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长征路上的“哑巴”:军史特例,无名英雄

陈宇

2019年06月17日08:22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长征路上的“哑巴”:军史特例,无名英雄

  长征时期,中共中央机关警卫部队中央警卫团,有一位特殊的红军战士,谁也不知道他的身世,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更无人知晓他的出生年月……
  大家只知道他是个聋哑人,在他的档案中姓名一栏填写的也是“哑巴”。战友们都知道,他是一位在平凡岗位上甘于为革命事业奉献一生的英雄。
  大渡河畔参加红军。1935年五六月间,红军长征到达四川大渡河谷。由于不熟悉当地道路,作战任务紧急,急需找个带路的向导。红军侦察员四处寻找时,政治保卫大队的战士肖士杰发现了一个站在路旁并不躲闪的壮年汉子,因为不管问什么他都不作应答,好像只会“噢噢”地叫。红军指战员认为此人是在装聋作哑,怀疑他是敌人乔装的探子在刺探军情。考虑到中央领导人的安全和担心暴露部队的行动,红军指战员索性把这个人带回部队控制了起来,并让他随部队走了一段路程。
  经过两天的观察和考验,红军指战员发现此人的确又聋又哑,不是敌特奸细。于是决定让他离开部队,返回家乡。然而,此人却坚决不离开,坚决要跟着红军,并且主动帮助部队干重活累活。红军指战员多次劝说,此人大发脾气,他比划着告诉红军指战员:红军好,不想回去,想跟着红军一起走。
  红军指战员也观察到,此人虽然是个聋哑人,但懂得善恶,特别是勤劳能干,不怕苦,具备了参加红军的基本觉悟和条件。红军在长征途中减员严重,也需要人员补充。再说这位聋哑人已经离开家乡一二百里了,并且不知道回家的路,更没有办法送他回去。于是,经领导批准,决定把这位聋哑人留下来,分配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背行军锅、担炊具。
  这位聋哑人就这样走向了长征之路,成为一名红军战士,并跟着红军开始走上革命道路。这样一位在平常社会极为普通、甚至在人群中被边缘化了的人,汇入了红军队伍的滚滚洪流,从此开始了再也不同于往日砍柴或背货的生活。
  战斗工作在中共中央首长身边。政治保卫大队,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在长征路上的贴身警卫部队,负责保卫全党和全军的“头脑”,因此被称为“钢头盔”部队。这支部队从一组建就主要担负着保卫中共中央首长的重大任务。1928年5月,井冈山会师后合编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为保证军部和首长的安全,组建了军部特务连。1930年8月,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成立,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委、总前委书记。特务连改称总前委特务连。10月,该连扩编为特务队。12月,又改称特务大队。1931年6月,改称国家政治保卫大队,隶属国家政治保卫处(后改为政治保卫局)领导。1934年7月,扩编为政治保卫团。10月,随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纵队踏上长征路。1935年2月“扎西整编”,政治保卫团缩编为政治保卫大队,下辖3个队。大队长是时年还不满20岁的吴烈,他后来多年都是这位聋哑红军战士的直接领导。
  这位聋哑的红军战士聪明能干,喂马、烧火、做饭样样都行,他一加入红军队伍,领导就安排他到中央警备团炊事班工作。由此又机缘巧合地成为保卫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领导人的贴身警卫部队炊事班的一名挑夫,刚入伍就战斗、工作、生活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身边。这位特殊战士由此也成为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聋哑人参军的特例。
