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原
2019年04月23日08:1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华魂》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请勿转载)
1927年的秋收起义,毛泽东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任总指挥。部队向井冈山转移途中,遭敌伏击,为掩护毛泽东和部队突围,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在千年盐都的四川自贡,我就是从小听着英雄的故事成长的。
少年立志 报效国家
卢德铭(1905-1927),字邦鼎,号又新,生于1905年6月9日,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仲权镇(现自流井区仲权镇)竹元村狮子湾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实现了他的人生追求,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卢德铭烈士旧居是一正两横的小青瓦川南民居,坐东向西。他在家乡读了7年私塾,1919年考进了离家70华里的白花高等小学堂,学堂设在宜宾叙府白花场的新文庙内。卢德铭天资聪慧,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品德在当地传为佳话。
1921年卢德铭高小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成都公学。卢德铭在成都公学读书期间,正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课外,他认真研读《共产主义ABC》、《中国青年》、《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追求革命真理。有一次,同窗好友熊瑞文借到了一本英汉对照的精装本《马克思传》,卢德铭知道后,立即拿来关门苦读,读了三个晚上才读完,还写了读书笔记。卢德铭在课外还阅读了《左传》、《国语》、《汉书》、《史记》等古典书籍。并且对《曹刿论战》、《项羽本纪》、《陈涉世家》、《孙子吴起列传》等有关战争韬略的文章注释圈点,对《孙子》兵法一书,还有一些注解和三言两语的心得。
1924年初,卢德铭决心投考黄埔军校。但卢德铭的父母受到“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旧观念影响,不愿意让儿子上军校,舍不得他远离亲人。卢德铭尽力开导亲人。从母亲被绑票、父亲经营盐业之艰辛说起,谈到如今军阀当道、列强横行、民不聊生,最后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立志从军,报效国家。卢德铭晓之以理的肺腑之言,说得父母点头同意。后来他父亲卢安炳常对子孙后代说:“老幺有见识,有抱负,有出息!”
卢德铭怕父母爱子心切,思想有反复,他又拜托父亲的好友李铭忠做他父亲的工作。李铭忠在乡里德高望重,经过李铭忠的相劝,卢安炳更加支持卢德铭报考黄埔军校。
1924年春节后,卢德铭从双石铺狮子湾老家出发,到宜宾与同学刘丕绩、刘文波一起,乘船顺江而下到重庆找到李筱亭先生,拿了到黄埔军校的介绍信函,到达广州。卢德铭经孙中山先生的亲自面试,1924年8月,光荣考入了黄埔军校2期。卢德铭在2期步兵队伍里,各方面表现都十分出色,因此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员。1925年9月6日军校第2期毕业后,被留校任政治部组织科科员。正如中央军委聂荣臻副主席办公室1977年12月30日的信函所说:“据聂荣臻同志回忆,卢德铭同志在黄埔军校时,就是共产党员,表现比较好,这是肯定的。”
北伐战争 展露才华
1925年11月,党中央派周恩来组建了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虽然名义上隶属第4军,但是干部的调动、任命和人员的补充,都由中国共产党独立负责。叶挺任团长,连以上干部都是共产党员。成立之初就有20多名党员。卢德铭任独立团2营4连连长,驻防广东西江、高要县一带,反击地主武装,帮助开展农民运动。
