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瑾
2020年11月06日08:10 来源:学习时报
在黑龙江省北安市,有一个以“革命”命名的村,至今人们习惯称它为“革命屯”。“革命屯”的故事是小兴安岭上的一段红色传奇。绵延起伏的白桦林,同华北平原的青纱帐一样,是抗日英雄的游击区,留下了抗联将士们跃马兴安的光辉足迹。
巍巍兴安 燃起星火
1936年11月,民族英雄赵尚志率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主力部队进行了第一次西征。部队历时6个月,行程千余里,在战胜日伪军围追堵截的同时,又突破了人类生存的极限,在北安南北河地区建立了根据地。
北安位于小兴安岭北部区域中心,是伪满时期的北安省省会,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滨北、齐北、北黑三条铁路在此交汇,不但森林植被茂密,而且生活物资较为丰富。
当年在南北河西岸有一个半山区屯,开明人士李殿芳于清末民初到这里垦荒种地,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田大户,故屯子被称为“李殿芳屯”。
1938年10月中旬的一天,屯里来了两个外地人,说是来寻找亲戚,三言两语打听一些情况后,随即就离开了屯子。
几天后,这两个人又来到屯子,直接找到了李殿芳,开门见山地讲明了自己的身份。
这两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从南北河密营过来的抗联六军三师政治部主任周云峰和中共地下党员王永昌。他俩向李殿芳宣传了抗日救国的道理,讲解了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抗联西征的意义和目前部队的处境,希望李殿芳能够以民族大义为重,参加到抗日救国的队伍里来。
李殿芳被抗日救国、翻身得解放的民族大义所感动,从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中看到了民族救亡的希望,决定同赴抗日救亡之路。
当时对敌斗争形势异常艰巨,日伪军对抗联进行疯狂的清剿,实施了农户保甲制度,大搞检举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还对抗日进步人士使用了惨无人道的手段。时至初冬,解决部队过冬棉衣、口粮更是燃眉之急。
抗日烈焰 照耀长夜
在抗联将士的发动下,李殿芳屯尚福的媳妇张广英(尚大嫂)等抗日积极分子秘密联合起来,一个偏僻的山区小屯,群众3天时间内就为抗联筹备了第一批物资共7麻袋,他们以进山拉套子为由,送往南北河密营。
从密营回来以后,尚大嫂等抗日积极分子很快组织了第二批抗联急需的棉衣70套、棉鞋70双、粮食近千斤,还有煤油、药品、电池、指南针等物资,并安全送到抗联密营,使抗联部队得到了物资补充,在南北河根据地站稳了脚跟。
1938年底,周云峰带另一名战士从南北河密营下山到李殿芳屯联系工作,途中遭到了日伪军的追击,突围时周云峰受伤。
在情况万分危机的时刻,又是尚大嫂把周云峰和战士藏到一个苞米楼子上,随后又转移到自己家的羊草垛里。当日伪军进屯搜查到尚大嫂家时,尚大嫂临危不惧、巧妙周旋,骗走了日伪军。
尚大嫂及时动员抗日积极分子在屯北野猪山为周云峰挖好地窖,亲自送粮、送药,一个月后周云峰伤愈归队。其间,周云峰动员了屯里的7名同志到南北河密营参加了抗联。
1939年7月,中共北安中心县委在李殿芳屯秘密成立,并把附近德都、通北两县的抗日斗争划归中共北安中心县委领导。尚大嫂任妇女救国会会长。
由于斗争形势越来越复杂,抗日救国会成员随时都有丢掉性命的危险。但是抗日救国心切的尚大嫂等人,不顾个人安危,不但发展本屯救国会组织,还组织这些会员走出村屯,先后在周边村屯建立了多处救国会组织,发展会员120多人,形成了北安东部山区边缘村屯与抗联南北河后方基地紧密相连的抗日活动区域。在救国会和妇救会的组织下,李殿芳屯成车集粮、成批做衣服,各地救国会筹集的物资也源源不断地集中到李殿芳屯。白天准备物资,晚间集中运送,李殿芳屯成为抗日活动支援抗联的集结地,使龙北地区的抗日烽火越烧越旺。
英雄气概 百世流芳
1940年11月初,由于日伪军的残酷镇压,北安中心县委遭到破坏,尚大嫂等55人被捕。审讯中敌人对尚大嫂施用了老虎凳、灌辣椒水、睡“阴阳床”等酷刑。可是,这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宁死不屈,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直到1945年东北解放,尚大嫂这些被捕村民才被解救回到了家乡。
1950年中共中央北方根据地慰问团到李殿芳屯慰问,并送来毛泽东题写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条幅及慰问品。同时,根据慰问团的建议,将李殿芳屯改为“革命屯”,这是黑龙江省政府首批批准的革命老区。
抗联铁血今犹在,化作红霞满山红。如今,北安市正在大力挖掘和弘扬红色文化,革命村秉承红色基因,积极发展围城经济、绿色经济、旅游经济,打造出以红色资源为引擎、绿色产业支撑驱动的发展新格局。尚大嫂的儿子尚玉山,继承了母亲的高尚品格,2020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