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烈士墓的守护人

蒲江涛

2019年10月18日08:08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原标题:烈士墓的守护人

图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里,总能看到一位手持扫帚、肩挎背篓,但腿脚不便的老人,忙碌于烈士陵园间。清扫落叶、擦拭墓碑、整理挽联……几十年如一日,默默为烈士守护,他就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义务守墓人王建刚。

今年67岁的王建刚是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一位普通村民,他从父亲手中接过扫帚扫墓已经有25个年头,是这处陵园第二代守墓人。25年间,他不计报酬,从无怨言。王建刚说:“这是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王建刚的父亲叫王成现,1933年2月加入红军,先是在后勤部,后调入通讯班,他是墓园修建之初的见证者。

1934年3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搬迁到王坪,主要负责红军伤病员的医治。当时战事频繁,缺医少药,很多伤病员伤情恶化,牺牲在医院。7月,为了缅怀曾为创建和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而牺牲的广大红军烈士,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医院旁修建一座红军烈士墓,时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的张琴秋亲自设计、绘制图案和书写碑文。同年冬,全国唯一红军为战友修建的陵园正式落成,原名王坪红军烈士墓,当时集中安葬了红军烈士7800多名。

“父亲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参加长征。1935年4月的一天,父亲奉组织指派前往距王坪70里外的毛浴去送信,等他赶回来时,部队已经离开王坪好几天了。他便留守在王坪,成为最早的守墓人。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天天到这打扫墓地,直到不能下地。”王建刚眼里的父亲,做事一丝不苟。墓园地上的一片落叶,墓碑旁的一根杂草,都被他清理得干干净净。

1982年12月的一天,一场吊唁,震动了王建刚的灵魂。“那天,几十名红军老兵来到烈士墓,列队站在墓碑前,齐声大喊‘兄弟姐妹们,我们来看你了’!他们不断呼唤战友的名字,反复摩挲擦拭着墓碑,那撕心裂肺的哭声,像针一样扎进了我的心。”王建刚至今还记得,这群白发苍苍的老兵,每人端起一杯酒,依次倒在烈士墓碑前。“恨不得替代战友牺牲”,老兵们眼中流露的深情,让王建刚一下子明白了父亲守护红军墓的初衷。

1994年秋,王建刚正式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扫帚。“当时父亲身体非常虚弱,叫我扶他走进烈士墓。我们并肩坐在石阶上,他说他老了,走不动了。叮嘱我多给这里扯扯草,扫扫灰。这里埋葬着我们的大恩人,子孙后代都不要忘恩、不能忘本……”

2012年4月,散落于全县各地50处17225具红军烈士的遗骸,终于全部迁葬入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改扩建后,这里共安葬红军烈士25048名,成为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开园那一天,我给父亲点了一炷香,还给他老人家敬了包谷酒。”2012年5月8日,王建刚一个人坐在父亲的墓前,给父亲敬了三杯酒,自己也喝了三杯,他在心里对父亲说:“散葬周边多年的战友终于集结‘归队’了。”

最近几年,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本就身有残疾的王建刚,连走路都吃力。他的三个儿子已经接替他成为第三代守墓人,幺儿王均培打理后山无名烈士墓的时间最多,他说这些没有留下姓名的烈士更应该有人来祭拜。

王均培亲眼见证很多前来寻亲的红军烈士后人,包括红四方面军第10师参谋长吴展、红30军第88师师长汪烈山的后代,他们有的带来家乡一瓶水,有的捧走坟上一抔土。

2019年4月26日,洪美田烈士后人前来祭拜的场景,让王均培记忆犹新。洪美田是红25军73师217团团长,也是红军入川第一开路先锋团的将领。1933年5月空山战役中,洪美田被一颗流弹击中头部,当场牺牲……那天上午,洪美田的孙子洪贤三一家五口从湖北老家来到四川,在洪美田烈士墓前敬献花篮,并跪地连磕了三个响头。86年来,洪贤三多方打听,只听说祖父打仗牺牲在四川,一直未见尸骨。经年累月堆积的遗憾,一直压在洪家几代人的心头。直到今年,重孙洪伟通过网络才查到洪美田埋葬在这里。跨越时空的思念,终于有了寄托之所。

如今的王建刚在陵园做了一名义务讲解员,他不仅给来访者讲红军故事,还教大家唱红军歌。听过他讲解的有干部、群众、学生,还有革命先烈的后代。“红色守墓人”,守护着红军烈士的忠骨,更守护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美德。

(作者单位:四川省通江县纪委监委)

(责编:吴兆飞、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