1926年5月,叶挺率领的独立团作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先头部队,出兵湖南,开始与北洋军阀吴佩孚部作战。独立团在叶挺的指挥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6月2日在攻占攸县的战斗中,卢德铭虽然没有得到上级的命令,但他主动掌握战机,率领全连乘胜追击敌人。对这种作战的机动灵活性,叶挺同志称赞不已,他常说:“战功是大家努力得来的,我们的每次战斗,都是得力于你们。比如攸县的占领,就是第4连连长卢德铭在指挥我,而不是我在指挥他。”这是对卢德铭极高的赞誉。之后,在攻克醴陵、平江的战斗中,卢德铭带领4连绕到敌人背后,向敌人薄弱环节袭击,对敌造成夹攻之势,使守敌大部被歼。特别是攻打天险汀泗桥和贺胜桥的关键战役中,卢德铭身先士卒,英勇善战,指挥果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此升任为第2营营长。不久又调任第1营营长,由于独立团长驱直入,所向无敌,威名远扬,故有“铁军”之美誉。而卢德铭因屡建战功,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个优秀军事指挥员。
独立团攻下武昌后,在洪山建立烈士墓。墓碑上要刻写:“无产阶级的牺牲者”8个字和191个烈士的姓名。当时,第3营的营长张伯簧等以国共合作为理由,强烈反对。卢德铭坚决支持叶挺等人的意见,主张碑上应写上“无产阶级的牺牲者”。他说:“我们的队伍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不少成员就是劳苦大众,即使不是劳苦大众,也是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而献身的,牺牲者本身就是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在碑上刻‘无产阶级的牺牲者’,就是要把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战士的无比英勇昭示于国人面前,就是要把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大旗,在气势雄伟的洪山上高高地竖立起来!反对写这8个字,是不符合事实,是违背无产阶级利益的。”经他这么一解释,大家终于同意了。最后报经上级批准,将“无产阶级的牺牲者”刻上了烈士的墓碑。1927年3月,独立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25师73团,卢德铭继许继慎任团参谋长,驻地在武昌南湖。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第4集团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在武昌成立警卫团,党中央军委根据叶挺的建议,决定帮助张发奎组建总指挥部警卫团,派卢德铭任团长,指导员辛焕文、参谋长韩浚、团副余洒度(兼营长)、范树德(兼辎重队长),均为共产党员。营、连、排干部有三分之一是共产党员,卢德铭调到警卫团时,军委聂荣臻向他们作了指示,要求他们掌握好这支部队。警卫团和总指挥部同时驻在武昌国民政府(旧督署)院内。
服从指挥 听党召唤
在蒋介石背叛革命,千百万革命者惨遭屠杀的时候,中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同志于1927年8月1日举行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1日夜1点过,警卫团几乎是同时接到两封电报。一封是南昌起义的同志发来的,号召速往南昌参加起义;另一封是张发奎从九江发来的,电令警卫团星夜出发到九江待命。团参谋长韩浚接到后感到事关重大,急去拍团长卢德铭的房门。卢德铭看了电报,忙把团指导员辛焕文找来,3人一起商量决定响应南昌起义,与叶挺率领的24师会合。重点研究行军的路线。如果坐船到九江,再去南昌,张发奎在九江,那很危险。如果徒步去南昌,那时间又太长。最后卢德铭指着地图说:“我们利用张发奎的调令先坐船东下到黄颡口(即今黄石市)起岸,经窦家坡,再取道去南昌。”
8月2日黄昏时分,卢德铭率领警卫团和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的人员,从武汉起锚出发。船行一夜到湖北省黄颡口,从黄颡口吴王庙上岸,日夜兼程,向南昌前进。卢德铭运筹帷幄,决定途中登陆向南昌搜索前进,避免了到九江缴械的危险,为参加秋收起义保住了整整一个团的兵力和武器装备,这是他对革命作出的一次关键性突出贡献。
