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罗炳辉在淮南抗日根据地二三事

杨爱东

2020年06月12日08:2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史纵览》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请勿转载) 

1939年春末夏初,罗炳辉率新四军五支队从皖南突破敌人的长江封锁线,挺进到淮南皖东地区。经过三打来安城和1940年著名的半塔保卫战,终于建立起了从淮河南岸的苏皖边界地区直到淮河北岸的淮宝地区、纵横各100多公里的淮南皖东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新四军五支队被改编为新四军二师,由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兼任师长,罗炳辉任主持实际工作的副师长,1942年任师长。在此期间,罗炳辉在淮南抗日根据地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军人要智勇双全”

罗炳辉是人民军队早期少有的既善于带兵打仗又善于练兵用兵的高级指挥员,他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关于军事训练的15条格言:

一、天下无难事,只怕无恒心;

二、任何恶劣环境下,总是可以打开出路的;

三、要奋发才能上进,个人国家均是此理;

四、整训为胜利,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五、革命军人要有赴汤蹈火的精神;

六、军人要炼成钢铁的身体;

七、军人要有朝气蓬勃的气魄;

八、军人要智勇双全;

九、革命军队要不动如泰山,动如山崩海喷;

十、爱护武器:枪支马匹是生命,此外一身轻;

十一、百发百中敌胆寒,目标不清不打,瞄不准不打,打不中不打,远距离不打,无把握不打;

十二、军人不要活死人;

十三、木头人带兵,如灯蛾扑火自烧身;

十四、粗心大意的指挥员,所带的兵等于死了未埋的行尸;

十五、战争是生命的赌博,不懂战争科学和艺术,是人民的罪人。

罗炳辉经常利用战斗的间隙,把班排以上干部集合在操场上给大家上军事课,他一边用手比划一边讲,并且总是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使得人人都能听懂。

有一次,他在军事课上完时又提出一个问题来问大家:“如果遇上你一个人坚守在山头上,子弹和刺刀、手榴弹都没有了,只剩下一颗炸弹,许多敌人围冲上来了,大家想想,你该怎么办?”

说完,他就随便叫起几个人来回答。

“拼死算了,反正逃不了。”

“我拼命逃跑,或许有活着的可能。”

“等敌人都围上来,我再引爆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等敌人距离靠近时,我把炸弹朝敌群里扔,趁炸弹爆炸的硝烟冲出敌人的包围!”

……

在众多的回答中,罗炳辉称赞了第四种答案。他向大家解释说,敌人冲上来时,见到你没动静,可能误以为你的子弹全部打光了。而当你的炸弹扔向敌群爆炸后,不仅会炸死炸伤一批敌人,还会使其他敌人害怕得卧倒在地,这时便是逃脱的最佳时机。

在上军事课时,罗炳辉还举了半塔当地的一个农民巧计干掉一名日军的例子。

有一年夏天,淮南路东的上万名日军兵分七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所到之处,抢走老百姓的财物、赶走老百姓的牲畜、抓走老百姓的鸡鸭。有一名日本兵见到一户农民屋后有一片长满青枝绿叶的西瓜地,就直奔过去问看瓜的农民说:“西瓜大大的甜,摘一个密西密西的。”农民想跑也来不及,就装作顺从的样子说:“太君大大的好,天气热,尝尝大西瓜。”说着就左挑右拣地给这个日本兵摘了一个滚圆的大西瓜。当这个日本兵咧嘴笑着接过西瓜回转身时,农民四下一看只有他一个人,便随手抄起一把大锄头,对着日本兵的后脑勺狠狠地砸了下去,一下就把他的脑袋敲得脑浆迸裂,还缴获了一支三八式步枪和200多发子弹。

说到这里,罗炳辉告诉大家,这就是战争时的机智和勇敢。

“不能穿上军装就忘了老百姓的甘苦”

1941年的春天,罗炳辉来到盱眙县东南方向的东阳、旧铺一带动员群众参军支前。当时正值青黄不接的季节,老百姓没饭吃,部队给养也成了问题。粮食搞不到,供应跟不上,罗炳辉只得让炊事员将部队的一日三餐改为两餐。就这样,炊事员们做饭时仍是捉襟见肘,时而断炊。

给罗炳辉做饭的炊事班老班长眼见罗炳辉日夜忙于工作却经常吃不好饭,又急又心疼,他就每天在驻地周围转转,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充代粮食的东西能“改善”一下罗炳辉的伙食。

老班长家在农村,家里没田没地,父子都靠扛长工、打短工来维持半饥半饱的生活,没饭吃是常有的事,因此他完全知道哪些野菜能充饥,哪些树皮、树叶子能和粮食一起煮了吃。一天午后,他见到驻地东侧一家屋后有一棵大榆树,树枝萌发了一层嫩嫩的绿叶,心里顿时高兴起来:在老家,自己吃过榆叶面饼,也吃过用炕干打碎的榆树皮磨出的炒面。于是,他把一只竹篮绑在自己的腰上,嗖嗖嗖地爬上了树,很快就摘了大半篮子榆树叶子,然后小心翼翼地下了树。老班长为啥没有扒树皮呢?因为他知道树被扒了皮就会死掉,那就违反群众纪律了。

