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荣
2019年11月28日08:23 来源:人民政协报
王耀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的创始人之一,被战士群众亲切地冠以“架桥王”“地雷战王”“爆破王”“构筑王”等雅号。
“架桥王”
红一方面军在长征路上经过22条河,基本上由王耀南担任渡河现场总指挥。
1934年10月,王耀南率红军总部工兵营奉命赶赴江西于都执行架桥任务。当时时间紧任务急,4天的时间就要架好5座横跨600米宽的于都河浮桥,并且为了保守秘密只能在夜间进行。为了按时完成架桥任务,大家想办法、出点子,边摸索边实践,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开始架桥时,因河太宽,船进入桥轴线,指挥很困难,又加上夜间作业,指挥员的口令听不清,旗语看不清。为工兵营撑船的水手就给部队出点子:在每条船中间挂一盏马灯。如果船都在轴线上,各船上的灯就会连成一条线;哪只船没在桥轴线上,哪只船上的马灯时刻可以看出来。水手的建议,大大加快了架设速度。
10月14日,时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周恩来来到了架桥作业现场。他仔细听取了架桥作业进展情况并做出了具体指示。根据指示,工兵营研究出了疏散浮桥的具体办法。浮桥是由一条条船组成的,每条船在水中的位置,上下由锚控制,左右靠相邻的船制约。如果船锚定得好,一般的水流冲击影响不大,船基本位置不会有太大变动。因此战士们力求使每条船的锚下正,这样在系锚的绳索和船固定处做上记号,疏散时解开绳子,船顺水漂离浮桥,连接时捞起浮标,找到记号,加以固定,然后把相邻的船连接在一起,浮桥又连接起来了。当时,总部规定:部队从16日开始,要每天在下午6时后至次日晨7时前通过浮桥。为此,工兵营的战士们白天把大部分民船从浮桥上撤下来,用几只船送小股部队和零星人员过江;下午四五点钟重新架通浮桥,供大部队通过。拆桥搭桥,反反复复15次之多。17日,尽管经历了敌机轰炸等困难,红军部队仍顺利通过于都桥,由此开启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2月,中共红军经瓮安进抵乌江。王耀南接到架桥的命令后,组织战士先做竹排,又派人到余庆、瓮安征集到了10个铁匠打铁用的铁砧,然后,把两个铁砧捆在一起,共做了5个铁锚。一试验,竹排果然拴住不再往下游漂移了。因为竹子是新砍下来的,比较湿,所以浮力小,单层竹排肯定不行,王耀南说,一层不行用多层。红军找来几个贵州当地人,他们说会捆竹排,原来准备用单层竹排架桥,现在改成三层竹排。为了使竹排顺利地进入桥轴线,加快架桥速度,工兵连在河面上拉一根竹绳,竹绳的一端拴在岸边的树上,另一端用竹排拖到对岸,拴在河那边的树上。战士们全力以赴将竹绳运到对岸,接着又在河面上拉了第二根竹绳。两根竹绳拉好后,王耀南就命令战士们每隔一段加一个铁锚或石锚,将一个个竹排牵引到竹绳中间,切实固定连接起来。最后在竹排上铺上杉杆、木板,浮桥初步架成了。部队从竹排桥上顺利通过,向遵义进发。
“爆破王”
1940年9月23日,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在山西省榆社、辽县地区发起对日军的进攻战役,即榆辽战役。
王耀南奉令率二十八团两个营增援时,榆社已经是三次强攻不下的状态。榆社守敌有400多人,在飞机的掩护下施放毒气,负隅顽抗。若榆社久攻不克,敌人从白晋、平辽增援,我右翼部队就会腹背受敌。
王耀南到达战场后,立即带了警卫连骑兵班到榆社看地形,决定从榆辽公路方向突破。公路两边从城墙到八路军前沿战壕各有十几间房子,这些房屋因为连续几天来的战斗已经成为断壁残垣。王耀南指导战士们潜入房屋,以残墙为掩护,在房间里向下打地洞,然后一直挖到城墙下,在城墙下挖个药室,爆破城墙。
在王耀南的指挥下,突击队的战士排成一排,在手上绑着一种特制的像耙子似的工具,用手、脚把挖下的土向后排,将土传递运出。为了保持挖掘速度,每20来分钟就换一批人。