8月9日部队到达奉新县城,这时才得知南昌起义的部队,早已向南转移。追赶不及,卢德铭不得不放弃与起义大军会合的意图,经过与辛焕文、韩浚研究,决定改变原来的行军路线。与此同时,湖南省委负责人夏曦派人来说:南昌起义部队战事多,伤亡大,像卢德铭等从广州开始北伐以来有作战经验的人不多。两次催促卢德铭、辛焕文、韩浚三人离开警卫团,火速赶往南昌起义部队指挥作战。在离开之前,他们作了安排并由卢德铭宣布:这支部队由余洒度(原警卫团团副兼1营营长)指挥,到湘鄂赣边界,找一个较安全的地方修水休整待命,以求召唤。卢德铭还召集大家讲道:“我们走是为革命而走,是服从革命的需要。大家一定要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保存好这支队伍,只能壮大,不能削弱,这是革命的基础力量,要时刻听从党的召唤。”
10日,余洒度率警卫团离开奉新,赶往湘、鄂、赣三省交界的三不管地区修水县城。中途又与余贲民率领的平江工农义勇队相遇,便相约同行,于12日到达修水休整。8月20日,苏先骏率领的浏阳工农义勇队到达铜鼓,便与余洒度、余贲民取得联系。3支部队在修水的山口召开会议。商议统一之事,认为军事统一不可缓,决议将警卫团改为第1团,浏阳苏先骏部改为第3团,余贲民部即分补两团。为了不暴露目标,改用江西省防军暂编第1师名义,余洒度任师长、余贲民任副师长,钟文璋任师参谋长兼第1团团长,苏先骏任第3团团长。8月底,由叶重开、罗荣桓等率领的湖北通城、崇阳农民自卫军100多人,转移到修水,编为师部特务连。部队历尽千辛万苦,转战来到修水。部队在县城设了招募处,扩充队伍,许多在白色恐怖下无处藏身的党员和革命群众,纷纷入伍,为党保存了革命力量。卢德铭、辛焕文、韩浚3人乔装打扮,从奉新离开警卫团后,冒着沿途盘查的风险,穿过白色恐怖笼罩的城乡,到了长沙。次日搭火车去武汉找到党的组织。经湖北省委研究,决定让卢德铭、辛焕文、韩浚3人返回原部队参加秋收起义,卢德铭任这支部队总指挥,同时还派给他们6名年轻的军事干部,给了他们3000银元作为经费。在农协干部的帮助护送下,卢德铭等越过重重封锁盘查,平安地返回修水驻地。
解救3团 英勇牺牲
卢德铭回到修水,完全出乎于同志们的意料之外,整个部队精神振奋,一片欢腾。警卫团为了迎接秋收起义,赶制出百面绣有镰刀斧头的工农革命军军旗和大量的红袖章,营地里唱响了“红色领带系在颈,为革命敢死不顾生”等歌曲。
在卢德铭从武汉返回修水期间,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按照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积极地发动和组织秋收起义。在萍乡张家湾召开的军事会议上,确定了起义的军事行动、部队编制和进军路线。决定以江西省防军暂编第1师为基础,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其建制不变,警卫团仍为第1团。毛泽东为党的前敌委员会书记,总指挥卢德铭,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
9月9日,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爆发了!卢德铭率领起义部队第1团(即原警卫团)从修水西门出发,经杭口、马坳,到渣津一带宿营。
10日,第1团攻下朱溪厂,随即越过修水平江边界,又打下了平江的龙门厂。那天正是中秋佳节,圆月当空,部队在初战告捷的胜利中欢度佳节。
11日,正当第1团路过金坪,攻打长寿街时,遭遇了从平江赶来的敌1个团援兵和混入起义军的邱国轩叛军的伏击。这时第1团腹背受敌,部队跟敌人激战几个小时,不少战士英勇牺牲。
14日,毛委员在浏阳上坪召开第3团干部会议,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通知秋收起义军3个团到浏阳文家市会师。卢德铭率领第1团向浏阳转移途中,就接到了毛委员的通知,但余洒度不愿意去文家市。而卢德铭认为,既然是中共前敌委书记毛泽东同志决定的,就该听从,就该执行。于是,他不顾余洒度的劝阻,立即带领第1团指战员赶往文家市会师。
