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如何巧妙运用战机

夏洪波 马紫晶

2019年07月29日08:17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毛泽东如何巧妙运用战机

  战机通常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作战态势以及对这种态势的认识、把握和利用。在长期战争实践中,毛泽东极为重视战机问题。通观他的军事论著、作战文电,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战机运用思想,这些思想为我军战胜强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南。深刻总结毛泽东战机运用思想的内容体系,对于打赢未来战争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避敌锋芒,忍耐待机
  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力量比较弱小,既没有条件与敌人拼消耗,更没有本钱与敌人拼实力。每次作战,敌人凭借人员数量多于我军,武器装备优于我军,企图寻找我军主力作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贸然与强敌作战无疑于以己之短击彼之长,而这恰恰是敌人所求之不得的。对此,毛泽东将战机问题作为作战筹划的重要内容,强调对待强敌要避其锋芒,忍耐待机,在敌人气势正盛、战斗力较强的时候,先不要急于与之作战,更不能与之死打硬拼,耐心等候出现有利于我的作战机会,一旦出现这种机会,就果断行动,坚决攻击,致敌死命。
  在长期战争实践中,毛泽东指导我军发起的很多战役或战斗都深刻反映了避敌锋芒、忍耐待机的思想。如1931年4月,国民党军出动2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红军无论正面应敌还是外线出击,都难以保证作战胜利。对此,毛泽东要求红军主力在东固地区耐心隐蔽。苦等20多天后,终于等到王金钰部孤军冒进到我设伏地区,抓住这个有利战机,我军突然出击,一举歼灭敌1个师又1个旅大部。再如1947年年初,国民党军对山东战场实施重点进攻,从3月下旬到5月上旬,华东野战军实行高度机动回旋,力求调动敌人。但由于敌人采取了集中兵力、密集靠拢、稳打稳扎、齐头并进的战法,因此始终未找到歼敌时机。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多次致电陈毅、粟裕:“要有极大忍耐心”,“不好打之时,避开敌方挑衅,忍耐待机,这是很对的。”华东野战军坚决贯彻毛泽东的指示,以极大的耐心和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机动,在沂蒙山区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耍起了“龙灯”,最终调动了整编第74师孤军冒进。抓住这一有利战机,华东野战军发起孟良崮战役,一举将整编第74师歼灭。
  惑敌布势,创造战机
  两军交战,战机问题从来不是无缘无故就有的,它是双方指挥员进行谋略博弈的结果,离不开指挥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在指导我军作战实践中,毛泽东强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战机,通过运用隐真示假、声东击西等方法,诱惑敌人产生错觉,出现过失,从而使我军在不利和被动的态势中创造有利和主动的战机。红军巧渡金沙江就是毛泽东惑敌布势,创造战机的经典战例。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毛泽东指导我军灵活变化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出多次有利战机。先是派出一支部队,摆出东进湖南,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态势,而主力则迅速向南移动,佯攻贵阳。当红军逼近贵阳城时,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令云南军阀龙云,速调滇军来贵阳“保驾”。正当滇军匆忙离开云南向贵阳开进时,毛泽东则指挥红军舍贵阳西行,一举渡过北盘江,乘虚入滇。当敌向昆明集结之际,红军主力兵分两路向禄劝方向的金沙江逼进,分别抢占了皎平渡和洪门渡等渡口,利用七天七夜时间渡过金沙江,最终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从根本上扭转了战略转移的被动局面。再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大龙华歼灭战,针对日军傲慢轻敌等特点,毛泽东要求我军故意以战斗力不强的游击小分队与敌周旋,使敌掉以轻心,在敌人不防备时,对其发动突然袭击。战前晋察冀军区先派一个游击支队与日军进行周旋,一面抗击,一面后退,忽东忽西,致敌骄躁麻痹。随后抓住日军对我之周旋习以为常、疏于戒备的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兵力,突然向敌发起攻击,打了一个彻底的歼灭战。这些战例深刻表明,在不利态势下,通过惑敌布势,往往能够欺骗敌人,陷敌于判断和行动错误的苦境。抓住这一有利战机,我军就能对敌进行出其不意的攻击,从而夺取战争主动权。
