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08日09:25 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新婚燕尔时,她送他去抗战。
1937年南京保卫战中,他壮烈牺牲。
她在他的老家一直守候,多年后才知道他的死讯。
这一遗憾埋藏心底数十年,直到找到他的灵位。
93岁的她毅然启程,去见他“最后一面”。
她对着他的灵位,说了好
些话……
初见面,她就被他打动了
张淑英,1921年出生在福州台江码头附近,父母是生意人。
14岁那年,她随父母搬到台江洋头口一带。
▲年轻时的张淑英
1935年春天,经人介绍,母亲陪她到福州西湖与一个年轻军官相亲。
去之前,张淑英不大乐意,因为以前见过的军官都比较凶。
可这次初见面,她就被对方打动了。
这位年轻的军官便是来自重庆荣昌、黄埔军校6期毕业生钟崇鑫,1米75左右的个子,长得高大却很温柔。
母亲“谎报”了她的年龄。
“母亲说,我已经17岁了,其实那时我还只有14岁。而崇鑫比我整整大了16岁。”
他问她会不会写字。
她回答会的。
他真拿出纸笔来,她便写了‘洋头口’三个字,他看了赞不绝口。
就这样,“洋头口”成了他们爱情开始的地方。
订婚一个月后,两人在福州举办了婚礼,宾客来了十来桌。
细心的新郎官特意为他的新娘准备了西式的、白色的长头纱。
张淑英的闺蜜们都夸奖她好福气,找了个如意郎。
1935年,农历八月,钟崇鑫随部调往南京,张淑英也随之前往。
从结婚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两人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他按照福州的习俗,叫她“阿妹”,并把每个月的军饷都交给她,还鼓励她多学文化,还不让她洗衣服。
她不喜欢妻子化妆和穿颜色艳丽的旗袍,他总是说,“阿妹不化妆就很美”。
1937年,钟崇鑫随部调往上海奔赴抗日战场。
两人在常熟汽车站见了最后一面。
分别时,他突然从背后跑上来抱住了她,还流泪说,“阿妹,我会回来的。”
当年年底,张淑英和丈夫通了一次电话。
钟崇鑫告诉她,自己已升任71军87师259旅中校参谋主任。
她一听,心里更紧张了,这意味着,他要上前线去打仗。
这通电话后,张淑英和婆婆随着西迁的百姓,一路回到丈夫的老家重庆。
到重庆后,张淑英觉得自己整个人就傻掉了,整天呆坐在一个地方,一年又一年。
苦等7年,等来他已阵亡的消息
每年,她都要写信去问钟崇鑫的消息,但都没有得到回应。
直到1944年,她在街上,突然遇见钟崇鑫的战友方维鑫。
方维鑫帮忙联系军长后,收到了一封回信:
“兄阵亡,无法函告,军座经常想起钟兄英明才干,至今耿耿于怀。”
收信后,张淑英感到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苦苦等待七年后,听到的竟然是这样一个噩耗。
第二年,婆婆病逝了。
张淑英收到了抚恤令,她一直想知道一件事:
在1937年那个寒冷的冬天,丈夫是怎么殉国的?
▲钟崇鑫牺牲抚恤文件
再见时,已是生死相隔
1949年,经人介绍,张淑英认识了第二任丈夫李自清,两人育有两儿一女。
尽管婚后李自清对她很好,但初恋钟崇鑫始终刻在她脑海里。
她不甘心,想知道他是如何殉国的?又魂归何处?
1983年,李自清去世。
1989年,张淑英鼓起勇气,向子女第一次提起钟崇鑫这个名字。
她告诉子女“寻找钟崇鑫”的初衷:
“他是名抗日英雄,又没有后人,而且对我又这么好。如果我走了,谁还会知道他的名字?”
子女们后来在时任87师少校师部参谋仇广汉写的《淞沪抗战暨南京失守纪实》一书中查到:
城外部队苦战三日,打到十二月十二日上午,第七十一军第八十七师的三个旅已伤亡殆尽,二五九旅旅长易安华、参谋主任钟崇鑫和旅部直属部队官兵全部阵亡于雨花台阵地……
他们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拨通了重庆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芳菲的电话。
当晚10时许,志愿者便找到了钟崇鑫的牌位——在台湾。
志愿者们将老人和钟崇鑫的照片合成一张合影。
找到灵位后,他的“阿妹”萌生了前往台湾祭拜的想法。
在志愿者帮助下,2014年,93岁的张淑英在儿子陪伴下,前往台北。
“老人在飞机上,就像一个少女快要见到情郎,一直睁大眼睛望着窗外,嘴唇边一直挂着浅浅的微笑。这样的情感,她心中的美好或是遗憾,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吧。”
一起陪同前往的志愿者芳菲被打动了。
抵达台北当天,张淑英就来到了钟崇鑫的灵位前。
在看到他名字的那一刻,她泣不成声。
新婚燕尔送他上前线
重逢这一刻,却是阴阳相隔。
张淑英说,她永远忘不了在福州西湖的第一次见面,忘不了在洋头口的婚礼,忘不了在福州东街他为她买的第一双高跟鞋。
钟崇鑫
重庆荣昌县人
黄埔6期第一总队工兵大队第四中队学员
1929年毕业
任原71军87师259旅中校参谋主任
1937年南京城被攻破前夕
壮烈牺牲于雨花台通济门一带
时年32岁
让我们铭记他的名字
铭记这些没有墓碑的爱情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