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尽力打破一切困难

——王传馥写给父母的信

汤雄 杨凯

2019年04月26日08:18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原标题:尽力打破一切困难

  王传馥(1920年—1942年),出生于江苏苏州吴县甪直镇(今属苏州市吴中区)。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底赴山西临汾八路军办事处学兵队学习。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爸、妈:

  大场失守后,东战场再也不能乐观了,敌军抵苏的消息传到我耳中,我只得向上帝祝福全家的安全。日军攻吴兴,菱湖也不成安全之区了,我想或者会搬到安徽,我也希望搬到安徽。

  我是为了读书而离爸妈到上海来的,可是到现在读书也不成了,上海的环境也可想而知,我感到自己太无用,不能救国也不能助家,在现在的中国是不容许这样的。

  我现在立志到陕北,我相信那里能够造就我,报效国家。时间不允许我得到爸妈的允许而行,但我想是不需要的,一定允许我的,我深感长者之爱,但命运不允许我侍奉左右了,我是要远离爸妈了,也许将来还有见面的机会,爸妈不必伤心,我以爸妈之爱来爱大众,爸妈是喜欢的,我下最大的决心达到目的,尽力打破一切困难。

  敬祝

  安康

  再祝

  我们得到最后胜利

  传馥赴陕前

  王传馥从小生长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父亲王德鸾是银钱业(银行)职工,抗战前因为受聘于苏州钱庄任襄理,所以全家都居住在苏州。王传馥排行第二,是家里的长子,小时候在苏州读书,毕业后,就来到上海读书。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到许多革命书籍、进步报刊,还经常和表兄汪绍增一起开展讨论,为他未来的革命之路开启了思想的大门。

  1937年,卢沟桥事变点燃了全面抗战的烈火,时年不到18岁的王传馥奔赴延安参加革命,这封信是他参加革命前写给父母的。王传馥先后在临汾八路军办事处学兵队、临汾刘村学兵队集训,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基础理论、中国革命问题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

  1938年春,王传馥和其他几十名结业学员被分派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如愿以偿的他怀着喜悦兴奋的心情,写信给弟弟们说:“我以前想走的路,现在真的走上了……你们羡慕我走的路,让我给你们一个忠告吧,你们不要让青春慢慢逝去,我们要好好自立起来,摆脱那些平凡的鸟笼里的生活。”在王传馥的影响下,他的父母又把六子王传洪送进了新四军队伍。

  王传馥先后在新四军三支队教导队和五团担任政治教员、政治指导员和宣教股长,扎实的文化基础与充沛的工作热情,使他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对敌斗争更加机智勇敢。

  在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中,新四军有4500多人被国民党捕获,其中排以上干部有近700人,被关押在江西上饶集中营。王传馥也在突围中不幸被俘,先后被囚于多个监狱。在狱中,他坚守革命气节,与敌顽强斗争,成为敌人的“重点监视者”。

  1942年,王传馥被转押茅家岭监狱。

  茅家岭监狱作为上饶集中营的“禁闭室”,戒备相当森严。这里专门囚禁“顽固分子”,被称为“狱中之狱”,关在这里的人,随时都有被拉出去处死的可能。

  国民党军警宪特对这批“顽固分子”实施政治上的诱骗、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惨无人道。但是,这批“顽固分子”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想方设法从外面弄来进步书籍,拆开了在狱中秘密传阅。王传馥和战友钟袁平一起,冒着生命危险,编写了《中国革命百年史表》,提供给战友们学习。

  在监狱秘密党支部的领导下,王传馥、李胜等五名同志组成暴动委员会,决定采用秘密方式进行串联和思想发动,组织26人生死与共、冲出牢笼。

  当时,茅家岭监狱对“顽固分子”的基本生活供应也越来越苛刻:本来一天两顿、每顿两小碗的粗饭,后来竟减去了一半,原来漂着几片咸菜的汤也不见了,同志们过着非人的生活。为了尽可能地保存体力与敌斗争,王传馥设法通过狱卒,变卖了母亲在皖南事变前托人从上海带给他的毛线衣,然后用这钱换来黄豆、青菜等食物,帮助大家增加营养、恢复体能。

  1942年5月25日下午,王传馥以找监狱管理员汇报想法为由,摸清了监狱管理力量薄弱的大概时间,同志们一致认为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举行暴动。暴动前,他们提出了“第一秒钟武器落在谁的手里谁就胜利”的行动口号,制定了冲出后向东南方向前进,去福建崇安一带投奔曾镜冰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行动路线。

  茅家岭暴动发生后,敌人恼羞成怒,搜索队抓到了受伤的王传馥和钟袁平。在茅家岭监狱刑讯室里,敌人把两人整整吊打了三天三夜,极尽酷刑逼供。钟袁平被吊打到第三天时,不幸身亡;王传馥在酷刑下同样体无完肤,但他始终坚贞不屈、闭口不言,最后惨遭敌人活埋。

  参与茅家岭暴动的26人中,有18人安全脱险、2人牺牲、6人去向不明。后来,脱险的18人历经千辛万苦,辗转龙泉、宁波、上海、无锡等地,回到苏南根据地。

  新中国成立后,茅家岭暴动的幸存者之一、时任东海舰队司令陶勇秘书的汪振华,用了几年时间辗转找到了王传馥的父母。听闻爱子已经牺牲,王传馥的父亲悲痛至极,扶病执笔,在宣纸上记述了儿子的一生,其中写道:回溯往事,凡有血肉,宁不伤心?然求仁得仁,传馥无憾焉。路阻音隔,此八年中家人无不相望。上海解放,正谓相见有日,然事与愿违,竟成永别。伤哉!乃述始末,以志永念。

  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亡的厄运留给自己。来自江南水乡的一介儒生王传馥,用他殷红的鲜血与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舍生取义、奔赴国难的爱国之歌。

  (汤雄 杨凯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纪委监委)

(责编:曹淼、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