  肩负100多斤的重担,爬雪山、过草地。聋哑人刚加入红军队伍不久,便迎来了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行军。雪山草地之高寒地区,对于来自南方的红军指战员来说是身体上的极大考验,然而对生长在此地的聋哑人来说,困难就小得多了。正是这种机遇,使正当壮年的聋哑人初展其吃苦耐劳的能力和潜力,战友们很快对他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彻底打消了原来的顾虑,也使他很快就融入革命大家庭中。
  红军来到夹金山下,在缺衣少食、不可能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开始翻越“连鸟儿也难以飞过”的大雪山。这位聋哑战士身着破烂的单衣,满是血泡的脚上缠着干树皮,艰难地跟着部队行军。山顶空气稀薄,雪光刺眼。行军中最艰苦的是挑夫和炊事员,沉重的大铁锅压在他们身上,他们的心脏和肺部承受着比别人更大的压力。山陡路滑,每走一步,都有可能滑倒。
  在半山腰,背行军锅的战士小李眼看着就要被狂风吹倒了,走在后面的聋哑战士立即用身体撑住他,拎过20多斤重的大锅扣在了自己背上,向山顶爬去。这位聋哑战士的背上本来就堆得如一座小山,连队的瓢盆水桶等炊具都在这里。大家的目光刹那间都聚焦在他的背上,不约而同地发出赞叹。更让人赞叹的是,此后长征路上,行军锅再也没有离开过他的背部。
  这位聋哑战士背着行军锅等炊具,跟随红军翻越白雪皑皑的大雪山后再过茫茫沼泽草地。行军锅加上其他炊具,又组成了一副100多斤重的担子,聋哑战士都抢过来挑在自己的肩膀上。一天到晚都是行军,有时还急行军。作为炊事班人员,他肩挑背扛,毫无怨言。
  与这位聋哑战士一同走过长征路的杜泽洲多年后回忆说:“为了减轻战友的负担,哑巴又在肩上担起了100多斤重的担子,筐里放满了炊具和碗筷。他把牺牲了的同志身上的背包和枪支也统统扛在自己肩上,不论是道路的艰难困苦,还是遇到敌人的猛烈轰击,他都毫无畏惧。”
  在长征途中,有一次敌机突袭扔下炸弹,就在这位聋哑战士身旁爆炸了。他背着行军锅,大锅罩着他的脑袋和背部,但护不着腿。飞溅的弹片划开了他的右大腿根部,缝了20多针,是背上那口行军锅挡住了飞向脑袋的弹片,那口铜锅被弹片砸出了几个陷窝。
  这位聋哑战士很快就适应了长征中动荡的军事生活,他的积极表现赢得了红军指战员们的喜爱和称赞。在这种革命大家庭气氛的熏陶和感染下,他从战友们的行动中感受到了温暖。
  这位聋哑战士非常关心战友,他在长征路上曾经几次为保护战友挺身救援。过草地时,班长肖士杰掉入泥潭,他不想连累战友,示意战友们离开。聋哑战士见状,立即卸下行军锅放在泥潭里,自己站进去,用绳子一头系在行军锅把手上,一头交给岸上的战友,划入肖士杰陷入的泥潭。大家齐心合力终于把肖士杰拖了出来。肖士杰感动得热泪盈眶。要知道,正是他怀疑这位聋哑战士是敌人奸细,并绑了他。
  长征快结束时,这位聋哑战士终于戴上了缀有布质红五星帽徽的八角帽,穿上了缀有红领章的灰色粗布军装。他激动地左看看右看看,前摸摸后摸摸,感觉特别亲切。可以看出他对革命前途充满了向往,并渐渐构筑起了坚强的信念。长征路上发给他的这个红五星帽徽和这对红领章,后来成为他终生保存的极少物品之一,成为他最宝贵的珍藏。
  这位聋哑战士在长征路上不怕流汗受累,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步步紧跟着部队,一路追风走来。行军途中,不管生活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情况多么危急,他肩挑100多斤重的担子,从未掉过队;部队刚到宿营地,他就忙着挑水做饭,积极为战友们服务。他跟随红军,历尽千辛万苦和千难万险,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
  在红军部队中,他是一位极为普通的战士,甚至普通得在队伍中几乎看不到他的存在,但他又是一个身份极为特殊的聋哑战士。他不会说话,也听不见别人说话。他更不识字,甚至不懂哑语,只会用简单的手势表达自己的心思。然而,正是聋哑这一特点,加上革命大熔炉的锻炼和时代造就,让他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史上绝无仅有、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战士。
  (摘自2018年11月6日《人民政协报》)

(责编:曹淼、闫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