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富
2019年03月28日08:17 来源:人民政协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将中国战区划分成16个受降区,指定了各区受降主官,北平受降仪式由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主持,地点就设在中南海怀仁堂。孙连仲任命第十一战区副参谋长兼作战处长吕文贞为北平前进指挥所主任,军务处长刘本厚为参谋主任,前往北平与日军联络,洽谈筹划受降仪式。9月9日,吕文贞飞往北平,并于三天后召见日方代表高桥坦,宣布受降具体事项。
当时,负责天津地区受降的国民党第94军还远在广西。蒋介石与盟军顾问魏德迈协商,由驻冲绳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三军团从塘沽登陆,代表中国政府接受天津日军的投降。10月6日上午,在天津举行受降仪式,由美军第三军团司令洛基中将主持。吕文贞参加了受降仪式,并被当时的情景所感染。
10月7日,吕文贞回到北平,急忙找到刘本厚说:原定中南海怀仁堂室内受降的计划取消,我们也应该公开受降。于是二人驾车直奔故宫。吕文贞原想在午门受降,可是到现场一看,门上地方太小,于是他们又向宫内走去,边走边看边选择。到了太和殿,吕文贞眼睛一亮:好大的广场,能容纳几十万人。他登上玉墀,太和殿前的空间也很大。回头向广场一望,下边也可以望到上边。于是二人就商定在太和殿受降,让更多的民众分享胜利的喜悦。
吕文贞构思了北平的受降规模和程序,并向刘本厚作了具体介绍,安排其负责布置现场。这时离受降日仅有3天时间了。刘本厚按照要求,带领几名参谋加班加点,在两天之内,将受降现场和程序全部准备好。
1945年10月10日,秋高气爽,艳阳高照。大约有20万民众聚集在太和殿前广场上。
在国民党第92军军长侯镜如的率领下,官兵们列队于太和殿的广场上。上午10点10分整,煤山(景山)上汽笛长鸣,太和殿前受降仪式开始。司仪隋永礼上校高呼:“引导日本投降代表入场!”命令传出后,全场立时肃静。日本投降代表、平津地区日本官兵善后联络部长根本博,携同参谋长高桥坦及该部高级军官21人,由太和门外下车,步行入场,在礼台前,排列一行,向主官敬礼后,退后恭立待命。此时,台下民众欢呼雀跃,情绪亢奋,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军乐队凯歌高奏,礼炮齐鸣,全体肃立,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将士默哀。日本投降代表个个低头躬身,向中国人民谢罪,根本博在投降书上签字盖章,并向孙连仲行鞠躬礼,双手捧着战刀放在受降桌上。遭受日军八年蹂躏的北平市民终于扬眉吐气了,他们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振臂高呼:“中国万岁!”“胜利万岁!”欢声雷动,响彻云霄。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