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丹
2020年05月15日09:58 来源:学习时报
学习时报:2018年《学习时报》刊发了《周恩来之谜》的文章,后来这篇文章被广泛转载,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连敌人也敬重他——周恩来?”这个来自特殊角度的评价,让我想到了宋代吕皓的一句话,“人情不相远”。《周恩来回延安》这部影片展现了领袖和人民之间真挚的情感,这部电影改编自曹谷溪的同名报告文学。1973年周恩来回延安时,曹谷溪就在欢迎周恩来的人群中。我想请问您为什么被这个剧本所吸引,曹谷溪笔下的周恩来和您以往塑造过的周恩来形象相比,有哪些特殊之处?
刘劲:这个剧本最打动我的是对周恩来内心活动的刻画,当时周恩来已经是癌症晚期,身体非常虚弱,加上工作压力大,人很憔悴。为了让剧本更加精彩,我请来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杨胜群担任顾问,请来《湘江北去》的编剧王青伟修改剧本。我当时有一个想法,如果这个剧本不能让自己在看的过程中掉泪,就绝不开拍。当王青伟把最终的剧本给我看后,我真的在看剧本的过程中多次落泪,觉得可以开拍了。我也第一次当起了导演。《周恩来回延安》有三大核心点:一是展现了领袖跟人民之间的鱼水情,周恩来26年后回延安看望乡亲们,这是一种礼仪,是回报之情,这种感情有永恒的价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二是电影中周恩来身上展现出来的感情具有普遍认同的价值观,直戳人心,感人至深;三是影片通过总理和人民之间的互动,打通了人类共同的情感点,也打通了跟观众之间的情感点,引起观众的共鸣。您刚才说的周恩来身上的人格魅力和品德让敌人也敬佩他,这一点我也亲身感受到了。1998年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时,我主演的电视剧《周恩来在上海》在央视播出后,原国民党元老级的人物陈立夫看了这部剧,他挥毫写下“善与人同”四个字从国外辗转寄到我手里,意义不言而喻。周恩来就是这样一位即使和他的信念、追求不同,都会对他肃然起敬的人。
学习时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仅剧本创作就经过了4年10余次修改,为了达到历史真实,您做了大量采访。请问在这样一部“短短22小时”时间限度的影片中,如何做到历史真实和艺术再现的高度统一?
刘劲: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的剧本创作经过了4年的精心筹备。在4年时间里,影片出品方、摄制方以及主创团队深入采访周恩来的亲属周秉德等人及周恩来曾经的秘书赵炜、警卫高振普等工作人员,多方面详细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进一步了解周恩来的工作、生活及思想等细节,为创作作准备;深入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全国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等,详细了解相关史实;收集整理大量与周恩来本人以及他1973年回延安这段历史有关的图书、影像、史料等文献资料;召开专家座谈会、创作座谈会等主题会议,对影片主题、内容、创作手法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主创团队仅对剧本就进行了10余次修改,精益求精,为该片的后期拍摄制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达到历史真实,我们做了大量采访,其中包括周恩来的侄子周秉和,当年他在延安插队。周秉和插队期间回到北京,在中南海西花厅向周恩来汇报延安的艰苦生活,总理为了求证,让他再找一个同学来核实,发现所说的都是真事。1970年3月10日,周恩来以国务院名义在北京召开“延安地区插队青年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主要讨论加强插队知识青年工作和改变延安地区贫穷落后面貌的问题。可以说,影片中很多细节都有历史出处,真正做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再现的高度统一。
学习时报:《周恩来回延安》公映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该片还在去年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主旋律作品和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如何从小切口体现出大情怀非常值得探讨,《周恩来回延安》这部影片从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和讨论的经验。您说过,这部电影没有宏大叙事,而是从周恩来的内心世界出发,在小事上着笔。我认为恰恰是这些细节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这部电影,我看过几遍,有两个细节每次看都让我留下了泪水:一个细节就是,总理要离开延安了,郝全有大爷想把家里仅有的小米给周恩来带去,刚开始他把小米全部装进袋子里,想了一想拿出来一些,又想了一下还是将已经抓出来的小米又放回去了,这个细节将老人当时的心境表现得准确而传神。在缺食少粮的情况下,家里仅有的小米,一点都没有留下。还有一个细节是曹大娘看到总理身体消瘦,就把家里攒下的鸡蛋,拿出来要给总理补补身子,她不知道总理是因为身患癌症导致身体消瘦,总理不接受,她的眼泪夺眶而出。这两个细节让我想到一句话:有一种爱是毫无保留的。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能够深深地感受到,总理和人民之间真挚的感情。郝全有和曹大娘的两个形象非常丰满,他们也是很“抢戏”的,在这些细节处理上,您是如何把握的?
