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常行民兵窑洞战克敌

贾晓明

2020年01月02日13:22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常行民兵窑洞战克敌

抗战期间,机智灵活地创造发明了多种巧妙的游击战术,创造了无数战争史上的奇迹,窑洞战就是其中的一种。窑洞战是八路军和太行根据地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游击战术。由于太行山区多属黄土丘陵地貌,根据地军民吸取平原地道战的经验,将所居住的窑洞进行深挖,改造成彼此相通、能藏能打、相互依托的隐蔽作战网,在“敌人”扫荡期间,便依托这些窑洞,保护自己、打击敌人。

常行村位于陕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南西北三面紧靠山峦,东面是起伏地,呈簸箕形。这一带产煤,挖煤遗留下来的窑洞很多。抗战时期,常行村处于敌、伪、顽的交汇地区,也是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的抗日政府的前沿阵地,为了长期坚持对敌斗争,更有效地打击敌人,1943年7月,常行村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基层支部和民兵游击队,坚持对敌斗争,防御日伪的“扫荡”。

1943年冬,常行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因地制宜,利用三面靠山、地下开采煤坑道纵横的地貌特征,在村西南山的窑洞中,挖掘修筑了“民兵战斗洞”,还从村中开了一个口子和战斗洞巷道相通,在原来旧坑道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修筑,筑成一条2500米长的“爪”字形坑道,坑道和窑洞共留三个出口,一个通气孔,并对窑洞内部,特别是“歇场”(过去采煤工人休息、吃饭的地方)进行了整理,使之适合于按家按户地存放东西和住人。

窑洞建成以后,民兵感到钻窑洞太被动,日伪军在村里抢劫也不能控制,因此又在洞口附近筑了一个3丈多高的碉堡,火力可以控制全村。一旦发现情况,群众躲进窑洞里,仅留民兵在外面同敌人周旋。经此建设,常行村遂成为该地区坚持抗敌斗争、防御敌人“扫荡”“蚕食”的坚强堡垒。

在多次“扫荡”未果后,1944年9月11日,不甘心失败的日军带领投敌的国民党保安五中队以及伪军一部共600余人,分3路连夜从陵川县城出发,准备再次围攻常行村。得知敌情后,在村政治主任徐海水、民兵队长张小保、武委会主任徐顺孩的组织下,常行村村民380人于当天夜间迅速转移进入窑洞。随后,徐顺孩、张小保带民兵分别阻击敌人,让敌人不敢贸然进村,为掩护群众转移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民兵随后边打边撤,转移至碉堡中坚守。5时许,日伪军向碉堡发起第一次冲锋,妄图以二三十人一举冲进碉堡。民兵以步枪和手榴弹毙敌6人,打退其第一次冲锋。6时左右,日伪军在火力掩护下发起第2次冲锋。民兵沉着应战,毙敌7人。不久,日伪军又发起了第3次冲锋,100多个敌人冲到院里,民兵一场苦战,手榴弹打完,地雷、石雷也打了100多个,毙敌30余人。日伪军3次“肉团”式的冲锋失败后,改变了战术,采取3人1组、5人1组的轮番佯攻,掩护其爆炸碉堡。当4个敌人抱着炸药刚接近碉堡,张小保就照准敌人放下1个5斤重的铁雷开火,4个敌人又被干掉。20时许,日伪军发动了第5次冲锋。此时,民兵子弹已剩不多,地雷、手榴弹已经打完,遂撤出碉堡,转入窑洞。

民兵们刚转移到洞内,碉堡便被日伪军炸塌了。敌人进入碉堡的废墟后,发现了窑洞,但谁也不敢进去,只是在洞口转来转去,有的趁机探头张望,还叫汉奸到洞口喊话劝降。在洞内的民兵利用敌明我暗的优势,不断向洞外开火,让敌人始终无法得逞。于是敌人便耍起诡计,到了夜间,假装撤退,实际上埋伏在洞口,企图诱使民兵出来,但被民兵识破。

第二天一早,敌人开始乱挖,终于挖开了一个缺口,于是把一捆捆柴草堵在洞口点燃,企图用浓烟把民兵和群众呛死在洞内。由于坑道外高里低的合理设计,浓烟并不向洞中扩散。敌人见此计不行,又向缺口里扔手榴弹,但毫无效果,于是拼命寻找,又找到了一个洞口。他们立即把两个洞口用石块封死,以为村民们会被闷死。由于第三个洞口非常隐蔽,敌人始终没能找到。第三天晚上,民兵利用敌人对南口警戒疏忽,不仅从洞内派人潜出求援,还从附近地里挖了三筐萝卜送进洞。

第四天,敌人向洞里投放毒瓦斯,守在洞口的两位同志不幸中毒,民兵们迅速将洞内煤土堆成隔墙,粉碎了敌人的又一毒辣伎俩。

14日晚,壶关县武委会、独立营和区干队接到派出去的民兵把信送到区委后,配合界北各村民兵共计千余人直奔常行村向日军猛烈开火,张小保和民兵们听到枪声,立即冲出窑洞。战至15日凌晨,日伪军落荒而走。常行民兵共毙伤敌人百余人,取得了窑洞保卫战的又一次胜利。

(责编:王静、吕腾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