填装炸药是非常困难的,1500多公斤的炸药,都是由蹲在药室里的突击队员用绑腿拉着装满炸药的干粮袋往洞里拽。填到后面,药室里蹲不下人了,突击队员就把绑腿拴在脖子上,拖着炸药包一小袋、一小袋爬着往里送,每进出一次浑身上下都会被汗水浸透,许多战士身上的皮肤都被磨破,汗水粘着洞里的泥,但他们一声不吭。
9月30日凌晨6时,一切准备就绪。只见榆社城城门洞左侧下方发出一阵山崩地裂般的巨响,城墙被炸开20多米的缺口,埋伏在周围的八路军部队像潮水一般涌进了榆社城,消灭了敌人。
“地雷战王”
早在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王耀南就提出用竹筒等器材做地雷迟滞敌人进攻的设想,创造并完善了从造雷、埋雷、引雷起爆,到反探测雷、反挖雷、保护自己布设雷场等一系列工作。王耀南还提出用电打火的办法,将起爆装置和地雷分开一段距离,使地雷只炸日军,不炸误入雷区的老百姓。他还通过军区发出训令:只有当确实看到日军的行动方向才能安装地雷的击发装置。这是地雷战战术非常重要的一条,即家喻户晓的“不见鬼子不挂弦”,解决了误炸自己人的问题。
1941年2月,彭德怀命令王耀南指挥构筑黄崖洞兵工厂防御工程,并且批准王耀南可以大规模使用地雷和构筑大量永备工事的方案,组织工厂研制和大量生产地雷、滚雷等土装备。于是王耀南提出了“在厂区布地雷阵打击进入兵工厂敌军”的方案。此时,王耀南认为地雷战术基本成型。他经常带着八路军在总部驻地农家小院里演习如何布雷打击日寇。王耀南完善了演习方案以后,彭德怀指示他开始推广地雷战,牵制日军对根据地的进攻。于是王耀南开始带领工兵干部通过演话剧的方式推广地雷战。王耀南为了节省制雷成本,提出了凿石头做雷壳,造最便宜地雷的方案。
1941年冬天,聂荣臻向朱德请调王耀南到晋察冀边区推广地雷战。王耀南奉命前往。他到达后立刻投入工作,先给司令员和领导说明了日军探雷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提出把地雷的起爆装置和老鼠夹子相连接,用马尾当绊索等办法反日军排雷。在王耀南的领导下,晋察冀边区地雷制造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对前来“扫荡”的敌人起到了巨大的震慑作用。
“构筑王”
1939年,王耀南参与指挥建造了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1941年,八路军特务团300余人利用黄崖洞兵工厂防御工事,抵抗了日军6000余人的攻击,造成了抗日战争史上1∶8(我军伤亡100人,敌军伤亡800人)的奇迹。
解放战争时期的1948年2月,徐向前到达翼城指挥临汾战役,王耀南根据临汾城墙坚厚、碉堡坚固的实际情况,指挥部队在临汾前线全面展开坑道挖掘工作,仅东城就开挖了15条作战坑道和60条掩护坑道,为取得胜利提供了保障。5月18日,历时72天的临汾战役胜利结束。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从1951年到1952年间,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3次命令王耀南到朝鲜负责解决志愿军的防空和防重炮问题,王耀南根据平原地道战的战术提出山地坑道战战术,解决了志愿军防空和防重炮的问题,在巩固我军三八线的山地防御战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53年7月朝鲜停战时,整个三八线我方一侧山体已经基本被“掏空”,彻底解决了一线部队的屯兵、养兵、作战进攻与作战防御问题,甚至可以抗敌重磅炸弹和8英寸(200毫米)口径重炮的轰击,志愿军每日每个军阵亡人数由80人降为2至3人。地下坑道被部队誉为“打不垮,炸不烂的地下钢铁长城”。
(作者为江西省萍乡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