刘劲:这部电影的角度很特别,它没有大的情节和戏剧冲突。在延安时期的众多历史事件中,影片着重刻画了周恩来与老百姓之间血浓于水的真挚深情。影片中,回到延安的周恩来总是眼含热泪,他惦记着延安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想念着他。在宴请延安的老乡时,周恩来能叫出老乡的名字,讲起当年的故事,又与他们一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得知老乡们粮食短缺、生活拮据的困境,周恩来十分心痛。在曹大娘家中,周恩来在昏暗的光线下帮她穿针引线,还把随身带的眼镜送给了她。离开延安前收到了老乡送来的当地特产,周恩来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这些特产折成现金付款给老乡。周恩来见到前来的知青们,特意鼓励他们要扎根延安,把延安建设好;离开延安时,周恩来让飞机在延安这片土地上空再盘旋一圈,只为多看一眼延安。总理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尽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延安的老百姓主动前来把总理乘坐的陷入泥潭的车抬出来;一位当地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给周恩来送来一袋大枣;曹大娘要拿出家里攒下的几枚鸡蛋给周恩来补身体;缺米少粮的老乡凑出半袋小米让周恩来带回北京……这些饱含情感的故事推动剧情的发展,以小切口体现出大情怀,让观众能够真正理解老一辈革命家对人民群众的质朴初心。
学习时报:周秉德在《我的伯父伯母周恩来邓颖超》一书中提到:周恩来其实很爱好文学艺术。他曾说过:巴金写了长篇小说《家》,等我退休后,我要写一篇小说《房》。他还说过:以后我要退休了,我就去演戏,谁说总理退休不能演戏?我就要开创一个。为了国家和人民,他最终没有实现这些小小的愿望。1946年他说:人民的世纪到了,我们应该像牛一样地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解放后他常说: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在周恩来身上,人性、人民性、党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摄影作品《沉思中的周恩来》是意大利摄影家、《时代》周刊记者焦尔桥·洛迪先生1973年随意大利外长梅迪奇访华期间,在1月9日于人民大会堂内用小型徕卡相机为周恩来拍摄的。据悉,早在20世纪80年代这张照片印量就已超过9000万张。他的人性光辉联通和感动了全世界。去年6月4日,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在我们中央党校大礼堂举行了一次主创见面会和点映活动。在见面会上,您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您说:用一辈子演好一个角色。一辈子演周恩来,您有没有寂寞孤独的时刻,有没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刻?