  乘敌之隙,捕捉战机
  战场是一个千变万化、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无论多么强大的对手,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原因,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这些失误很可能导致行动上的错误,从而让对方找到可乘之机。对此,毛泽东指出:“须知任何高明的敌军指挥员,在相当长时间中,要不发生一点过失,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他所说的乘敌之隙,实质上就是如何运用战机的问题,即与强敌作战,要善于发现敌人的间隙,这个间隙就是战机,捕捉并把握这一战机,弱军战胜强敌也就由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在具体运用时,毛泽东非常注重通过观察敌军协同关系的亲疏、兵力部署的多少等诸因素,发现其暴露的弱点,以此捕捉战机,战胜敌人。
  如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期间,面对国民党军进攻势头旺盛、我军一时难以捕捉有利战机的情况,毛泽东与朱德决定率红军主力撤至根据地中部的黄陂、小布一带进行隐蔽。其间,公秉藩率军猛扑东固,结果与稍后到达的前敌总指挥张辉瓒在东固误打了数小时,导致双方关系紧张,矛盾激化。公部脱离张的指挥,张也不与公联系,仅留一个旅守东固,自己率两个旅向龙冈冒进。毛泽东及时捕捉敌人协同紊乱导致张辉瓒孤军冒进的有利时机,指挥红军在龙冈附近设伏,取得了歼敌近万人并活捉张辉瓒的重大战果。再如1947年3月19日,国民党胡宗南部队侵占延安后,急于寻找西北野战军主力决战。毛泽东根据这一情况为西北野战军制定了“蘑菇战术”,先与敌巧妙周旋,迫其疲乏,锐气逐减,弱点暴露,然后寻机歼敌。西北野战军认真贯彻这一思想,诱敌深入,适时抓住被拖得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的敌人,连续发起了青化砭、羊马河及蟠龙镇三个战役,并取得全胜,为粉碎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奠定了基础。
  先敌一步,抢夺战机
  古往今来,两军作战强调兵贵神速,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实施军事行动或完成战略部署,谁就能够抢占先机,占据主动。毛泽东战机运用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善于通过对敌我作战态势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抓住影响战局发展的关键环节,指导我军赶在敌人之前完成作战部署,以此抢夺有利战机,不断将作战引向胜利。这方面的战例很多,比较突出的有三例:一是八路军深入敌后。抗日战争初期,针对日军即将在山西实行大迂回,而后方兵力不足的情况,毛泽东及时将原先确定的八路军主力在恒山一线展开战略部署调整为在山西四角展开战略部署,这一举措为八路军主力赶在日军控制其占领区之前,及时而大胆地深入敌后,迅速完成在华北的战略展开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二是辽沈战役歼灭廖耀湘西进兵团。在此次战役中,针对廖耀湘可能经黑山、大虎山向营口撤退的企图,毛泽东命令东北野战军肖劲光、萧华率领部队,“兼程从抚顺以东进至营口及其以西以北地区堵塞敌人退路”。东北野战军及时赶到营口,为堵住廖耀湘兵团从海上撤退后路、将其留在原地歼灭抢夺了有利战机。三是平津战役发起之前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当时,傅作义判断我军在华北地区的数量不占优势,而东北野战军至少需三个月至半年的休整才能入关。据此,他将其嫡系部队部署于平绥路东段和北平以西地区;将中央军配置于北宁线平津唐段和北平以东地区,形成了兼顾西退、南撤的战略布局。针对傅作义的战略企图,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制定了“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华北来消灭”的总方针,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立即结束休整,取捷径以最快速度入关。当平津战役打响之时,东北野战军主力已经入关并先敌完成“隔而不围”战略部署,为隔断敌人海上南撤通路抢夺了有利战机。

(责编:曹淼、任佳晖)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