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于细微处见精神──忆项南同志二三事

张铭清

2020年09月30日10:3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福建党史月刊》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请勿转载)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因为工作关系,与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项南多有接触。尽管时光过了30多年,我曾见过的他点点滴滴的小事,因为印象深刻,仍历历在目。常言道,于小事中看品德,于细微处见精神。正是这些小事,真实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和献身精神。

到任福建,别开生面

1980年1月14日,项南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福建,主持省委工作。他对兴师动众迎来送往的陋习一向反感,离京时又听说福建省委正在开地市县委书记会,为了避免省领导接站影响开会,便对省委办公厅“撒了个谎”,说先让秘书打前站,自己后两天到。结果,省委让办公厅行政处处长过英群带了个伏尔加小车到福州火车站接项南秘书时,才发现新任省委书记竟在眼前。他连声道歉后,想给省委办公厅打电话另外要车,却被项南制止了。项南说,挤一挤不要紧,暖和。过处长感叹,自己接送的领导不计其数,第一次遇到这样平易近人、毫无架子、不讲排场的大领导。

新闻宣传,身体力行

项南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杰出领导人,他本身就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指导新闻宣传工作可谓驾轻就熟。早在1957年担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时,他就分管新闻宣传工作,不仅直接指导《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的工作,而且经常在这两个刊物上发表文章。到福建工作后,尽管日理万机,仍经常为《福建日报》写社论和报道。他撰写的多篇社论和评论还多次获奖。其中一篇“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的社论,获得当年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全文只有160个字,创造了中国最短社论的记录。

1984年3月24日,福建55位厂长、经理写了一封《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信。项南立即批示在第二天的《福建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他饱含激情写了“编者按”,给予高度肯定和评价。3月30日《人民日报》加了“编者按”转发,认为这封信提出了体制改革的重要问题,旧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紧接着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由此推动了全国的体制改革。中央领导认为福建为改革开放做了一件好事,此举不仅对体制改革,而是在整个经济工作的池子中投了一块石头,对项南和福建省委积极支持“松绑”放权给以高度评价。

善用新闻,推动工作

项南对中央驻闽新闻单位非常看重,到任后没几天,就约我见面。除了了解福建的情况外,还非常诚恳地说,《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对省委工作的指导非常重要。他对《人民日报》记者站和我的工作提出了期望和要求,希望记者到基层时,一定要听取基层对省委,特别是对他本人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尤其是批评意见,一定要及时、毫无保留、原汁原味地如实转告他,即便是尖锐的批评和难听的话,也要如实相告,这对省委了解基层的意见,改进工作非常重要。因为这些意见他本人和其他省委领导不容易听到,基层也不可能反映上来,只有记者才有可能听到,所以,他要求我一定给省委和他本人帮这个忙。

对项南的诚恳和信任,我不仅表示钦佩,而且对他的要求坚决照办。我每次向他反映基层对省委工作的意见,他不仅认真听取,还做笔记,事后及时与相关人员研究改进办法。这些都表明他听取基层的意见是真心实意的。

他下基层调研,都请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记者随行。他申明不是为了报道他的工作,而且结合调研给记者出题目。他结合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实际,提出福建的经济发展要“大念山海经”。我写的《八闽共念山海经》在《人民日报》见报当天,他就打来电话给予肯定和称赞。第二天,我列席省委常委会(中央有规定,因为工作需要,新华社和《人民日报》驻地方的分支机构负责人可以列席省委常委会),在会议休息时,他对我说,作为“山海经”的重要内容,福建的林业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主要原因是林农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林农究竟为什么没有积极性?有各种说法,希望你从记者的角度到林区做一下调研。

后来,我根据项南的要求到闽北林区做了一周的调研,写了两篇“记者来信”:《如此层层“剥皮”林农难得实惠》《象棋、竹尺被扣说明了什么?》,分别在1984年11月16日和1985年2月27日的《人民日报》一版发表。我在“来信”中明确指出“那些不符合实际情况,影响林农积极性的‘老规矩’与林农焦灼的呼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一步放宽林业政策,改革一切不利于发挥林区优势的规章制度是当务之急。”

《人民日报》对这两篇“记者来信”很重视,值班总编辑加了200多字的“编者按”:“福建省建阳县尤溪县农民出售木材被层层剥皮的问题,值得重视。发展林业、绿化祖国,说到底要依靠广大农民,特别是山区林区的农民进行,因而要用正确的政策调动广大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如果像建阳、尤溪两县那样,农民出售一立方米木材,最后自己得到的仅有售价的10%多一点,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必然要受到极大的挫折。农民出售木材,依法纳税,按规定缴纳管理费是应该的。但绝不能层层剥皮,处处伸手,凭借自己手中的权,谋取小团体的或个人的利益。这是破坏党的政策的行为。对于那些任意敲诈农民的单位和个人,有关部门应该认真查处。”

