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石崖上的红色标语

蒲江涛

2019年05月31日08:15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原标题:石崖上的红色标语

1933年3月,刘瑞龙刚任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部长,他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发动群众积极投入到火热的斗争中来,搞好党的宣传工作,巩固工农政权。他在周边调查时,发现通江、南江、巴中山高林密石多,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经过一个多月的考量,他终于想出了办法。

一天黄昏,刘瑞龙站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所在地——通江县城文庙门口,指着对岸的石壁对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张琴秋说:“你看对岸石壁那么大,是不是可以利用一下?”“你有啥点子?”张琴秋好奇地问。“把我们党和部队的宣传标语刻在石壁上,不就是击溃敌军心理防线最好的武器吗?”刘瑞龙耐心地解释说,一条振奋人心的标语,一句鼓舞士气的口号,胜似千军万马,赛过百万雄兵,杀伤力无穷。张琴秋一听连说:“这个金点子好!这个金点子好!”两人随即把想法汇报给了根据地其他领导,大家表示支持。

当天晚上,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总政委陈昌浩等人都在指挥部,部队里二十多名“秀才”“石匠”也被召集到场。刘瑞龙首先告诉大家:“今晚找你们来,就是成立书写队和錾字队。”他的话音刚落,下面的同志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成立书写队和錾字队究竟有什么用。此时,刘瑞龙揭开了谜底:“你们中间有的会写字,有的会打石头。你们的任务就是把党的革命纲领,红军的宗旨和纪律等錾刻到石头上,‘烙到’劳苦大众的脑子里,‘插进’敌人的心窝子。”大家一听,立刻欢呼起来。随后,徐向前摆手示意大家安静,又给大家提了几点要求,意思是标语和口号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大家纷纷站起来表决心,一定要让川陕苏区的石头“开口”攻心。

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书写队和錾字队的同志们纷纷奔赴川陕苏区各地,他们在群山之巅、道路两旁、关隘渡口、街道周围等地方,把党和部队的宣传标语口号和文献錾刻在石崖、石墙、石柱、石板壁上,很快激发出广大军民的战斗热情,让敌人看了心惊胆战。

1934年3月的一天,刘瑞龙下去指导工作,正好路过沙溪乡(后改为沙溪镇)景家源村的大石崖。他看到錾字队的同志们站在吊着的箩筐里,腰上系着粗绳,正“叮叮当当”刻着“国民”两个字。

“这块石壁上刻的啥标语啊?”刘瑞龙面带微笑问大家。“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有人大声说。“嗯,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国民党是……等一下!这条标语字数太多,读起来不上口,没气势,缺乏冲击力。”刘瑞龙沉吟片刻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对大家说:“干脆改为‘赤化全川’嘛!既简洁,又醒目,还好记,对敌人也是一种震慑。”大家一听纷纷竖起大拇指,暂时停下此处的錾刻工作。

回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刘瑞龙一直在考虑,如何把“赤化全川”这个口号叫响叫亮。过了两天,有人向他举荐说,巴中县恩阳乡一个姓张的小学教员书法深得名家真传,字体遒劲有力。刘瑞龙听罢马上赶到恩阳,拜请张教员献墨送字。张教员被刘瑞龙的真诚打动了,他泼墨写下了“赤化全川”四个大字。刘瑞龙拿到标语,如获至宝,连夜赶回通江交给錾字队。

錾字队的同志们再次回到景家源村。他们坐到箩筐里,悬至石崖上,披星戴月,历时两个月时间,“赤化全川”四个大字终于錾刻而成,傲然雄踞大石崖上。为了防止敌人搞破坏,他们把每一个字的笔划都刻得很深,深到可以卧下一个人;每个字都用石灰涂成白色,三四十里开外一望,非常醒目。

1935年3月,红军队伍陆续离开通江,北上长征。景家源村的豪绅地主阎升平、阎际风等人,以一石二斗小麦为赏,命令甲长阎成文带人将“赤化全川”标语铲除。当地群众得知消息后,提前组织人手,连夜搭架爬上大石崖,用稻草灰调的米汤,将标语填平,最后谎称已把标语铲除,才使这幅红军石刻标语保存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将大石崖改名为红云崖,把笔划中的泥浆炭灰清理,“赤化全川”四个大字再次映入眼帘。

今天,“赤化全川”这一幅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连同遍布通江境内城乡的1700多幅红军石刻标语一道袒露在赤色大地上,恰似一座露天博物馆,见证了当年红军抱定革命必胜信念,发扬“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精神,在此浴血奋斗的印记,成为一道红色风景。

(蒲江涛 作者单位:四川省通江县纪委监委)

(责编:任一林、曹淼)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