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白培生 李秉钧 通讯员 王跃华 廖智慧
2019年08月21日10:37 来源:湖南日报
新中国成立后,资兴县政府在厚玉乡布田村修建的布田革命烈士纪念塔。(资料图片)通讯员 翻拍
1928年7月25日至8月2日,红军从郴州退至布田村休整时,朱德住房遗址。(资料图片)通讯员 翻拍
朱德和夫人伍若兰被安排住进了贫苦农民樊好翠家中,宛若一家人。(画作) 王跃华 翻拍
“布田山啊布田江,青山起舞水欢唱。打起鼓来敲起锣,欢迎红军朱军长。打倒土豪分田地,村里村外红旗扬。贫困农民要翻身,跟着红军上井冈……”
8月13日,资兴市兴宁镇布田革命事迹陈列馆,72岁的黎金山老人正在给前来参观的游客唱着当年的革命歌谣。低沉宛转的歌声透出欢欣之意,老人的眼角却不知不觉挂上了泪滴。
布田,是一个英雄的村庄。这里曾军旗招展,是朱德的整军之所,也是“八一”南昌起义后的首庆之地;这里,曾经血腥遍地,107名革命干部和群众在这里英勇牺牲。黎金山老人,正是当年牺牲的英烈后人。
翻开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血色的军旗仿佛仍在烽烟弥漫中猎猎飞舞……
◎ 红军来村里休整,村民家家户户拆木门搭浮桥
1928年7月24日,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的朱德奉命率红第28团、29团攻打郴州,并于中午时分占领郴州。当晚,国民党范石生部4个团发起反扑围攻。
“当时范石生部人数、装备占很大优势,彻夜血战后,红军寡不敌众。”郴州市党史研究员李宙南介绍,朱德率红第28团和特务营成功突围;红第29团则只有团长胡少海、党代表龚楚率领的团部和萧克率领的第7连100余人成功撤出,其余向南散去。
战斗先胜后败。经率部参战的资兴县委和资兴独立团负责人黄义藻、李奇中、袁三汉等人提议,朱德、陈毅率部退驻到资兴县厚玉乡(今资兴市白廊镇)布田村整军。
布田村位于资兴县城南10公里,人口1000余人,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农民协会,是有名的红色革命堡垒。湘南起义后,布田村有100余名农民赤卫队员随湘南起义军上了井冈山,后又回到资兴龙溪打游击。
得知亲人红军要来村里整军,布田人民个个喜笑颜开。
1928年7月25日,资兴赤卫队队长黎龙恩率全体队员到村口迎接红军的到来。进入布田村要横渡村前300多米宽的资兴江(东江上游)。李宙南告诉记者,当时朱德带领的部队有1000多人,江面上只有一条民用渡船,一次只能乘坐10多个人,往返一趟要半个小时左右,渡完1000多人,得2天多时间。
怎么过江?为方便红军尽快过江进村休整,布田村民家家户户撬楼板、拆木门、扛木料,不到半天就在河面上架起一座浮桥。“那时我伯父和我父亲都是10多岁的少年,兄弟俩拆了家中的两扇门板,用于搭建浮桥迎接红军过江。”今年64岁的布田革命老区事业管理协会会长黎泗忠说,朱德及夫人伍若兰住进布田贫苦农户樊好翠家中后,黎泗忠的父亲兄弟俩天天上山砍柴,送到樊好翠家中给朱德和伍若兰用。
红军一过江,村民们立即将浮桥拆除,防止追兵进村。妇女们则一个个都在家砻谷舂米洗菜做饭,腾房屋、护伤员,热情接待进驻的红军部队。黎泗忠告诉记者,红军撤离时,伍若兰将一件蓝布大褂送给黎泗忠丧偶的奶奶。这件蓝布大褂此后被当做传家宝,一代代传给黎泗忠的妻子。2011年黎泗忠的妻子将其捐赠了出来。这件现珍藏在布田革命事迹陈列馆中的蓝布大褂,犹如汝城县沙洲村的“半条被子”故事,温暖了无数百姓。
◎ 离别之际,布田人民将筹集到的粮食送给红军
朱德的部队在布田休整期间,布田村村民还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资兴游击独立团的战士们一起,四处打探敌情,收容部队失散人员;前往周边的旧县、渡头、坪石等地打土豪、斗劣绅,为部队筹集资金;攻入资兴县城,打开粮仓为红军筹集粮草。
“部队进驻布田后,最重要的任务是整军。”李宙南介绍,布田整军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他们先动员村民,将60多名伤员抬到百里外的龙溪、连坪等游击区疗伤,直到养好伤后重返井冈山。
“转移伤员后,朱德等紧接着肃清部队里的叛徒。”李宙南介绍。1928年7月24日在郴州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红四军第28团三营副营长戴承炳带领一个排擅自撤出阵地,向敌方跑去,企图叛变投敌。这个排的排长察觉他的意图后,中途把这排人带了回来,戴承炳的阴谋才未得逞。整军期间,戴承炳的叛变行径被公之于众,并被处决。
为重整旗鼓,朱德和陈毅对部队进行整顿。29团因只剩下100余人,该建制撤销,余下官兵合并到28团。部队每天上午操练,下午帮村民做农活;晚上学习军事理论,开会讨论分析此次军事行动得失,总结经验。伍若兰还带领几名宣传员在村里的墙上书写大量的宣传标语,发动群众参军等。
“我母亲樊好翠虽是布田贫苦农民,但有幸成为了朱德、伍若兰的房东。”今年82岁的黎群回忆道,她母亲曾多次跟他说,朱德等人经常在晚饭后,到村里的学堂开会,或者研究军事,或者学习军事理论。布田学堂三面是田,一面靠山,很安全。
