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星火燎原——万源保卫战

2019年08月16日09:4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原标题:星火燎原——万源保卫战

曾说万源保卫战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用“不拼命不行”来形容那场战斗。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万源,看看那里留下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战斗故事。

 

万源,地处中国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的腹心地带,川陕渝的结合部,素有“秦川锁钥”之称。在万源红军公园,有一座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展柜里陈列着一件特殊的文物,他是一件国民党反动派留下的标语,上面还有徐向前的名字,因为当地百姓拥护红军,所以写上不久就被人破坏掉了。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简称红四方面军,是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1932年,红四方面军指挥员徐向前、李先念等人,率领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四川陕西边境地区,建立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川陕苏区,并迅速建立了24个苏维埃县。1933年,蒋介石集结四川军阀20万大军,以刘湘为总指挥,分六路围攻川陕苏区。红军采用收缩阵地、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最后,红军兵力集中在四川万源至通江一带的防线,川陕苏区只剩下万源这唯一的一座县城,红军已经无路可退。
这挺马克沁机枪就是敌人使用的武器,上面还有纳粹的标志,是德国进口的原装武器。它的射程是达到了3000多米,可以打下飞机。这种机枪威力很大,一扫一大片,红军战士们还给它取了一个绰号,叫“割草机”。当时,敌人不但有重机枪、迫击炮,甚至经常出动飞机助战。而红军战士最重要的武器,则是土枪和大刀。
在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里,有一口大水缸,高约1米,长约4米多。在战斗期间,战士们在战斗前,在缸沿上磨刀,磨得多了,形成了26个波浪起伏的豁口。
万源保卫战是红军战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这场战役,敌人不仅武器装备强大,而且兵力也是红军的数倍。那么,红军是如何应对强敌,并最终获得胜利的呢?
1933年7月,徐向前在万源组织召开了军事会议,他说,我们要利用川北多山的有利地形,在运动中狙击和消耗敌人,将肥的拖瘦、瘦的拖死,以便积蓄力量,最后反攻。最后他强调,万源保卫战是关系着川陕革命根据地和川陕红军生死存亡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这次会议制定了利用万源有利地形实施坚守防御、全力准备反攻的作战方针。
一声令下,红军开始构筑大量工事。战士们依据山势,从下至上构筑数道以至十几道堑壕,而后,就地把大树砍倒,垒成一米多高、三四米厚的木城。在敌人冲锋必经的路上,插上竹签或编成竹篱笆,和鹿砦结合起来,组成多道防御设施。这种竹签是用桐油炸过的竹签子,硬如钢铁。一根根竹签如同匕首,锋利无比。
1934年6月,刘湘的六路大军打过来的时候,红四方面军基本上已经作好了充足的准备。并在万源城东北花萼山、城西南玄祖殿、城东南大面山城外的三大主战场,进入战略僵持阶段。万源保卫战随即打响。三大战场中,以大面山战场最为关键。大面山是万源的重要屏障,越过这一千多米的大山,就可直下万源。徐向前将把守大面山的重任交给了许世友。许世友时任红九军副军长兼25师师长。万源保卫战中,红九军主力25师坚守主战场青山、大面山、老鹰寨一线阵地。
这块岩石就是当年红九军二十五师刻下的,上面写着“共产党万岁!”
万源保卫战期间,有九名红军侦察兵战士,被国民党川军围困在山崖上。当时红军的口号是“活不缴枪、死不丢尸”。九位红军战士战斗到最后一刻,然后挽着手臂纵身跳下山崖,全部壮烈牺牲。附近的百姓收敛了烈士们的遗骸,掩埋在山脚下。
正如徐向前预料的那样,川军的主攻方向正是大面山。刘湘在大大面山先后投入90个团的兵力,而且都是“双枪兵”。什么叫“双枪兵”呢?就是在一枝步枪外,另加一支烟枪。每次敌人抽足鸦片后,就拼命冲上来。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红军战士们每天躲在深深的战壕里,任凭敌人飞机炸、大炮轰,等到敌人开始冲锋了,再开展反击,坚守阵地。7月16日,天色渐晚,战场渐渐安静下来。二十五师的战士们抓紧时间抢修工事。许世友在阵地前巡视,突然发现进攻的川军一反常态,没有撤走。而是停在红军的阵地前。再仔细观察,只见一团团亮光时明时灭。原来这是川军士兵烟瘾发作,竟然躺在红军阵地前抽大烟。许世友马上派小分队从几个方向突然向敌人发起攻击。敌人惊慌失措,乱成一团。从此以后,只要发现敌人烟瘾发作,就发动突袭。后来,红军不出兵,直接在阵地前放鞭炮。敌人就像惊弓之鸟一样,乱作一团。
敌军虽然人多势众,但久攻不下,士气日渐低落。1934年8月上旬,敌人四个旅倾巢出动,这是对大面山发动的最大的也是最后的一次攻击。在长达数公里的大面山前沿,山坡上、山谷里,到处是敌人,多得就像数不清的狼群,不停顿的冲击。
时任红九军副军长兼25师师长的许世友,在回忆录中写道:敌人在进攻中以营以下军官组成敢死队,由旅团指挥官赤膊督战,对畏惧不前者就地枪决。飞机炸、大炮轰,集团冲锋就像滚肉球一样,一批又一批地涌了上来。我们的战士一个个从工事里跳出去,杀向敌人,和敌人混战成一片。只见阳光下,大刀、长矛闪着银光,两军兵械相接之处红花花的,也分不清是枪缨、刀布,还是鲜血。我们的大刀是纯钢的,能连砍十多个铜元不卷刃,但在厮杀中,有时也砍卷了刃,长矛也是刺得弯弯扭扭的。有时敌人撤不下去,在山腰拼死抵抗,战斗就会一直打到深夜。天昏地黑,火光闪闪,山谷里枪声噗噗的,就像煮开了的粥锅。
如今,大面山下有一户人家。这个老人已经90多岁了。当年,许世友就住在他的家里。当里,他还是一个九岁的孩子。当时许世友问他的名字时,他答不上来,许世友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颜九龄。
老人回忆说,当里战场伤亡很大,药物奇缺,但是许世友经常让战地医院拿出药物给万源百姓治病。万源百姓也以实际行动支持红军。当时万源百姓生活非常艰苦,但他们把家里仅有的口粮都送上前线。很多村民挨着饿,冒着生命危险送粮食,甚至有人背着粮食饿死在路上。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20万人的万源县,参军参战的就达到了14万人,后来,跟随红军北上长征的有8600多人。
大面山是万源保卫战战斗最激烈的战场。玄祖殿、花萼山都展开了激烈的血战。玄祖殿山因山上有座庙叫玄祖殿而得名,已经在战争中被毁。今天的玄祖殿山上,有一株参天大树。80多年前,红军用它拴马,树前面的房屋就是当年红军后勤部所在地。许向前的指挥部也设在这里。
直到今天,当地百姓在宅院田地里,仍能时常发现大刀等武器,有的上面血迹斑斑,可见当年战斗的激烈程度。
经过两个多月的浴血奋战,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140多个团26万余人的围攻,共歼敌6万多人,俘敌2万多人,取得红四方面军战史上最辉煌的胜利。
在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陈列着一个空骨灰盒。他的主人叫李明,万源保卫战期间,任红九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团长。他去世以后,家人按照他的遗愿,把骨灰撒在了大面山。如今,大面山伫立着烈士纪念碑,寄托着人们对先烈们的敬意和缅怀。
    来源: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微信公众号
 
(责编:高巍、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