19日,各路起义大军会师文家市。晚上,毛泽东在里仁学校一间教室里,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部队的进军方向。在这次我军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决策会议上,毛委员指着放在桌上的一张地图说:“这里像眉毛一样的地方,是罗霄山脉的中段,适宜作我们的落脚点、根据地。”在讲到根据地和武装斗争的关系时,毛泽东风趣地打了一个比喻说:“革命要有根据地,就好像人要有屁股。人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定然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软了,就会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据地,才能够有地方休整,恢复气力,补充力量,扩大发展,走向最后胜利。”卢德铭坚决地站在毛泽东一边,支持毛委员“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的正确主张。但余洒度竭力反对,顽固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意见,幻想在大城市速胜。卢德铭发表意见说:“毛委员的意见,我完全赞成。这是个英明的决策。现在敌人集中兵力来打我们,我们则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如果我们再去打长沙,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向井冈山进军,是一个伟大的战略撤退,有光明的前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保存和壮大革命力量,向反动派开展更有力的进攻。”由于卢德铭是总指挥,有决策权力,并且他在部队中有很高的威信,在卢德铭投了赞成票后,大多数人纷纷举手赞同。卢德铭积极支持毛委员上井冈山,对统一会议的思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会议最后通过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表现出卢德铭的卓识远见。
20日清晨,红日东升,霞光万道,第1、2、3团聚集在里仁学校操场上。这时毛委员在总指挥卢德铭的陪同下,来到了会师台前,动员起义部队向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进军。即日就从文家市到达江西西部边界的桐木镇。
9月23日,天还没大亮,部队刚从芦溪宿营地沿着芦溪河,走徐家山、斜陡头,爬坡上山进入山口岩,向莲花进发。此次毛泽东随前卫行动,卢德铭、余洒度随师部居中,后卫为苏先骏第3团。先头部队已通过了,但后续部队第3团还在山口岩和白泥岭之间的低凹处。江西军阀朱培德和省第4保安团从萍乡赶来,尾随追击。这时第3团中了敌人的埋伏,遭到突然袭击,部队仓促应战,苏先骏掌握不住自己的部队,又误认敌军为自己部队,造成了重大损失。卢德铭听到后面枪声激烈,为了掩护后续部队进入山口岩,上罗霄山,也为了毛泽东的安全,他不顾劝阻,带领一个连的兵力回来阻击敌人,掩护部队转移。经过一场激烈的恶战,部队突破了重围,但在这次战斗中,卢德铭不幸中弹英勇牺牲,时约上午8点钟。战斗结束后,遗体由当地农民周仁榜掩埋在他家屋后的小土坎茶树下。
对卢德铭极为赏识的毛泽东,听到卢德铭牺牲的噩耗时,悲痛欲绝,痛惜喊道:“还我卢德铭!还我总指挥!”卢德铭为跟随毛泽东进军井冈山,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其时他才22岁。
铭刻英雄 永世纪念
1987年9月,江西省萍乡市人民政府在卢德铭牺牲地芦溪区上埠镇山口岩,隆重举行了改建卢德铭烈士纪念碑揭幕仪式,江西省委、省政府领导出席。特别专程邀请了自贡市委、市委办公厅、市民政局领导共3人前去赴会,敬献了“盐都好儿女,热血洒芦溪”的汉白玉匾。在纪念碑旁兴建了卢德铭烈士事迹陈列馆,现已改建为卢德铭烈士陵园, 逢清明祭日,数以万计的人们前去悼念。
1986年10月,卢德铭烈士家乡的人民,在仲权镇政府机关大院内修建了卢德铭、李仲权烈士纪念碑。1988年新建成的自贡市烈士陵园,中央矗立着卢德铭年轻英俊的戎装半身塑像,园内的自贡市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介绍的第一位烈士就是卢德铭。1994年2月,自贡第33中学命名为“自贡市德铭中学”。9月28日,“德铭中学命名暨卢德铭塑像揭幕仪式”在该校隆重举行。1996年9月,德铭中学被市政府命名为首批“自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来源:《中华魂》2019年第4期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