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津蓉 胥加洲
2019年04月19日08:02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图为中共苏中二分区委《人民报》印刷厂旧址收藏的印刷机。
在江苏省建湖县恒济镇建河村谢家庄的中共苏中二分区委《人民报》印刷厂旧址,陈列馆中间摆放着一台旧式印刷机。凝视这台印刷机,思绪仿佛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解放区,因形势所迫,中共苏中二分区委主办的《人民报》及其印刷厂奉命精简、转移,一部分人员随大军北撤山东,一部分则转移到原抗日敌后根据地——谢家庄。同年冬天,部分办报人员几经辗转,来到了五分区,进了谢家庄。这里原是我党在盐阜区开辟较早的老根据地之一,加之地处射阳湖畔,芦荡广袤,与县城相距较远,位置相对隐蔽。人民报社及其印刷厂就在这个小村庄里,度过了最为艰苦的时期。
1947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对苏中地区进行“三月会剿”,6月又集中兵力深入我五分区中心地带进行“清剿”,致使苏北通榆公路以西的广大地区交通顿时阻绝。原在建阳瓦瓷庄的《苏北日报》(《盐阜大众报》前身)被迫转移,这一带只剩下《人民报》在坚持出报。就在谢家庄这个小村庄的掩护下,《人民报》向广大群众及时报道了“鲁南大捷”“鲁西大捷”“溱潼莫家堡之战”等重大新闻,极大地鼓舞了我二、五分区乃至整个苏皖边区军民的革命斗志,也使敌人看了为之丧胆。
当地群众习惯把《人民报》的印刷厂称为“新四军苏中印刷所”。因为当时《人民报》的所有工作人员,从主编到厂里工人,个个都穿着新四军的军装,还因为他们本来隶属于新四军一师政治部。
报社的同志在游击办报、隐蔽办报的过程中,与建河村的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为了保卫报社的安全,村里民兵与厂里纠察队员一道站岗放哨;儿童团的孩子们则轮流爬到村口的大树上瞭望。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报社便立刻转移,村民们也都全力以赴地帮着把机器和纸张隐藏起来,决不让报社有一丁点儿的损失。形势危急时,人们就把机器搬到船上,再把船开到荡心去办报印报。
有一次敌人下乡“进剿”,把村头、河口的路都封住了,报社只好在芦荡深处坚持了一个多星期,虽说按时出齐了三期报纸,但报社同志的生活给养却成了村民们最为关心的大事。老村长谢立祥带着几名农救会员,从邻村找到几屉糕饼之类的熟食,佯装下荡割柴草,用船悄悄地送到荡心去,才使报社同志没有断粮。编报印报是这般艰难,而报纸的传递更是难上加难。
老村长谢立祥在村里组织了一批身体结实、思想过硬、水性好的汉子,两人一组,轮流担当起运报的重任。他们先把报纸打成捆,藏在柴草或稻草中间,再用小荡船送到三四里外的荡南去。在荡南的宝应县鲁垛乡的陶家林有一处分发点,报纸就经由那里再向各地传递。在谢家庄,三分之一以上的农家都有人承担过运报任务。
报社记者每天要走很远的路,几天就跑破一双鞋,村妇救会就发动妇女为他们做鞋。报社里有三位女青年,都是从南方大城市来的,也想学着做,村里的谢晋懿、谢晋玉两位姑娘就手把手地教会了她们。她们当中有一位来自上海的高个子姑娘,为了学做鞋,竟要把自己一件半新的衬衫剪了做“铺衬”。谢晋懿的母亲见状,一把拦住了她,又让几位妇女从家里取来许多零碎布头,让她拿去做鞋底。上海姑娘过意不去,便把那件衬衫送给了当地村民。
那时的报社,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宣传队。报社的同志支持当地村民与封建势力作斗争,帮助军烈属和困难户突击抢收抢种,还辅导妇女识字,教唱新歌曲……每逢春节,他们就编排曲艺、歌舞等小节目,和村民们一同登台演出。至今村里一些老人还记得有几句歌词是这样唱的:“‘游击办报’难不难?再难也要顶着干!新闻子弹惊敌胆,人民大众乐翻天!”
报社同志与建河村群众情深义重,所以当1948年形势好转,报社需要回迁到二分区高(邮)、宝(应)、兴(化)一带时,大家都依依不舍,掉下了惜别的泪水。
2002年,建湖县恒济镇在原地重建“新四军苏中印刷所”,2009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评为建湖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被评为盐城市党史教育基地。
(何津蓉 胥加洲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纪委监委)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