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你的心愿都实现了!”

司晋丽

2020年10月20日10:38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你的心愿都实现了!”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70年前,无数中国青年喊着这句响亮的口号,告别家乡,远赴异国。

牺牲于那场战争的烈士中,有一位叫李征明。在前线,他曾对战友说:“今天流血流汗是光荣的,是为了朝鲜人民的独立,为了祖国的安全建设,使人民和我们的家人过上好日子……”

70年过去,李征明烈士的心愿实现。

“想起了二哥说过的话”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我现在的生活,就是‘幸福’!”10月16日上午,安徽省宣城市第四小学退休教师李曼坐在自家客厅里,熟练地打开平板电脑和记者视频。

去年,由于腿脚不便,上下楼吃力,在孩子们的劝说下,她和老伴搬进了这套100多平方米的电梯房。“小区里人车分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特适合居家养老。亲朋好友都说我,每搬一次家,生活就更上一层楼!”李曼高兴地展示着家内外的生活场景,还有一张张记录幸福生活的照片。

其中一张是3年前李曼的外孙从深圳大学毕业,留在当地工作,邀请全家去深珠港澳游玩的合影。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目睹国家的先进和人民的幸福,照片中的李曼笑容灿烂,内心却无比澎湃,“当时很感慨,想起了二哥说过的话。”

让全国人民和家人过上好日子,是李曼二哥李征明生前最大的心愿。

与上世纪50年代无数中国青年一样,李曼的二哥李征明高喊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于1952年赴朝鲜参战,成为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

1953年6月,在对敌人的一次反击战中,李征明因伤势过重而牺牲,年仅23岁,长眠于朝鲜的土地。

“今天流血流汗是光荣的,是为了朝鲜人民的独立,为了祖国的安全建设,使人民和我们的家人过上好日子……”战场上对战友们说的这句话是他的心声,也是许许多多抗美援朝战士的心声。

“我在上甘岭一切都好,不要挂念。”李征明在1953年3月25日的信中写道。朝鲜和中国,战争与和平,亲情化作一封封家书。“我来教两句朝鲜话:‘哈儿,妈尼’是‘老大娘’,‘阿妈尼’是妈妈,妹妹是叫‘努以’,另外假使你要学的话,可以写信给你四哥,他会的比我还多咧!”李征明信中提到的“四哥”是李曼的四哥李智,他比李征明早一年入朝,1952年在战场负伤后回国休养。就在兄弟俩先后赴朝作战后,李曼的三哥李昀也报名入伍,准备赴朝参战。

在炮火连天的前方,任教导队文化教员的李征明时常牵挂弟弟妹妹们,嘱咐他们认字学习,在要求进步中追上时代。在1953年3月31日的信中李征明这样嘱咐李曼:“家中生活困难我再想办法解决,不要愁,只要你们能好好学习,我可以把我的津贴都寄回家去。”

现在,生活在沪、豫、苏、皖各地的李家兄妹都过上了小康生活。“今天的日子多好啊,你却看不见了!”李曼经常在心里对二哥说。

“比起父母,不知要幸福多少倍!”

客厅窗明几净,墙上挂着喜欢的字画。退休后,李曼的生活充满烟火气又不失格调:烧菜做饭、养花种草、写诗作画、上网K歌……她样样得心应手。除了一头银发外,根本看不出她已经79岁高龄。

此前,李曼和老伴在一套三室一厅的单元房居住多年,直到她从安徽省宣城市第四小学退休,孩子们也成家立业。

说起房子,李曼笑中带泪——

上世纪70年代,由于单位照顾,她的小家庭拥有了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房子。这间小屋被隔成里外两间——6岁的大儿子跟着公公住在外间,李曼和爱人带着女儿、小儿子四人住在里间。“那时住房实在太紧张,父亲总想到我家来看看,由于家里实在住不下,我每次只好找借口推脱。”

1978年,李曼全家搬进了单位新建的宿舍楼,40多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条件好些了;1985年,随着爱人调入地区劳动局,全家搬进了三室一厅的新房。此后,赶上国家住房政策改革,生活条件越发改善,房子也越来越宽敞。

遗憾的是,父亲李肖琰已于1978年辞世。在他生前,未能到安徽看看女儿生活的情形……

李肖琰也是一名小学教师。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都兴办起乡镇小学。李肖琰先后在家乡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的几个乡镇小学任教。“那时,乡村教师没有晋升机制,也没有涨工资一说。我父亲每个月赶头小毛驴,到区里领两袋大米回家,就算一个月的工资了。后来每个月能发29.5元的工资,一直到退休。”李曼说。

尽管看尽了父亲这一代小学教师的清苦日子,李曼还是听了父亲的话,也做了一名小学教师。成家后,她告别父母,随爱人到安徽生活,做了多年代课教师。不同的是,上世纪70年代,她赶上了一项好政策:符合条件的代课老师全部转为正式的人民教师。她的工作更稳定,收入也更高了。

后来,不断追求上进的李曼获得高级职称,与爱人的退休工资丰足,孙子和外孙也已大学毕业,她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每年还出门旅游几趟。“我赶上了最好的时代。比起父母,不知要幸福多少倍!”

“没有无数先烈的舍生忘死,哪有70年的和平发展?”

“小时候我只知道有一个英雄舅舅,直到有一天,母亲将舅舅的家书拿出来,我才知道舅舅还是一个爱国爱家、多才多艺的人,我是哭着读完这些书信的。”李曼的女儿王洁对记者说,“没有无数先烈的舍生忘死,哪会有70年的和平发展?”

王洁说,现在全家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找到舅舅在朝鲜的安葬地址。

1953年3月25日,李征明在给妹妹的信中写道:“现在我已经戴上祖国人民赠送的勋章了,你看见恐怕也很高兴吧!我还正在争取戴上军功章回去见毛主席。”他还画了毛主席的肖像和军功章的模样,栩栩如生。

收到这封信时,李曼高兴地跳起来了,仿佛看到了二哥戴上军功章的模样。

但现在,每当读到这段,李曼都非常悲痛。因为写下这封信的3个月后,二哥就壮烈牺牲,至今也无从得知他在朝鲜的忠骨埋身之处。

1999年,李曼的母亲张训兰临终前留下一句话,“如果有条件,要找到你二哥的墓祭拜。”令人遗憾的是:家人几经波折,多方渠道寻找,至今无果。

王洁感受到,这几年国家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风气日渐浓厚。因此,她积极联系当地的民政部门,也加入了许多寻找抗美援朝老兵的微信群,希望多了解一些舅舅生命最后的消息。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去趟朝鲜不难,可是需要先找到线索。”她说。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的相关负责人联系到她,提出想收藏李征明烈士家书的想法。上个月,王洁陪母亲来到北京,将舅舅的家书原件进行了捐赠。“看到家书的人多了,舅舅的消息也会多一些。”

李曼的四哥、抗美援朝老兵李智已年近90岁,10月17日,他在摄像头那边向记者展示着自己的一枚枚勋章:1951年的抗美援朝纪念章、1954年的慰问“志愿军”纪念章、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尽管现在出行都要靠轮椅,但李智说,如果有一天找到李征明的墓地,他一定要去祭拜,说说心里话:“二哥,国家没有忘记我们,你的英灵安息吧!现在的祖国强大昌盛,人们生活幸福,你的心愿都实现了……”

(责编:王静、吕腾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