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孙继先:从大渡河勇士到导弹司令

李海龙

2020年08月03日08:05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孙继先:从大渡河勇士到导弹司令

  孙继先出生于山东曹县,自幼习武,是开国将帅中少见的武功高手,曾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1955年孙继先被授予中将军衔,1959年2月担任第二十训练基地司令员,历经艰辛,圆满完成了筹建新中国第一个导弹试验靶场的任务,为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孙继先一身武功出神入化,在硬仗中常打头阵。1935年5月,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决定强渡大渡河。大渡河水面辽阔,地势险峻,猛浪滔天,水流湍急。而蒋介石为“剿灭”红军,提出了“大渡河会歼战”计划,协调多支军队企图实现聚歼“今日之石达开”的美梦。这是一场生死之战,红军要打开防线缺口,必须组织突击队。
  上级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时任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一营营长的孙继先。接到任务后,孙继先立即选出17名勇士,每人配一柄大刀、一挺冲锋枪、一支短枪、五六枚手榴弹。第一船由连长熊尚林带队,第二船由孙继先亲自带队。第一批勇士渡河后,孙继先登上小船,迎着密集的弹雨,穿过咆哮的河水,与战友们奋身跃上滩头,杀退敌人后成功地控制了对岸的渡口,这就是长征路上著名的强渡大渡河之战。
  红一军团的《战士报》报道了这一光辉事迹,但文中刊登的却是十七勇士,孙继先并未列入其中,后期宣传也是如此。原来这篇通讯的作者就是孙继先,他不居功、不计名利,隐去自己名字而把荣誉让给英勇的战士们。面对外界争论和孩子们的不解,孙继先动情地说:“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些同志牺牲后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我们这些幸存者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如果再去争什么‘勇士’,就太没意思了,我感到很羞耻!”
  奉调回国,成为“杂牌司令”。1957年10月下旬,刚到朝鲜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副司令员的孙继先,突然接到军委让他回国的通知。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的萧华开门见山地说:“是毛主席亲自下的调令,调你回来是让你负责筹建一个导弹试验靶场”。
  孙继先沉吟片刻后表示:“对搞这么尖端的科技、这么重要的工作,我是一窍不通,确实是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萧华安慰他说:“军委觉得你能胜任,才叫你从朝鲜回来。”聂荣臻语重心长地说:“这可不是当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强渡大渡河!这是尖端科学,是关系军队和国家未来发展前途的大事……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完成好这个任务。”
  就这样,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孙继先来到这个叫“靶场筹备处”、别名又称“炮兵营房工程建筑部”的地方,承担起筹建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的任务。眼见陆军、海军、空军、炮兵、工程兵、卫生兵、文艺兵等着装五花八门的人进进出出,周围老百姓对此充满疑惑。有一天孙继先来到这里,恰巧碰上有老百姓在问一个战士“你们到底是什么部队?”战士没好气地回答:“我们是杂牌军!”孙继先接着自嘲道:“我从正经的兵团司令成了杂牌司令了!”
  要人要钱要物,自封“光杆司令”。1958年1月18日,孙继先随炮兵司令员陈锡联以及苏联专家组成的导弹试验靶场勘察队,开始选址工作。最终中央军委拍板,选定距离酒泉市200公里左右的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
  这里几乎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一天,在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青山头,孙继先指着一片绿荫问:“这里为什么是绿的?”同行的人告诉他,祁连山融化的雪水让这座孤零零的小山头披上了绿装。他沉思良久后说:“这叫我想起在南京军事学院时,院长刘伯承元帅提出的口号‘干在石头城,埋在紫金山’。我今天也提一个口号:干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
  1958年,第二十兵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训练基地,1959年2月18日,孙继先被任命为基地司令员。基地建设过程充满艰辛,孙继先曾回忆道:“我那时是一个光杆司令,既没有政委,又没有副司令员,那叫‘伸手派’,要人、要钱、要设备。”
  “强拉硬拽”要人。原空三军政委栗在山被孙继先要来了,任命为基地第一任政委。广州军区参谋处处长李富泽,也被他拉来当了副司令。跟北京、上海等地要光学人才,跟高校要大学生,等等。
  “顶住压力”要钱。孙继先也知道当时我国经济状况紧张,但也只好硬着头皮先后向万毅、罗瑞卿伸手要钱,最后一起找到周恩来。周恩来对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非常重视,一下子特批了5个亿,主要用于基建。当时周恩来、罗瑞卿用了很大精力亲自抓基地建设,国家有再大的困难,也要保证基地的建设。特别是周恩来频繁会见孙继先,询问基地建设的进度。
  “厚着脸皮”要物。有一次,孙继先听说北京建人民大会堂剩下一些下脚料,就向周恩来请示,能否拉走?周恩来点头后,孙继先马上找人拉到基地。他还专门开了个会强调:“我向总理要来了建人民大会堂的材料,我们在基地建一个礼堂,要一流的设计,一流的施工质量。”很快,一座大气的礼堂拔地而起。
  各种人员逐渐到位,一场建设导弹、核武器试验基地的大会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1960年底,第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并交付使用。至此,中国第一个导弹综合试验靶场建成。
  铸剑戈壁,为导弹事业呕心沥血。1959年初夏的一个晚上,毛泽东把孙继先请到自己在中南海丰泽园的住地,和颜悦色地说:“孙继先同志,我们见过面。当年的大渡河的勇士,如今的导弹司令,好啊!”毛泽东一再鼓励孙继先:“尽量多学一点儿本事,把我们自己的导弹发射出去!中国的导弹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他抓住苏联专家现场指导的有利条件,组织部队反复演练,为独立发射P-2导弹练好基本功。
  1960年5月26日,苏方顾问突然宣布开始撤离部分专家。此举使我们的导弹试验部队面临最艰难、最严峻的考验!其间,孙继先沉着应对,立即调动所有相关中国技术人员以拍照的方式,记录好苏联友人的笔记。
  8月中旬后,基地的苏联专家逐渐撤离完毕。虽然第二十训练基地的创业者们尽了最大努力,但现实很残酷,刚刚建起来的火箭发射场,有许多仪器和设备被搁置在沙海之中;不少设施建了半截,被迫停了下来……他们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导弹发射试验任务,孙继先告诉指战员:“在我们的身后,有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支持……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要怕,就是天塌下来,我们也能顶得住!”
  经过一系列充分准备,1960年9月10日,第二十训练基地用国产液氧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11月5日,我国自主生产的“东风1号”导弹发射成功。聂荣臻紧紧地握住孙继先的手,激动地说:“我们成功了,谢谢你,感谢二十基地……这是我军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以后有了自己的导弹!”
  孙继先为我国导弹事业呕心沥血,奋斗不止,书写了他人生辉煌的篇章。1990年4月13日,孙继先因病逝世,享年79岁。家人遵照其遗嘱,将他的骨灰埋在青山头的烈士陵园,实现了他“埋在青山头”的诺言。

(责编:曹淼、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