项南看后,立即做出明确批示,要求林业主管部门和林区各级领导认真学习《人民日报》的编者按和“记者来信”,以改革的精神,限期彻底清理不利于调动林农积极性的过时的规章制度,对那些任意敲诈农民的单位和个人,要提高到“破坏党的政策的行为”来认识的高度,严肃查处,绝不姑息,并要求限期汇报清理、查处的情况,还要组织相关部门检查。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改和查处,那些过时的规章制度被清理,任意敲诈农民的单位和个人受到严肃处理,林农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林区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新景象。

报告讲话,生动感人

听过项南作报告、讲话的人,无不为他的口才所折服,都认为是一种享受。他学识渊博,旁征博引,生动活泼,妙语连珠,让听者兴味盎然。他一到任就在省委地市县委书记会上作了被称为“八闽起飞号角”的“就职演说”,被中央办公厅转发到全党,并加了按语:“项南同志1月20日在福建省党代会上作的题为《谈解放思想》的讲话,是一篇领导干部亲自动手准备,不要秘书代劳的好讲话。这篇讲话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简明、生动、活泼,绝少套话、空论,现推荐给你们一阅。”

项南的讲话之所以从不念稿,却好评如潮,除了他学养好、口才佳外,与事前认真精心的准备密切相关。1985年,中央要求领导干部到大学作报告,项南花了一周的时间到几所大学调查研究,亲自列出调查提纲,针对学生议论最多的问题、最不满意的事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最想知道的事情、希望省委书记讲什么,收集了83个问题。他就这些问题作了有针对性的认真准备,以谈心的方式娓娓道来,自然赢得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执行党纪,绝不含糊

1983年的夏季,我随项南去闽西北调研。到将乐县时,正是午餐时间。一进县委招待所餐厅,他瞄了一眼餐桌,脸色立马阴沉下来,匆匆吃了几口就离去,大家见状也跟着起身。项南走到门口,招呼县委书记来隔壁会议室。从他刚才的脸色看,估计县委书记要被“刮鼻子”了。

果不其然,县委书记一进门,项南就厉声质问:“你知不知道中央关于接待工作有四菜一汤的规定?”得到的回答是“知道”。项南提高了嗓门:“知道为什么违反?”县委书记低声说“我错了”,并加解释:“项书记,我们将乐这个山区县,自打解放30多年了,从来没有省领导来过,更别说省委书记。昨天,招待所的师傅听说你来,高兴得不得了,自作主张加了两个菜。我们山区没有什么好吃的,无非是当地的土菜,表达一点山区人民对省领导来穷山沟的心意……”没等解释完,项南就打断他的话:“知错就要改,晚上如果再多一个菜,我立马走人。”

有了将乐这事,大家便都知道项南坚决按照中央要求办事且绝不含糊的作风。下一站到龙岩,路过项南的老家连城朋口用午餐,项南亲自提前打招呼,严格按中央四菜一汤的要求办,只能少,不能多,最好一个青菜一个豆腐。因为这是项南离开老家后第一次回来,朋口原来打算杀一头猪接待,他听说后对他们说:“你们要是杀猪,就先把我杀了”。

第二天中午,朋口果然按照项南的意见,午餐就是一个青菜,一个豆腐。见当地按照他的要求办,项南非常高兴,不但吃得津津有味,还谈笑风生,一改在将乐的严肃气氛。

公事私事,严格分明

项南到任不久,有一次在办公室和我谈完工作后,问了我的家庭情况,得知我只身一人在福州,着急得瞪大了眼睛说,那怎么行?记者工作很辛苦,没有时间性的,一个人没法照顾好生活,怎么工作?他边说边给省委组织部长高胡打电话,几乎是不容置疑地要求他尽快办好我家人来福州的调动工作。我刚回到办公室,高部长的电话就来了,说项南同志交待,要尽快解决你的分居问题。他问了我爱人在外地的工作单位,说会尽快办理。

正是因为项南的督办,仅半个月的时间,我爱人的工作调动手续就完成了。当然,后续找接收单位和住房,都是非常具体且相当麻烦的事,同样也是在项南的过问下得到妥善解决。对项南的关心,我全家都铭记一辈子。

谁能想到呢,项南对待自己的家人却是公私分明,甚至有些不近情理。

一天,我去项南家送审稿件,在他住处的路口,看到一位一手抱婴儿一手挽包袱的年轻母亲,竟是项南的女儿小米。我赶紧停下车问她去哪里?原来,她要去福州火车站乘车。她来福州坐月子,产假期满要回北京。我赶紧招呼她上车送她去火车站,并请站长帮助送上车,并在旅途中予以关照。站长满口答应。小米却非常不好意思,而且似乎有难言之隐,吞吞吐吐地说,可别让我爸知道你送我上车。我不解地问为什么,她说,爸爸说我回北京是私事,不能用他的车,不能让省委接待处安排送我,也不许向车站要求帮助。

