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丰碑永驻大别山

赵建玲

2019年09月20日08:18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丰碑永驻大别山

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省新县考察调研。他首先来到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堂,远眺英雄山上“红旗飘飘”主题雕塑。在纪念碑前,习近平总书记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并三鞠躬,深情缅怀为革命胜利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儿女。在纪念堂内,习近平总书记听取革命烈士事迹介绍,高度评价他们的贡献。他强调,这次考察第一站就是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目的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缅怀革命先烈,告慰革命英灵。我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就是要宣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于1957年落成,碑身为五棱柱形,花岗岩和钢筋混凝土结构。高13.1米,象征大别山地区130351名在册烈士。

纪念碑正面是朱德题写的八个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另外还有许世友题写的“继承革命先烈遗志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被誉为“坚持大别山斗争的一面红旗”的刘名榜题写的“烈士们以鲜血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用身躯铺平了大别山人民革命的道路 烈士们可歌可泣的英勇史绩万古长存”、烈军工属的题词“烈士们英勇奋斗的精神和创造的事业永恒地光辉地照耀在人们的心灵中与历史的篇幅上”等。

这些题词缅怀了大别山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颂扬了他们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表明了要继承先烈遗志,不忘初心使命,实现崇高理想的坚强决心。

大别山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勇史绩万古长存”

大别山地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大别山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革命斗争不断、革命火种不灭,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

建党初期,这里是我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党的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等来自大别山区。1921年11月,陈潭秋在其家乡黄冈建立了全国最早的农村党组织——中共陈策楼、八斗湾党小组。自此,大别山地区的党组织纷纷建立起来,工农运动迅猛发展。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先后爆发了黄麻、商南、六霍三大武装起义,创建了以新集为首府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先后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鼎盛时期,根据地面积扩展到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50万,主力红军4.5万余人,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根据地。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二十八军作为南方八省中唯一保留军级建制的红军队伍,艰苦转战45个县,牵制国民党17万正规军,有力支持了红军的长征,鄂豫皖边游击区成为南方八省中面积最大的游击区。

抗日战争时期,由红二十八军改编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在安徽蒋家河口打响了新四军对日抗战的第一枪。新四军第五师在这里开辟了豫鄂边抗日根据地,面积曾扩展到9万平方公里,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月,李先念等带领部队从这里实施中原突围,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1947年8月,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刘邓大军在陈粟、陈谢大军的配合下,挥师南征,千里跃进大别山,重建大别山根据地,实现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转折。

大别山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完整历程,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大别山革命先烈“以鲜血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人民坚持革命斗争,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牺牲。从1921年至1949年,大别山区为革命牺牲了近百万人,在册革命烈士就有130351人,当时不足10万人的新县,先后就有5.5万人为革命献出生命。

1927年冬,黄麻起义21天后,黄安失守。反动地主清乡团勾结敌军一个营,进犯起义策源地之一的箭厂河地区,疯狂镇压革命群众,敌人把当地一块不足30平方米的稻田当作刑场,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屠杀了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300多人。这之后,再也没有人在这块田里种庄稼,群众把这块被烈士鲜血浸透的稻田称为“红田”。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国民党用17万军队对根据地进行“清剿”,敌人喊着“有民即有匪,民尽匪尽”等血腥口号,纵兵烧杀抢掠,所到之处一片废墟,以当时经扶县卡房为中心的方圆90里几乎成了“无人区”。

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在保卫黄安县城战斗中,先后六次进出城门,指挥部队突围。当他第七次掩护战友往外冲锋时,不幸腹部中弹,壮烈牺牲。鄂豫皖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吴焕先,一家六口人被国民党反动民团杀害。他担任红二十五军军长时,母亲和怀孕四个月的妻子相继饿死。为策应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他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壮烈牺牲。

大别山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骨、岭岭筑忠魂。无数革命先辈面对屠刀不改色、屡遭挫折终不悔,哪怕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仍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他们倒下去的是不朽的身体,树起来的是一座座精神的丰碑。

大别山革命先烈“英勇奋斗的精神”光耀千秋

伟大的斗争孕育了伟大的精神。大别山苦难辉煌的历史培育和承载了以“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为主要内涵的大别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坚守信念。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人民始终坚守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始终怀着对中华民族美好明天的无限向往。一批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实现理想信念,牺牲一切、奉献一切。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党和红军的创始人之一詹谷堂,面对敌人的刑讯逼供、威逼利诱,大义凛然,高呼:“你杀了我詹谷堂,灭不了共产党!”“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共产党员!”最后英勇牺牲。英勇就义的共产党人在大别山区不计其数。他们在生死考验面前坚贞不屈、从容就义,根本就在于他们对党的事业、对共产主义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

胸怀全局。解放战争初期,李先念率领6万中原部队,坚守在大别山,把30万敌军牵制10个多月,有力地策应了其他各解放区的斗争,为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1946年6月23日,中央指示:立即突围!在突围前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李先念说:“为了全局的胜利,哪怕是中原部队全部牺牲,那也是值得的!”毛泽东评价中原突围“不是一个局部的胜利,它关系全局甚大”。正是大别山军民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和全局意识,保证了在革命斗争进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战绩。

团结奋进。大别山革命斗争能够长期坚持下来,与革命时期大别山军民团结一心、水乳交融密切相关。黄安战役历时43天。数万群众组成的担架队、运输队、救护队、送饭队、洗衣队不分昼夜地为红军进行战地服务,各地捐赠的粮食、衣服和慰问品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战场上。当时流行的一首歌谣:“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生动地再现了这种军民齐上阵的情景。广大群众倾其所有支持大军,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伤病员。正是由于军民同心、团结奋斗,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很快站稳了脚跟,胜利地完成党中央“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任务。

勇当前锋。在中国革命的重要关头,大别山革命军民始终敢打敢拼、冲锋在前、敢为人先。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全体将士作为“北上先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孤军北上,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历经无数次恶战血战,1935年9月率先到达陕北,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建在陕北立下了特殊的功勋。毛泽东称赞红二十五军为“中央红军之向导”。

(责编:吴兆飞、任一林)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