刘劲:我一辈子演周恩来,也有寂寞孤独的时刻,但是看到自己的作品受到了专家和观众们的肯定,心里一下子坦然了,有些观众告诉我,他们心目中的周恩来就是刘劲饰演的样子,特别是一些年轻的观众说,我们虽然没有和周恩来生活在一个时代,没有亲眼目睹他的风采,但是我们很幸运有一个最好的扮演者替我们再现了他的风采。这样的赞美让我的内心很感动,只要观众认可我,需要我,我就愿意继续演周恩来,做一个周恩来精神的弘扬者。前些年听国家林业局的同志讲,周恩来生前曾有一个很大的遗憾,就是当时为了建设砍伐了很多树,他当时就提出要有序利用、让青山绿水常在。这给我很大启发,我主动申请参与中国绿化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绿色中国行”,并担任绿色中国公益形象大使,坚持了10年,足迹遍布祖国的50多个城市,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绿色理念。我希望将周恩来的绿色梦好好传承下去。这20多年来,我塑造了六七十次周恩来不同时期的艺术形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大树,可以是一个榜样、一种信念,周恩来就是我心中的大树。我要用一辈子做好这一件事。
学习时报:在《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中,周恩来看到新中国成立20多年后,延安老百姓仍然吃不饱饭。在与陕西省地市干部吃饭时,他再三要求一定要抓生产,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如果需要生产上的帮助,中央一定大力支持。他一一与当地干部握手,每一个人都是重重的一下,延安人民过上好日子在周恩来的心中就像泰山一样重。当周恩来听到地方领导立下三年变样、五年亩产翻番的军令状时,已经尿血的总理不顾病重的身体,用颤抖的手为大家斟酒,举杯一饮而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是周恩来的无悔追求。在这部影片中,周恩来的每一个亲民爱民举动,无不饱含着对党对人民的绝对忠诚。2019年5月7日,陕西省政府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革命圣地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226万老区人民从此告别绝对贫困,走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幸福大道。这一天您特意在朋友圈里转发了新华社消息《喜讯!革命圣地延安告别绝对贫困》,当时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刘劲:我当时看到这则消息,心情非常激动。周恩来生前牵挂着延安,共产党人没有忘记延安百姓,没有辜负周恩来的希望。周恩来虽然没能亲眼看到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但是周恩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念却在共产党人中代代相传。当总理的专机久久盘旋于延安上空不愿离去时,知青修筑的水渠通水了,这也意味着“延安精神”在年轻人身上的延续。《周恩来回延安》以周恩来个人视角及情感脉络为情节推动力,通过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回顾和展现了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新中国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部回顾历史、着眼当下、展望未来的电影,通过时空的转换揭示了在“延安精神”的引领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伟大的中国人民正在走的奋斗之路。
学习时报:2018年3月1日,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诗一样的语言怀念这位前辈:“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我了解,当时您也在座谈会的现场。从1995年开始,您已经演了25年周恩来,是目前出演周恩来次数最多的演员。您曾经讲过:周恩来也在不断塑造您的人生,我想请您谈一谈周恩来对您个人的影响?
刘劲:能扮演周恩来是我一生的荣幸。我再现他,他影响我,艺术把我们连接到一起,这种感觉真的很美妙。都说演员塑造了角色,但在周恩来强大人格魅力的感召下,我觉得自己的内心也受到了总理的召唤,他就像一盏明灯一样指引着我,慢慢向一个伟大的灵魂靠拢,他也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我。1996年电影《长征》上映后,特别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我主演的电视剧《周恩来在上海》播出后,很多当年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找到我,送给我他们写的关于总理的回忆录,还带我去中南海西花厅看周恩来和邓大姐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这对我塑造周恩来的形象很有帮助。
塑造周恩来形象的过程中,我时刻被他的精神所感染。罗青长老先生曾跟我讲,周恩来和邓大姐住的院子里,种着很多果树,有梨树、桃树、苹果树,每年秋天结果子的时候,总理就把果子全部摘下来过秤,市面上卖多少钱,他就按照那个钱数,把所有的水果买下来,把钱交到中央办公厅,然后把水果分给身边的秘书和同事。别人都问,自己家院子里的东西还要花钱买?总理说,这院子是国家让我住的,里面的树和果子都是国家的财产。总理的这些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那样,只要一谈及周恩来,我就觉得很温暖。
同时,很多观众通过我的表演,把对周恩来的情感也转移到我身上。有一次,我碰见一位老同志,他握住我的手,眼眶就红了。他说:“主席、总理那一代人对我们来讲就是父亲母亲。现在每次看你们拍的片子都掉泪,就像看到了自己的亲人。你们要好好演,希望通过你们把这份亲情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我觉得这话分量很重,我也一直铭记在心。
相关专题 |
· 周恩来纪念馆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