送审完稿件,我觉得项南这样做有点不近人情,不禁对送我出门的项南夫人汪大姐谈了几句不以为然的看法,而且把他那么上心督促办理我家属的事作了对比。汪大姐坦然一笑说:老项就这么个人,公是公,私是私,分明着呢。他火急火燎地帮助你解决分居问题是为你解除后顾之忧,让你能专心工作,是为公,用公家的车送小米是为私,那是不能含糊的。他这么做,我和孩子们也理解他,支持他,也都习惯了。

顶住压力,实事求是

1985年6月“晋江假药”风波发生后,把福建和项南推到了舆论漩涡,项南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在一些不实报道推波助澜下,真相一时有口难辩。为了以正视听,我把此事来龙去脉,以及不实事求是的查处对福建乡镇企业发展造成的严重后果,写了题为“晋江查处假药案近况”的内参报中央领导。

项南后来看到了我写的内参。特意来《人民日报》社看我。那天临近中午,参加《人民日报》记者会的全国各地记者们下楼吃午饭,我一抬头,意外地看到项南和一个小伙子(司机)从正面走来。《人民日报》社社长钱李仁也看到了项南,他们在团中央工作时是同事,项南担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时,钱李仁是国际联络部部长。钱社长以为项南是来找他的,赶忙迎上去说:“老项,你来报社怎么不打个招呼?”项南微笑着朝他摆摆手说:“老钱,我今天不是来看你的。”边说边指着我说,“我是专门来看张铭清的。”

一个省委书记专程来报社看记者,这在《人民日报》社80多年的历史上前所未有。来自全国的记者听到福建省委书记专程来看望我,也感到意外,悄悄问我缘由,我也是一头雾水。因为正是午餐饭点,我说既然项书记来看望我,我就请书记一起去食堂吃饭吧。项南也毫不客气地说:“那当然,你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人民日报》社以前有个好习惯,食堂排队买饭一视同仁,不管是正部长级的社长、总编辑,还是工人,一律按先来后到排队买饭。有时报社领导晚来吃不上饭的情况也见怪不怪。于是,我和项南也乐呵呵地和司机在窗口外排队买饭。到了餐桌,我对项南说:“不管怎么说,你也是客人,我去小卖部买瓶啤酒吧。”钱社长也马上呼应:“对对对,铭清去买瓶啤酒,算我请客。”项南却一把拽住我:“不是说好你吃什么我吃什么嘛,赶快坐下,你要是买来我也不喝。”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钱社长问项南:“老项,你今天来报社看记者,是报社前所未有的,能不能说说原因,我和记者们都在等着你解开谜底呢!”

项南放下筷子,一脸严肃地说:“在“晋江假药”问题上,100多家媒体,只有你们《人民日报》的这位记者说了真话,所以,我今天来看他,也是来感谢《人民日报》的!”顿时,人声嘈杂的食堂一片肃静,用餐的记者向我投来敬佩的目光,记者钱江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学长(他是我研究生学弟),就凭项书记这句话,你这一辈子当记者,值了!”他话音一落,食堂立时响起一片掌声。我感动得一时语塞,赶忙站起来说:“项书记,感谢你来报社看我,感谢你对我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我不过做了一个记者应该做的事。”项南也受到感染,站起来与我握握手,又与钱社长握握手,向记者们抱抱拳,大步流星地离去。望着他的背影,我们五味杂陈。

项南离开福建后,以他闲不住的性格,是绝不会在家含饴弄孙安度晚年的。不久,他与一批退居二线的老同志凭着为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顾年事已高,不计任何报酬,创办了以李先念为名誉会长的中国扶贫基金会,奔走在穷乡僻壤调查研究,为贫困地区的发展筹集资金,出谋划策。

松梅明志,亮节高风

1997年11月10日一整天,项南在北京马不停蹄拜访海外侨商,探讨如何运用金融手段脱贫致富的大计。晚上,他不顾一天劳累,去中国大饭店与福建侨领李尚大之子李川羽,就发展教育事业作为脱贫致富长远之计兴致勃勃地交谈时,突发心脏病,倒在了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走的岗位上……

项南灵堂前挽联众多,“创业殊勋名垂盐淮大地,刚正品格气贯京闽山河”“功高无私,为官一世两袖清风,德高望重为人楷模流芳千古”“一代名臣光明磊落足千古,当今贤吏鞠躬尽瘁垂千秋”,都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

项南晚年,曾多次手书元朝诗人王冕的《墨梅》的诗:“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礼赞墨梅的诗,既是他的自勉,也是他的写照。清气是一种平静的境界、乐观的心态、理想的追求,是最好的人生鉴定。他还曾写下“岁寒然后知松柏而后凋”的条幅,也是他高风亮节的写照。

项南的情操,留给世人的清气,就像在冰封雪舞的寒冬绽放的梅花、挺拔的松柏,成为万民共仰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曾撰联云:“八闽皆口碑,是非已有公论;万民颂项南,公道自在人心”。

(作者历任《人民日报》驻福建记者站站长、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海协会副会长等职)

原载:《福建党史月刊》2020年第8期

(责编:赵晶、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