从树上下来后,老班长赶忙去掉篮子里的榆树细枝和老叶,将嫩叶洗干净,然后晾在伙房里。这时,一个刚参军不久的小战士看到了这些叶子,他参军前在老家也吃过榆树叶,知道和其他野菜、野草比起来,榆树叶的味道还是不错的,只是吃多了解大便会很困难。几个人在炊事房里这么一议论,大家都笑了起来,还齐声夸奖老班长有办法。谁知道这笑声被刚从外边回来的罗炳辉听到了。在问明情况后,他立即扯开嗓门对老班长说:“你摘树叶征得榆树主人的同意了吗?”“你把群众家的榆树叶都摘了,那他们一家人吃什么?”“你摘老百姓的榆树叶子时脑子里想过没有?群众观点哪去了?”

刚才还满屋笑声的炊事房里顿时空气凝固了。只见罗炳辉弯曲着右手手指恼火地在桌面上敲着,继续说:“同志,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春天,老百姓叫天不应,喊地不灵,国民党三十三师又多次在这一带抢掠,别看这几把树叶子,它可是群众的度命粮!我们把它摘吃了,和那三十三师还有什么两样?”

老班长听了不由得脑门直冒汗,不住地用手搔着头,只能嗫嚅着说:“我只想到大家肚子吃不饱……唉!”

“你呀,”罗炳辉接过老班长的话头,放缓语气说,“你就只看到我们的战士饿肚子?还有我们这些当官的吧!”老班长不禁被他的话逗笑了。罗炳辉走到老班长面前,语气变温和了,问:“你在家吃过榆树叶子吧?”“连观音土都吃过。”老班长声音低低地回答。罗炳辉点着头说:“是呀,我们新四军是人民的军队,不能穿上军装就忘了老百姓的甘苦,更不能忘了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啊!”

说完这番话,罗炳辉一直看着老班长。老班长一下就明白了,二话没说,拎起菜篮子就走,边走边说:“行,师长,我懂了,我给群众送回去!”

“我们是一家人”

1940年春,时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的罗炳辉带着部队活动到盱眙的旧铺一带。在这里,罗炳辉密切联系群众,常找盱眙县旧铺区抗日农民救国会的会长张保成谈心,问这问那。时间不长,两人便成了朋友。不久,张保成的儿子张太原也参加了新四军的队伍。

后来,张保成被调去半塔区任农抗会长,因为他年岁大了经常生病,张太原就请求回地方工作,以便有机会照顾父亲。

1941年夏天,张保成经常发烧吐血,身体越来越差,由于当地缺医少药,病情只能一拖再拖,一直拖到了秋天。张太原想到二师师部附近的常家庄上有一所新四军医院,就请了本庄上几个小伙子,用竹床将父亲抬去看病。

一行人抬着病人走到离常家庄不远时,忽见前面大路上尘土飞扬。不一会儿,罗炳辉骑着他的大青灰骡子,后边还跟着几名新四军战士迎面而至。罗炳辉远远就认出了张太原,来到一行人面前时,他勒住缰绳,翻身跳下骡子,问道:“小张,谁病了?你要去哪里?”张太原如实相告:“我爹病了,抬他去军医院看看,不知道给不给我们老百姓看病?”罗炳辉一听,随即走到竹床边,用手轻轻掀起棉被一角,轻轻呼唤了一声:“张保成同志!”

张保成虽然病得很重,但头脑清楚,他吃力地慢慢睁开眼,一看是罗炳辉,枯黄干瘦的脸上泛起了一丝欣慰的笑容,张开干裂的嘴唇想说什么。罗炳辉见状,忙轻轻放下被角,又轻轻地给他掖好,皱起眉头,心情沉重地说:“病得不轻啊!”说完,他转身伏在骡子身上,刷刷刷写了一张字条递给张太原,交代说:“你去找宫乃泉部长或崔主任(崔义田),就说是我说的,请他们务必用心给他看看。”

张太原接过字条,泪水夺眶而出,无限感激地目送着罗炳辉跨上大青灰骡子远去……

就在张太原他们抬着病人继续赶路时,忽然看到罗炳辉又折了回来,只见他从骡背上的黄帆布包里摸出6只黄澄澄亮光光的大梨子,递到张太原手上,说:“这几个梨留给老会长,让他润润心!”然后,他拨转大青灰骡子的头走了。

“谢谢罗师长!”张太原像猛然醒悟似的,对着罗炳辉的背影,大声喊了起来。

“不用谢,我们是一家人!”、

原载:《党史纵览》2020年第5期

 

(责编:曹淼、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