”袭扰,老师经常带着学生转移上课,“抗高”的桌凳、床铺、黑板、油印机等因怕敌人“扫荡”烧毁,实行坚壁清野,全部搬到深山元宝庵。学生在野外上课,身背书包,手拿板凳,膝盖当桌,树林当课堂。为解决生活困难,老师带领学生采树叶、挖野菜,开荒种粮,粮蔬混食,渡过生活难关。老师待遇低薄,同抗日政府人员一样实行供给制,每月发津贴3元(冀南币),食宿和学生在一起。师生相互砥砺,情同手足,学习本领的气氛十分活跃。

  1943年4月,抗日根据地形势有所好转,“抗高”又从元宝庵搬回孟家庄。杨秀峰在临城县魏家庄召开临城、赞皇、内丘、高邑四县敌占区士绅和知识分子会议,在开会期间,杨秀峰专门到“抗高”听课,召开了由师生员工和抗日村干部等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意见,了解教学困难,制定今后办学规划,充分肯定了“抗高”在艰苦环境中办学、培养抗日人才的优异成绩,鼓励师生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不懈办学,激励学生刻苦学政治、学军事、学本领,早日奔赴抗日前线。并从冀西民训处为学校增拨了一批相关物品。

  杨秀峰亲到“抗高”听课讲话,为“抗高”指明了方向,师生备受鼓舞。在抗日县政府的具体指导下,师生们除上课学习外,还紧跟抗日形势,到庙会集市及根据地村庄利用唱歌、演节目等形式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由于我军及各级抗日政府人才奇缺,部队和抗日政府常从“抗高”选拔学生入伍参军或到各级抗日政府工作,学校经常招收新生,1943年后,学生人数由原来的三四十人,发展到五六十人。

  “抗高”从1938年冬成立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结束,历时7年,有20多名知识分子分别担任校长和教师,有数百名学生参加了抗日工作,有的牺牲在抗日战场上,有一大批学生历经百战,成为省军级和地师县团级干部,他们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责编:曹淼、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