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构筑起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在敌凶猛攻势前经受住严峻考验,并最终夺取胜利——

消耗敌人的“肉磨子”

刘 波

2020年09月27日09:50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消耗敌人的“肉磨子”

提起上甘岭,许多人都不陌生。因为这个名字,几乎是新中国成立后几代人心目中一个充满英雄主义的精神高地。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整个正面战场上完全掌握了主动权。

上甘岭的战略位置

上甘岭位于朝鲜五圣山南麓,金化以北约5公里处,东扼金城通往通种至东海岸公路,西瞰金化、铁原、平康地带,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952年10月14日凌晨,美军对上甘岭发动突然攻击。美军这一天的弹药消耗量达到128吨,志愿军的阵地上平均每秒钟就要落弹6发。

美军为何要发起如此凶猛的攻势?

1952年3月底以后,志愿军以营连规模不断主动出击,开展主动出击,抢占阵地、冷枪冷炮活动,给美军很大的杀伤。9月18日至10月5日,志愿军展开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志愿军连续打击下,已失去进攻之利,并逐渐丧失战场主动权。

为了在战场发动新的攻势,迫使中朝军队就范,美方谈判代表10月8日单方面宣布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批准了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的“金化攻势”计划。此次攻势的目标是范弗里特亲自勘察选定的,即上甘岭地区的两个山头——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

志愿军打响坑道战

当第15军秦基伟军长向志愿军司令部打电话,报告上甘岭爆发激战时,邓华激动地说:“我们等着他进攻等了4个多月了!送上门了,好啊!”邓华在电话中表示:“号称地下长城的坑道体系能否发挥作用,到了接受检验的时候了。”

坑道,是志愿军战士在战斗中的发明,是从防炮洞、隐蔽部逐渐发展起来的。坑道工事在我军防御阵地上出现后,彭德怀司令员立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51年9月,志愿军司令部发出指示,要求进行推广。到1952年3月,志愿军各师、团阵地已初步形成了以坑道为骨干,与交通沟、堑壕相结合的防御体系。这对消减美军的空中轰炸和地面炮击威力的确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1952年4月至5月间,志愿军司令部召开各兵团、各军参谋长会议,进一步研究改善坑道,统一规格标准,要求坑道内部达到“七防”,即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成为能防、能攻、能机动、能生活的完整防御体系。

到8月底,志愿军除进一步建成了正面战线第一梯队各军的坑道工事外,在东西海岸也重点构筑了坑道工事。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长的整个战线形成了具有20-30公里纵深的、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阵地防御体系。

这年秋季,志愿军迎来了一场“万炮齐轰”的大硬仗——上甘岭战役。这时防守上甘岭的第15军第45师,早已按照志愿军司令部的部署建好了坚固的坑道防御工事,严阵以待。

10月14日至20日,“联合国军”白天占领地面阵地,志愿军则在夜晚依托坑道反击歼敌,恢复地面阵地。10月20日晚,邓华下令第15军:前沿部队全部退入坑道,准备依托坑道,协同前沿火力反击和兵力反击,里应外合地夹击敌人,杀伤敌人于阵地上,最后恢复地面阵地。

志愿军总部调兵遣将

面对“联合国军”的“赌博”,志愿军总部也决心奉陪到底,全部恢复上甘岭地区的两个阵地。为配合第15军粉碎敌人对上甘岭的攻势,志愿军司令部决定,将原定10月20日结束的战术反击作战延续到10月底,以配合上甘岭地区防御作战。

10月21日,志愿军代司令员和政治委员邓华打电话给第15军军长秦基伟:“目前敌人成营成团地向我阵地冲击,这是敌人用兵上的错误,是歼灭敌人的良好时机,应抓紧这一时机,大量杀伤敌人。”根据邓华指示,第15军命令第45师坚守坑道作战,争取时间,为进行最后粉碎敌人进攻、恢复全部阵地的决定性反击做准备。

考虑到上甘岭的战斗已发展到战役规模,邓华当即给第3兵团领导打电话,命令当时归第20兵团指挥的第12军停止北返,立即增援第15军作战。11月1日晚,第12军在李德生副军长率领下投入战斗。为了指挥的连续性,即归第15军指挥。

11月5日,第3兵团遵照志愿军司令部首长要求“坚决战斗下去”的指令,对两个高地的坚守又进行调整部署,立即将第12军换上去,接替第15军进行防守。为便于指挥作战,第3兵团决定组织五圣山指挥所,由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负责统一指挥第31师和第34师反击作战。该指挥所为第15军军长秦基伟指挥。

在此期间,以邓华为首的志愿军司令部还采取诸多措施支援上甘岭前线。包括:迅速给第45师补充1200名新兵;急调榴弹炮兵第2师、第7师、火箭炮兵第209团、第67军炮兵团、高炮两个团各一部加强给第15军;命令就近各后勤兵站保障第15军弹药食品等。特别是调来喀秋莎火箭炮24门,为保护两个高地上坑道口的安全,提供了猛烈的炮火。

美军公开承认失败

洪学智副司令员回顾上甘岭战役时,总结道:这次战役是对我军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的严重考验。我军坑道不仅是屯兵坑道,而且是战斗坑道,是两种坑道的结合。我军不仅能依托它取得战术性反击胜利,而且能依托它防御敌人大规模攻击。每一个阵地都与敌人反复争夺,每一个阵地都成为消耗敌人的“肉磨子”。

11月8日,美军无奈地宣布:“到此为止,联军在三角山是打败了。”美军战史说:“‘三角山’之战,中国军队以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迫使联合国军停止进攻。”

到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时,志愿军战壕和交通壕共长6240公里。

上甘岭战役打出了“上甘岭精神”,展示了人民军队为保家卫国赴汤蹈火、勇于牺牲的高贵品质,成为我军一往无前、勇敢战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责编:王静、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