1928年8月1日,恰逢南昌起义一周年纪念日。当天早上8时左右,布田村后的一块大草坪上,人头攒动,军旗猎猎。朱德、陈毅在这里召开了简朴而隆重的南昌起义周年纪念大会。
这是我党我军召开的第一个“八一”纪念大会。
纪念大会由陈毅主持,朱德在会上做了激情洋溢的演讲。资兴、汝城、桂东的党组织、游击队负责人和布田村的村民代表黎芬也先后登台讲话。数千军民掌声雷动,一片欢腾。
演讲中,朱德回顾了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战斗历程,讲述了自己3次来到资兴,和资兴党组织、游击队开展革命的斗争经历,还特别盛赞布田村人民“为我军护伤员、筹粮草、探敌情,日夜辛劳帮助我军搞好休整。这种帮助与拥护,稳固了军心,增强了红四军的志气与信心,对革命前途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布田的这种贡献,我党我军将切记不忘……”
8月2日清晨,朱德、陈毅率领休整了几天的部队离开布田,经桂东回师井冈山。离别之际,布田人民扶老携幼送别亲人,并将多方筹集到的一批粮食送给红军。
飞舞长空的军旗,再次见证了布田人民与红军依依惜别的深情。
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成立纪念日,每年8月1日开展纪念庆祝活动。
◎ 布田村现沉入了湖底,但英雄的精神永不沉没
然而,布田人民与红军鱼水情深,正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之源。红军一走,布田村就遭受灭顶之灾。
9月17日(农历八月初四),国民党第8军第2师王兆英团纠集地方武装共计3000余人,分4路趁夜包围布田村庄。拂晓,敌军闯入村庄,见门就砸,见人就杀,见财物就抢,见房屋就烧,奸淫掳掠,无所不为。顿时,男人的怒吼声,妇女小孩的哭叫声,敌人的枪弹声,房屋的崩塌声,交织在一起。一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繁华村落,瞬间变成人间地狱。村门前、天井边、路旁等到处是死尸。仅村前的一丘田里,就横尸37具。
“仅当天,全村就有600多间房子被烧毁,87名革命干部和群众被杀;加上随后被烧的房屋和被杀的革命干部群众,布田村共有1000余间房子被烧成废墟,107人遇难。”资兴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袁剑霖介绍,此次浩劫,史称“布田八·四惨案”。
屠杀扑灭不了革命的火种,鲜血更加激起革命的斗志。在杜修经、唐天际、黄义藻、陈奇等人的领导下,更多的布田儿女参加了游击队,把游击区变成了敌人的坟场。黎晋文、黎龙恩、黎守安等30多名布田儿女,将热血洒在了龙溪游击区的深山老林里……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也对“以龙溪十二洞为中心的湘南特委”领导的游击战争予以了高度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同志于1950年11月给布田人民写信说:“你村1928年为我军休整,护伤员、筹军粮,作出重大贡献。后被焚毁,遭屠杀,仍坚持斗争,这是值得钦佩的,望你们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村民们聚集在一起,听识字的干部反复宣读来信,泣不成声地说:党没有忘记我们!新中国没有忘记我们!朱德军长没有忘记我们!
历史不会被忘记。1965年,资兴县委、县政府拨款在布田村修建革命烈士纪念塔,塔内安放百余名布田烈士的遗骨供后人瞻仰纪念。“1965年至1976年期间,我任布田大队大队长。”今年82岁的骆道英告诉记者,她带领村民用当时资兴县委、县政府拨付的资金,修建了布田革命烈士纪念塔,并把百余名烈士的遗骨从土中取出,亲手安置到塔内。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1986年7月,为支持国家重点工程——东江水库建设,布田人民顾大局,舍小家,离别故土,举村搬迁到如今的兴宁镇重建家园。英烈们的遗骨也搬迁到新建的资兴革命烈士纪念塔内重新安置。后来,资兴市委、市政府又专门拨款在布田新村新建了布田革命事迹陈列馆,纪念这段光荣的历史。
“英雄的村庄永远沉入了湖底,但英雄的精神永不沉没!”资兴市委书记黄峥嵘感慨地说,无论是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代,布田人民永葆英雄本色。
布田革命事迹陈列馆里,黎金山老人久久地抚摸着那面略显陈旧的军旗,深情地说,90多年过去了,如今,这里和资兴革命烈士纪念塔都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也成了陈列馆里的义务讲解员。每年清明、“七一”“八一”“十一”等节日前后,都有大批的党员干部、学生和群众自发来到这里,感受炮火中布田人民的赤诚之心与红色信仰,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汲取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